川渝大旱与三峡蓄水无关?
2006-10-24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任董文杰接受本报独家专访———

  今天,中国气象学会第26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成都拉开帷幕。25日,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也将在成都开幕。此次气象年会的学术交流主题是“气象科技创新与防灾减灾”。

  昨日,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任董文杰接受本报独家专访。谈到今夏50年难遇的川渝大旱,他特别强调,出现如此严重的高温干旱主要是气候异常和气候变化的结果,与三峡水库蓄水无关。

  川渝大旱与三峡水库无关

  川渝伏旱与台风袭击东南沿海、东南亚、非洲大洪水一起,成为今年8月全球重大灾害性天气事件。董文杰分析,造成罕见伏旱的原因既与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增加有关,也与大气环流异常有关系。但是,面对民间纷纷猜测受三峡水库蓄水影响的说法,董文杰予以反驳。他告诉记者,国务院三峡办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启动了“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工程”,这几年的监测结果并没有发现三峡工程对区域气候造成明显的影响。而且中科院也对此进行了科学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三峡水库建库后对库区及邻近区域产生很小的影响,影响范围不大,对温度、湿度、风和雾的水平影响范围一般不超过10公里。”他引用研究数据说,三峡水库对气温的影响范围很小,两岸水平方向不超过2公里,年平均气温增加幅度只有0.2℃左右,夏季月平均气温可降低0.9-1.2℃。

  “木桶效应说”没有科学依据

  目前比较盛行的”木桶效应”说认为:如果把四川盆地比喻成一个大木桶,那么三峡大坝建成等于是把大木桶最短的一根木条加长,也就是说,三峡大坝提高了四川盆地的凹陷程度,在三峡下游与上游之间形成一道挡风的墙,阻挡下游水汽沿长江三峡向上游的输送量。而正是这种三峡大坝带来的“木桶效应”造成了重庆的高温。董文杰表示,“木桶效应”一说站不住脚。三峡大坝的高度不超过200米,而主要的水汽水平远距离输送在近地层以上几千米的高空。虽然现在国际上对特大型水库的生态和环境影响问题上还存在较大争议,但一般认为水库的建成蓄水对大范围气候的影响并不明显。

  大气环流异常导致高温干旱

  董文杰拿出一张6-8月川渝两地降水量历年变化图,图中可以看到,今年6-8月的降水量为55年来最低。他分析说,首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偏西、偏强,在这种情况下,副高不利于南方的暖湿气流到达西南地区,另一方面,西南地区受青藏高压稳定控制,川渝上空盛行下沉气流,对流活动受到抑制,直接导致高温干旱。其次,青藏高压也偏强,与副高连接形成一个强大的高压带,持续控制川渝两地,水汽通道受到阻断,造成持续干旱少雨。

  在今年川渝大旱期间,中国气象局多次深入灾区调查,研究对策。董文杰认为,如果再次遭遇如此罕见的高温天气,气象部门将加强对极端高温的监测、预测、评估及相关研究,建立健全高温预警机制。此外,城市建设要特别注重科学规划,以改善局地异常气候的发生。

来源:华西都市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