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投入巨资实施的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初见成效,但在气候不断变暖的背景下,这一地区的生态恢复依然任重道远——
三江源之忧
三江源区生态非常脆弱。囊谦县农牧局局长学迈指着一棵川西云杉树苗说,这棵树苗已经长了5年,还不到20厘米高。
三江源区地处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称为“中华水塔”。最近,记者历时近半个月,行程5000公里,深入三江源保护区10个核心区,实地探究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状况。
“中华水塔”越来越热
雪线上升,很多雪山变成秃石山
在近半个月的行程中,记者感受最深的就是:“中华水塔”越来越热了。记者从青海省西宁市出发,前往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结古镇,830公里路程,穿越海拔5000米的巴颜喀拉山,竟然没有看见一座雪山。而在整个5000多公里的行程中,也就看到一座雪山——阿尼玛卿雪山。
在去往囊谦县的路上,一座座秃石山头分外醒目。玉树州三江源办的副主任巴桑说,“这些秃石山原来都是长年雪山。近几年来气温升高,雪线大幅上升,很多原来的雪山变成了秃石山。”
雪山变成秃石山后,涵养水土能力减少,下大雨经常发生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影响。据介绍,今年7月份,三江源隆宝湿地保护区的湖泊水温最高时接近40摄氏度,可以下去游泳,这在往年是不可想象的。谈到天气变化,当地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老天真是变了,越来越热 ”。
一路走来,记者体会到三江源的热,同时也感受到三江源生态正在朝好的方向发展。
鼠害发生面广点多
国家投入近10亿元,遏制生态恶化趋势
在果洛藏族自治州,以湖泊像星星一样分布而得名的星星海湖泊群,面积比原来小了很多,不少已经干涸了;嘉塘草原的植被还十分稀疏、矮小,大面积退化沙化的草原、黑土滩随处可见。草原上,密集地分布着田鼠洞和高原鼢鼠洞。当地人说,这里刚刚灭过鼠,老鼠洞里大多都没有老鼠了。目前,正在进行扫残、巩固工作。
在黄河源头的玛多草原上,记者还看到当地人采取“建架招鹰”的办法灭鼠。当地干部顿珠说:“玛多县在400万亩草原上建设鹰架、鹰巢8000多个,每500亩草原一个。在人工灭鼠的基础上,通过搭建鹰巢、鹰架把老鹰从山上引下来,控制老鼠,效果相当不错。”
三江源地区鼠害猖獗,发生面广、点多、密度大。高原鼠兔、中华鼢鼠以及田鼠是破坏高原植被的杀手。大量的害鼠不仅啃食草叶草根,而且掘洞翻土,造成大面积寸草不生的黑土滩,还造成草原土壤肥力减弱,涵养水源能力下降,草场退化,牲畜承载能力大减。
牧民扎西说:“这里老鼠多的时候,路过的汽车经常能在公路压死数量不少的老鼠。”
灭鼠,成为三江源地区恢复生态的一个重要措施。截至目前,国家已经累计下达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草原灭鼠资金1.27亿元,灭鼠草场面积近9000万亩。
此外,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还实施了退牧还草、禁牧搬迁、人工增雨等工程项目。目前,国家已经累计下达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资金近10亿元,实施退牧还草、禁牧搬迁等工程,从三江源核心区迁出牧民5300户。这些工程实施后,大大减轻了三江源草场牲畜超载的压力。
在黄河源头的鄂陵湖边,当地干部介绍说,粗略测算,今年鄂陵湖的水位较前两年同期上升近1.5米,水域面积也有了很大增长,黄河出水口出水量也有所增长;附近退化严重的草场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总的看来,三江源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生态恶化趋势还只是初步遏制。据统计,三江源区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4.4万公顷,流入黄河的泥沙量平均减少了10%。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比往年明显增加。
全面恢复任重道远
保护三江源,人努力还要天帮忙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要靠人们的努力,同时也离不开良好的天气背景。
在果洛州达日县,计委党主任介绍说,今年果洛州的草场草的长势较前两年好多了,植被也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天帮忙,今年果洛的降水量较前两年有较大增长。
然而,同处三江源核心区、占保护区总面积62%的玉树州,生态状况却明显不如果洛州。据了解,今年天气最热的七八月份,玉树很多地区超过一个半月没有下雨。降水量的减少使玉树草原过早地枯黄了。同时,为恢复三江源生态补种的树木、为治理黑土滩补种的草成活率都很低。玉树州三江源办公室巴桑科长说:“保护三江源需要我们人努力,离开老天爷的‘恩赐’也是不行的。”
专家指出,三江源地区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生态脆弱,生态环境抗干扰和自我恢复能力十分低。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恢复起来需要很长时间。同时,三江源地区对全球气候变化反应极为敏感,这给生态环境的恢复带来不少困难。
在囊谦县的白扎林场,县农牧局长学迈指着一棵不到20厘米高的川西云杉树苗说:“别看这棵树小,可是培育了5年,才栽到这里的。”随后,他指着附近一棵一人多高的树说:“在这里,要长到像那棵树那么大,需要近百年的时间。”
“目前,各种保护措施的实施,使三江源恶化的生态环境出现好转的迹象。”玉树州三江源办公室副主任索南说,“但三江源生态环境的全面恢复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们还要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刘鑫焱)
相关链接
“中华水塔”三江源
三江源区地处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有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黄河总流量的49.2%、长江总流量的25%和澜沧江总流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被称为“中华水塔”。近年来,该地区草原沙化、湿地萎缩、鼠害猖獗、湖泊干涸,生态形势极为严峻。
2005年8月30日,国家投资75亿的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正式启动。
及时评论
“天灾”不是“遮羞布”
在三江源,有人抱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养的牲畜比现在多得多,也没感觉到草不够吃,更不用‘减畜’;现在牲畜少了,还要‘减畜’。老天变了,我们也没办法。”这一席话引人深思。
三江源生态恶化,不仅仅是“老天”变了。其中既有长时间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也是人类自身种种不当行为造成的。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