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漳河水库:"绿色"环保凸现困境
2006-10-07

        核心提示:漳河水库,全国八大人工水库之一,居全国灌溉水库第八位。近几年来,漳河开始变了——水库中开始投肥养鱼、筑坝拦汊,水库周边煤矿污水、工业污染、生活垃圾,流域两岸水土流失、生态遭受严重破坏……

        在弄清漳河污染的基本情况后,漳河水库监理站提出了水源保护区的划定,报请湖北省荆门市环保局和荆门市政府批准后,漳河边设立了一道“2公里的环保红线”,这在湖北尚属首例。

        漳河水库的治理影响了局部地区和个别企业的利益,“绿色”保护之路凸现环保困境。

        《长江商报》记者罗道海 发自荆门 襄樊 宜昌

        2006年9月15日,为彻底改善被污染的漳河水库水质、维护库区生态,湖北省环保部门召集荆门、襄樊、宜昌三地,首次召开漳河水库环保联席会议,力求探索一条联合监管、打击违法的道路。

        据环保部门统计,水库周边集镇生活污水年排放量达200多万吨,71个矿井每年直接或间接向水库排放100多万吨废水,平均每个矿井毁林10亩。

        漳河水库面积104平方公里,流域面积2212平方公里。她每年为荆门城区提供饮用水2400多万吨,工业用水3500多万吨,并为260多万亩农田提供灌溉;她不仅是荆门百万人民的饮用水源,也哺育了江汉平原四分之一的土地。

        48年前,10万余荆楚儿女肩挑背扛,经8年之力开凿了三道明槽,筑就全国最大人工土坝,将漳河之水引流,形成曾经辉煌一时的漳河水库。

        现在漳河水库乃至整个流域正在一步步走入绝境,污染笼罩在江汉平原。

        “拯救漳河水库,保护母亲河”——为了百万人的饮用水安全,解决千亩良田的灌溉难题,7年前,针对漳河水库的“环保大战”在荆门拉开帷幕。

        如今,这场未完的“环保大战”正烈,却开创了全国的多个第一:在我省,针对水库首创了“监理站”;在一个地级市的环保局,并存两个监查机构;采取有效环保补偿机制……

        宜昌环保局环境监察支队队长陈波平说,他们了解过北京密云水库、云南滇池等地,令人感触颇深,“经济发展如果牺牲了环保,教训是沉痛的;环保虽影响了局部地区的经济利益发展,但收益将是无穷的。”

急!四大污染紧逼漳河

        水库渠首闸和当阳陈垸村附近水域石油类、粪大肠菌群和总氮超标,避暑山庄周围水域高锰酸盐指数、粪大肠菌群明显比水库周围其他点高。

        “目前漳河水库的污染到底有多严重?”

        荆门环保部门称,水质状况整体良好,但局部水域仍然存在污染。“如果现在不加以管理,也许两年后,水库的生态就会遭受严重破坏,甚至威胁江汉平原的饮用水和灌溉问题。”

        2001年至2005年,水库中心水质PH、悬浮物、石油类、粪大肠菌群等二十个基本项目和总磷、总氮、透明度等三个湖泊水库特定项目,各项指标均能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但是,水库渠首闸和当阳陈垸村附近水域石油类、粪大肠菌群和总氮超标,避暑山庄周围水域高锰酸盐指数、粪大肠菌群明显比水库周围其他点高。

        据荆门环保局副局长邱宝山说,目前虽扼制了漳河水库的加剧污染,但是仍然有四大污染威胁着水库——

        一是生活污染。漳河流域内有南漳县、远安县、当阳市和荆门市的8个乡镇,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和间接排入漳河,年排放量达200多万吨。在水库中,生活垃圾随处堆放,一遇暴雨,大部分冲入漳河。“每次暴雨过后,观音寺大坝白色污染随处可见”。

        每年到漳河水库观光游览的游客超过10万人次,一些宾馆和观光区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或间接排入漳河的情况也很多。

        二是生态破坏。“砍伐木材必将造成水土流失,使山体土层变薄。”水库环保监理站站长李本荣介绍,水库沿岸及岛屿的无序开发建设,加之沿岸农业产业经过的盲目调整,破坏了水库的自然风景和周边生态。“每次暴雨过后,上游水体浑浊,透明度下降,持续时间越来越长”。

        据远安县志记载,“漳河流域森林繁茂,为远安木材主产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每年约有1.5万立方米木材取自漳河,经当阳运往祖国各地。”经荆门林业部门初步调查,发现水库上游的当阳、远安、南漳等地,通过水运到荆门的木材平均每年达2.5万立方米,近两年在1.5万立方米左右。

