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 渤海将成为“死”海
2006-10-18
专家警告,如果治理不力——
十年后渤海可能成“死”海

国家海洋局最新监测表明:渤海依然是污染最严重海区,年污水入海量占全国近1/5,112个排污口中81%违法超标排放

图为排污口的污水排放场景。

  本报北京10月17日讯 记者余建斌报道:记者从国家海洋局获悉,根据最近的监测表明,渤海依然是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破坏最为严重的海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工业和生活垃圾、农药、化肥等陆源污染物大量超标超量排放入海成为当前渤海环境状况恶化未能得到遏制的根本原因。

  相关海洋专家指出,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来遏制污染,那么10年后,渤海将变成“死”海;既使现在开始不向渤海排放一滴污水,仅靠其与外界水体交换来恢复清洁,也需要至少200年。

  据介绍,从2001到2005年,渤海污染海域总面积一直在1.9万—3.2万平方公里之间波动,占渤海总面积的24%—41%。国家海洋局的监测表明,目前渤海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陆源污染。每年陆地要向渤海排入污水56.8亿吨,占全国17.9%;主要污染物每年入海216万吨,占全国的8.5%。这使得渤海近岸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生物资源锐减,个别排污口附近海域几乎已无生物。特别是部分排污口的连年超标排放,致使近岸海域四类和劣四类水质海域面积居高不下,一直维持在5000平方公里左右。

  据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工作人员介绍,在对环渤海地区112个入海排污口的监督监测数据中,有70%的排污口设置不符合海洋功能区划,分布在海水增养殖区、旅游区和保护区;设置在排污区的仅占7.8%;81%的排污口违法超标排放。

  据统计进入渤海的陆源污染物占渤海污染物的87.5%,其主要入海途径为河流和排污河。同时入海排污口还将多种持久性和剧毒类污染物排放入海。国家海洋局对重点排污口水环境优先控制污染物进行的监测显示,重点排污口污水中六六六、滴滴涕的检出率均为100%。部分排污口入海污水中的银、铜、镍、铅和锌的浓度已超过急性或慢性生物毒性效应阈值。重点排污口监测的持久性和剧毒类污染物,直接危及海洋生态安全,并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进而危害公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有关专家认为,环渤海地区工业发达,人口稠密,每年几十亿吨的工业、生活、市政污水和上百亿立方米的河流径流将上百万吨的污染物无节制地排入渤海近岸海域,这种陆源排污直接导致了渤海近岸海域环境污染严重。而作为我国唯一的半封闭型内海和全球1个典型的封闭海之一,渤海自身较弱的水交换能力根本无法消解如此巨大的陆源排污压力。

来源:人民日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