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要进入冬季供暖期,可近期太原市的空气质量出现许多“不良症状”。10月9日,省环保局根据环保监测数据对其进行了诊断,并开出治病“处方”。
病状:保障市区采水及用水安全三处主要水源地将被“圈”起来
从太原市二级天任务的完成情况看,与实现全年260天二级天的目标还有较大距离。在全省11个重点城市中,二级及好于二级的天数由去年同期的第2位下降到第5位,与省内其他城市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截至8月底,环境空气质量中三项主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上升1.44%、6.94%、33.33%。特别是二氧化氮浓度竟比去年同期上升三分之一,实在令人担忧。
诊断:尾气污染严重、工业污染源排污量大等影响空气质量
对于太原市空气出现的“不良症状”,省环保局诊断分析认为,病因除了气候因素外,更主要的是一系列影响空气质量的关键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病因一:“身体虚弱”。城市生态环境脆弱,周边道路破损严重,载重车辆抛洒,煤焦等物料堆放,粗放施工等形成的扬尘污染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
病因二:“血液有病菌”。机动车数量增加快,而机动车尾气排放达标率仅有80%,尾气污染严重。同时对道路上行驶的冒黑烟车辆、尾气超标车辆缺少限制,纵容了机动车对城市空气的污染。
病因三:“支气管感染”。太原市城中村土小锅炉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市区内的40个城中村有6000多台土小锅炉和茶炉燃用散煤,这成为了太原市空气质量无法提高的主要原因。
病因四:“肺部炎症”。城市周边工业污染源排放强度大,太钢、太原一电厂、太原二电厂等重点污染源对市区部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的污染“贡献”超过了80%,让太原市“呼吸”很困难。
病因五:“旧炎症复发”。在城市集中供热、供气区域内,还有部分小区,比如拆迁户和低收入家庭较多的小区,因为入户管网或其他原因没有能够集中供热、供气,仍在使用小煤炉取暖、做饭,“旧炎症”没有消除,也是诱发太原市“体温升高”的原因。
处方:治理重点污染源、推广清洁燃料、扩大集中供热面积等
针对太原市空气质量恶化的现状,省环保局开出处方,“对症下猛药”,打算采取专项整治,在3个月内将太原的疾病治好,确保全年环境空气质量目标的实现。
首先,省环保局要求太原市政府加快对重点工业点源项目治理,特别是一、二电厂的烟气脱硫项目。
其次,要建立市区燃料销售登记管理制度,禁止高污染燃料进入市区,巩固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面积,加大清洁燃料的推广使用。
另外,扩大集中供热面积,完善供热管网。治理燃煤污染,特别是城中村土小锅炉的改造,以集中供热或区域锅炉房供热方式,替代城中村现有土小采暖锅炉。如果有的地方不具备集中供热的条件,可以使用电、燃气、型煤、洗煤等洁净能源,解决城中村对市区大气污染。
同时要求太原积极开展机动车环保检测,加快机动车环保检测线建设,全面开展机动车入户抽检,继续推进公交车、出租车改用天然气,逐步推进机动车排气污染物红外线流动抽检,开展对冒黑烟车辆的整治,禁止尾气不达标机动车上路行驶。开展以煤焦集运站整治、物料堆放封闭及道路抛洒管理为重点的扬尘专项整治。
来源:山西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