        三是煤矿污染。据调查,到2005年底,流域内有71家煤矿,所有煤矿废水基本直接或间接排入水库,年排放量达200多万吨。而且,开采煤矿后的矸石就堆在水库边,部分煤就地上船运走,黑山黑水融为一体。同时,平均每个矿井征占林地均在10亩以上,共毁坏山林,破坏植被100万平方米以上。

        四是运输污染。近年来,漳河旅游业的兴起,游船增长较快,主要集中在荆门漳河镇和当阳淯溪镇,其中荆门籍游船有44只,当阳籍的游船有30多只;两地的货船有30多条,主要运送煤和木材;捕捞渔船162条,30马力以上的柴油挂机有82条。这些船中,大部分是低速柴油船,“跑、冒、滴、漏”的现象十分严重。

        全国首创水库环保监理站

        年轻站长一年白了头

        回想几年来的经历,李本荣显得有些感伤。他说,当时5人中就他懂业务,一边手把手教,一边还得“跑动经费”,筹钱购买环保监测仪器,请人绘制漳河水库全图……

        眼见母亲河遭受污染,荆门人民开始行动了……

        1999年,一个教师出身的环保技术人员的身影,频频出现在荆门市政府和市环保局,奔波为给漳河设立一个专门机构——“漳河水库环境保护监理站”。

        而这个人就是李本荣,今年43岁。

        监理站的建立,积极推动了漳河水库库区的环境建设。这是全国首次对一个水库建立一个监理站。

        记者见到李本荣时,他正在荆门人事局参加学习培训,为了不耽误工作,他每天马不停蹄地两头跑。

        记者好不容易在办公室“逮住”他,但见他繁忙处理手头事务,又不忍心打扰。“没办法,谁让我最熟悉漳河。”李本荣双眼布满血丝,“我现在最大的愿望是能上党校,每任局长也都向我保证,‘只要忙完这一阵就让你去’,谁知一拖就是5年。”

        1999年6月,“漳河水库环境保护监理站”成立试运行时,李本荣就担任站长。当时监理站定事业编制5名,经费自筹,由市环保局与漳河工程管理局共同组建,实行双重管理。

        回想几年来的经历,李本荣显得有些感伤。他说,当时5人中就他懂业务,一边手把手教,一边还得“跑动经费”,筹钱购买环保监测仪器,请人绘制漳河水库全图……

        为了弄清漳河水库的污染现状,他和同事几乎天天守候在水库周边。“睡在水库,吃在农家,年轻的站长头发一年就白了。”同事小刘回忆说。

        就在监理站运作半年后,困境再次来临,因为经费和管理机制等问题,监理站被迫“解散”。

        直到2000年10月,荆门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漳河水源保护决定》,才决定由市环保局独立运行监理站,并明确其身份和职责。现在监理站身负多项职责,除了日常监管外,还要为政府出台规划、明确工商、国土、农业等部门职责,进行环保项目审批,发现环保案件要移交到部门监督处理等。

        自从漳河水库环境保护监理站建立后,在市政府的牵头下,分两次专班进驻漳河治污——

        湖北宝源集团是荆门最大的煤炭企业,为治理厂区环境污染,一次性投资100余万元治理多年来堆积的煤矸石,修建了坚固的档碴墙,在矸石山上复土造林;为整治船舶污染,在控制总量不超过45条的前提下,对42艘客运旅游船舶进行了清理整顿,安装了防污设备;依法关停了4家水库边的矿井;建成了8座埋地式无动力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年处理污水140万吨……

        经几年的整治,水库水质状况整体良好,局部污染有所减轻,周边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三地联议:

        划定“2公里环保红线”

        为了能让漳河流域不再污染,2001年,荆门政府设想联合宜昌、襄樊、荆门三地一起来保护漳河,并两次上报省政府。

        在弄清漳河污染的基本情况后,监理站首先提出了水源保护区的划定,报请市环保局和市政府批准。随后市政府对漳河设立了一道“2公里的环保红线”,这在湖北是首例。

        现在,漳河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三级保护区。一级为水库123.5米高程以下的滩地、水域、库中岛屿以及市二水厂、漳河工程管理局和漳河镇取水口周围1公里的陆域;总干渠水域及市三水厂取水口周围100米的陆域;二级保护区为水库周边2公里的向水坡范围以内的陆域,及总干渠两侧各水平外延100米以内地区;三级保护区为漳河水库二级保护区以外上游河道的流域。

