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朽木 推进历史3000年[组图]
2006-10-23

郑和下西洋
郑和时期宝船厂遗址发掘的造船原木,用于木船的舵杆和桅杆
杭州跨湖桥独木舟发掘现场取样
南京东吴墓中的棺木所用木材鉴定结果为杉木

    圣人云:朽木不可雕也。 然而,一些千百年前的小片朽木,却在南京林业大学科学家手中成为让一个个历史谜题相继解密的证据!

    木材鉴定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早期,这门学科主要致力于木材科学研究,包括木材解剖构造、木材的材性研究等。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南京林业大学木材科学研究所开始大量研究国内外的朽木。仅2001年至今,他们就参与了郑和宝船厂科技考古、连云港史前文化考古、浙江萧山跨湖桥考古、日本鹰岛沿海海底考古等。

    这些考古现场的朽木,成为一个个历史事件有力的证据。如郑和的远航舰队竟然是推动了国际木材贸易的原动力;“人类最早的造船史”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这些“朽木”,让科学家读出了纵横千百年的历史。

    一片朽木

    佐证郑和开创国际木材交流

    南京林业大学教授潘彪最近的发现无疑是令人震惊的:现代国际木材交流和贸易居然源自郑和!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郑和在早于哥伦布80年、早于迪亚士60年就走遍了世界最为广阔的航海路线,因而史学家推断他的巨型舰队能够促进世界范围内的木材交易,也不会有太多人怀疑。然而,科学是讲究证据的,究竟拿什么来说明郑和是最早使用了大批量的国际木材呢?

    南京林业大学教授潘彪和徐永吉在微不足道的朽木上发现了这个秘密。

    2003年,作为国内树种鉴定方面的权威机构,南京林业大学木材科学研究所接受了南京市文物部门的任务:对出土于南京明代宝船厂遗址六作塘当中的大量与造船有关的木材进行了树种鉴定和用材分析。

    这次鉴定,共采集了236个出土朽木样品。由于文物保护需要,潘彪在大多数木样上只截取了长约1厘米、宽厚度1毫米左右的边缘小裂片或者碎片,再用手工加工为十几微米的切片,用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和照相。  

    不久,鉴定有了结果:郑和宝船遗址出土的“朽木”中,有杉木、松木、柚木、格木、娑罗双树、锥木、杯裂香、柿木8种树材。其中,使用量最大的是杉木,占全部样木的79.66%;其次是柚木和格木,分别达到11.02%和5.51%。     

    这些数据证明,郑和时代的造船技术不仅相当高超、稳定,对树材性能也很熟练;同时还开了大量使用东南亚名贵进口树种的先河,这在以往任何考古发现和文献上不曾出现。

    更令人兴奋的是,鉴定结果表明,郑和宝船已经开始使用一大批进口名贵木材。比如号称“万木之王”的柚木以及名贵的娑罗双树、杯裂香等。柚木在此次鉴定的236个样品中有26个之多,占11.02%,数量排第二。当然,专家们最感兴趣的不仅仅是柚木的用量,还有如此大量的柚木从何而来?

    据潘彪介绍,柚木原产于印度、缅甸、泰国,是世界上最好和最著名的阔叶树材,这种木材使用时尺寸稳定,而且耐腐性、耐酸性、抗蚁性很强,是钢材料运用之前世界上最佳的造船材料。但在元代时,中国的造船业还没有出现柚木的身影(直到1925年前后柚木才被引种到中国)。

    潘彪说:“在郑和之前,柚木几乎从没有踏出原产地半步;而郑和航海及受其影响的一两百年间,柚木不但被大规模使用,更被引种至东南亚(爪哇是世界上最早引种柚木的地区,约发生于400年~600年前),从时间、路线上来看,这种传播深受郑和航海的影响。”

    潘彪认为,是郑和本人或者“郑和航海”这一事件传播了东南亚的优质木材。

    而潘彪的这次发现无疑为“郑和带动了东南亚地区的造船业和大宗木材交流”这一观点提供了充分论据。

    1厘米碎木片

    推进历史3000年

    人类从什么时候开始能够使用独木舟?在几年前,考古学家认为,世界上最早的古船是2000年10月在埃及的一个墓穴里发现的一条长23米、宽2米的“太阳船”,这种用来陪葬的船距今已有约5000年。

    但是潘彪参与的一项研究表明:迄今最早的独木舟是2002年出土于浙江萧山跨湖桥的一条独木舟,它的“岁数”有8000岁。

    这条尾部受损的最早的人类造船,长5.6米,船身最宽处为53厘米,船体深20厘米。在发掘现场,考古专家通过对发现该独木舟的地层考察,初步推断出独木舟的“年龄”约为7600岁到7700岁。但是,更精确的考察还需要借助纯粹的科学手段,从独木舟上取样并且研究其用材和“年龄”是自然科学的任务。当时,潘彪也被邀请去浙江做木材的鉴定。

    “因为之前已经了解到这艘独木舟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在取样的时候非常小心。”潘彪回忆。因为害怕伤及文物,他们力求取最小面积的样本,只要科学鉴定中够用就行。  

    最终,他们取得的样本只有大约1厘米的长度,回到实验室后再将样本做成十几微米的切片,用于观察和实验。而在地下埋藏了数千年的木头由于劣化和降解,已经变得像豆腐渣一样,用手稍微捏一下都会毁掉整个样品。因此,做切片时必须十分小心。

    完成切片标本的制作后,需要运用生物透视显微镜等高科技设备。“通过拍照、比对就可以知道这是什么树种。”潘彪说。

    通过鉴定,他们判断出跨湖桥出土的“世界第一船”采用的是松木。而通过对样本的检测,则得出了这只独木舟大约距今8000年,从而把人类使用独木舟的历史向前推进了近3000年。

    一块古木

    为葛洲坝定址提供重要依据

    葛洲坝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南津关东的长江上,建于1981年,有“长江第一坝”之称。

    而对于葛洲坝建设选址时,正是古木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事实似乎鲜为人知。由于当年葛洲坝建设要求高,人们对选址一直不敢确定。坝址建设,最主要的是对地质层的年代认识。只有在一定年代的地质层,才可以承受象葛州坝这样的建筑。可是,由于这个地方长期浸泡在水中,葛州坝坝址地质层一直无法确定。

    后来,在一次勘测中,工作人员意外地从长江河床下5米处,挖出了一块古木,直径90厘米,树根至第一分枝长17米。大家立刻地把这块木片送往南京林业大学。

     经该校教授张景良鉴定,此古木为大戟科秋枫属的重阳,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经碳-14年代测定,距出土时(1970年)已有6570年+110年。

    而对该古木年代的鉴定,为葛洲坝工程的最终定址提供了重要依据。现在,古木主干其余部分被珍藏在湖北省博物馆。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