        “2公里线”将各种有可能对漳河母体带来污染或破坏的因素拒之门外——凡在“2公里线”内进行土地、森林、矿产、水等自然资源开发的一切项目,必须经由环保部门批准,实行一票否决;林业部门要在线内进行生态造林等,禁止乱砍滥伐;农业部门要在线内推广生态农业,避免农药、化肥对水源的污染……

        “治污不能停留在表面,严格监管是关键。”罗国斌说,环保等管理部门不可能24小时在场监管,很多违法都是利用这段时间差打起了游击战。

        有时,监理站也会遇到尴尬——“治污需要成本,如果自己不收益,那为什么要付出投资呢?我们曾多次给当阳环保反映陈垸生活污染问题,但是得不到解决。”

        为了能让漳河流域不再污染,2001年,荆门政府设想联合宜昌、襄樊、荆门三地一起来保护漳河,并两次上报省政府。

        这时,省环保局也认识到,在涉及三地环保执法中,协调难度很大,但是最终解决问题还得依靠当地政府,“如果把三地联合起来,也许会有大的改观。”

        今年9月15日,省环境监察总队在荆门市环保局主持召开了漳河水库环境保护第一次联席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省环境监察总队和荆门、宜昌、襄樊、当阳、远安、南漳等市、县环保部门的负责人,讨论通过了《漳河水库环境保护联席会议制度》。

        各市县环保负责人达成共识,荆门市每季度要向襄樊、宜昌等地通报漳河治污情况,襄樊、宜昌两市每半年要向荆门市通报辖区治污情况;相互监督检查三地治污的情况,形成良性互动……

        “主要是为了研究探索环境执法的新形式,合力打击环境违法行为。”荆门环保局副局长邱宝山说。

专家建言:

保护漳河应有莱茵精神

        宜昌环保局环境监察支队队长陈波平说,他们了解过北京密云水库、云南滇池等地,令人感触颇深,“经济发展如果牺牲了环保,教训是沉痛的;环保制约了经济发展,收益将是无穷的。”

        “保护漳河,我们也应该有莱茵精神。”邱宝山说,漳河也是一样,污染也许只要几年,但是治污却要花费几十年和巨额资金,同时,流经三地的漳河,也要依靠三地才能彻底治理。

        世界闻名的莱茵河流经九国,全长1300公里。尽管“莱茵河”一词在古德国中就是“清澈、明亮”之意,但是由于各国对其环保的轻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它已被污染得不堪入目,被冠以“欧洲下水道”的恶名,后经九国40年的治理和恢复,到2002年底,莱茵河才恢复到二战前的生物多样性水平。

        “尽管漳河还有污点,但在湖北省来说,漳河水库的治污有很大的借鉴价值,值得环保工作人员探讨。”记者采访过的每位环保人员都如此认为。

        宜昌环保局环境监察支队队长陈波平说,他们了解过北京密云水库、云南滇池等地的污染治理情况,令人感触颇深,“经济发展如果牺牲了环保,教训是沉痛的;环保虽影响了局部地区的经济利益发展,但收益将是无穷的。”

        记者采访了荆门、襄樊和宜昌三地的环保部门。他们就包括漳河水在内的湖北省环保目前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是完善体制,政府重视。环保工作的开展,不能环保局一个单位唱“独角戏”,政府应该成为主角;对于当地政府来说,发展地方经济远远比不上为子孙后代留下自然环境重要。

        二是审批分歧。环保部门认为,对于任何企业的建设,首先要进行环保审批,这是其他部门审批的前提。但是工商等部门并不这样认为,他们并不认为环保是审批前提。“这是因为各部门立法造成的,环保部门有环保部门的法律,工商部门也有工商部门的法律。”

        三是建立环保系统工程。比如,对于村里的垃圾来说,它涉及到村、镇、市三级政府,仅仅依靠一级政府治污是远远不够的。“首先要让村委会进行收集,再由镇政府进行运输,最后靠市政府进行无害处理。”

踏访漳河水库四镇:

改变漳河水库

水质的污染样本

        漳河镇、马河镇、陈垸村和东巩镇,都对漳河水库的污染有重要影响,为了解漳河水库的污染状况,本报记者深入襄樊、宜昌、荆门三地,踏访了对水库污染具有代表性的四个沿岸小镇。

漳河镇:为环保暂时牺牲区域经济

        漳河镇紧靠水库,记者调查发现几条污水“黑龙”流向水库的干渠,而堆放在沿库周边的垃圾更是触目惊心。

        令人欣慰的是——化工企业的排污在漳河得到控制。

        “保护不好总干渠,就保护不了荆门城区70万人的饮用水。”邱宝山说。

        “自从开始治理水库后,漳河集镇经济就一蹶不振,扶贫项目也越来越多。”漳河镇扶贫办主任袁昌新说,该镇共有16个村紧挨水库,沿岸而居的村民达到两万人。因小镇的交通便捷、取水方便,吸引来了多家企业办理工厂。

        据了解,正是由于这样的优越条件,漳河镇荣获了全国重点镇、全国文明村镇、湖北省重点镇、楚天明星乡镇等一批头衔。

        “如今一切都变了,大家开始关注环境保护了。”袁昌新说,仅仅就700多亩的水库养殖来说,在不实行投肥养鱼后,村民们采取天养,一年的经济损失至少百万元。对此,政府给村民给予了一亩100元的补助,“钱是少了点,还不都是为了保护漳河水。”

        不仅如此,企业也受到了限制。“环保管得严,那个化工企业敢来啊。”一位荆门市环保局的官员介绍,近几年,环保部门把漳河镇的所有化工企业彻查了多遍,只要与污染有关的,整改的、搬迁的、关停的已经有近10家。

        漳河水库环保监理站副站长罗国斌说:“可以这样说,为了治理漳河水库的污染,漳河镇暂时牺牲了区域经济发展。”

马河镇:煤炭运输中转站

        马河镇,位于漳河水库的上游,与襄樊南漳县相邻。

        沿251省道到马河,记者一路上发现约8家煤矿,全都离漳河水库不远。在双河村琵琶洲大桥,运煤的大货车一辆接一辆,桥下的河水却呈墨黑色,“以前,河里都是煤矿石,我们根本不敢下河洗澡。”一位村民说。

        “以前煤矿的污染较重,经过这几年的治理,现在情况好多了。”马河镇主管环保工作的黄中华说,“环保不管不行啊,我们自己喝的也是漳河水,要是把漳河污染了,老百姓要骂娘的。”

        黄中华介绍,该镇水库周边林立着10多家煤矿,多建于上个世纪。近几年,他们开始大力整治煤矿,将水库2公里范围内的煤矿全部关停或搬迁,并要求每家进行污水处理,不许直接排入水库中。

陈垸村:漳河上的一道伤疤

        “对于陈垸村,关键是存在近百户居民的生活污染问题。”

        从马河镇渡口下行,在即将到达观音寺大坝前,要经过一个面积不足10平方公里的半岛,这就是宜昌当阳市陈垸村。

        从陈垸村到马河镇仅5公里水路,沿途穿梭的船只一片繁忙,而仔细观察库水的颜色却发生很大变化,在马河镇清澈见底,但在临近陈垸村,库水由绿转黑,村边几乎没有垂钓者。

        当记者走进水库边时,看到成堆的垃圾堆砌在水库边,蚊虫嗡嗡作响;居民家中排出的污水径直注入水库,沿村周边的库水全是乌黑一色。

        罗国斌说,陈垸村始终是漳河水库的一块伤疤,污染主要是来自于近百户居民的日常生活。

        “我们并非不治理陈垸的污染,我们也在想办法。”当阳环保局副局长李无训说,目前,针对陈垸周边的煤矿和化工企业都已关停和搬迁,都由于经费的问题,生活污染的治理还没有到位。

        “陈垸村是一块风水宝地。”宜昌环保局环境监察支队队长陈波平说,陈垸是一个开发旅游的好地方,但他们为了保护水库的水质,以免开发后遭受污染,有好几个项目都被叫停,“我们牺牲了陈垸经济的发展,就是为了保护这片水域。”

东巩镇:源头上的定时炸弹

        “保护漳河源头,是保护漳河水库的基础。”

        与漳河镇、马河镇、陈垸村相比,东巩镇就好像一个定时炸弹,她一旦遭受严重污染,就会牵连整个漳河水库及下流水域。

        襄樊南漳县的这个小镇坐落在漳河边,四面环山,镇上的居民用水全依赖漳河。沿河上行几十公里便是漳河的发源地,该镇也是南漳境内人口最为密集的地方之一。

        “生活污染始终是避免不了。”漳河水库环保监理站站长李本荣说,“东巩镇的治污关系到整个漳河水库,就好像是一个定时炸弹放在那里一样。”这个定时炸弹就是漳河边的10多家煤矿污染。

        据环保部门的计算,每一个煤矿至少要有一个矿井和风井,占地面积约10亩,那么,这10多家煤矿的开采,就毁掉了100余亩的山林。

        “就怕水土流失,过度毁林。”李本荣说,生态一旦破坏将会是一个连锁反应,至少要几十年的恢复时期。“马河镇已经开始封山育林,当地14万亩的再造山林,就是为了保护水库的生态。”

        记者电话采访了南漳县环保局。一位副局长说,东巩镇的煤矿治污要坚持不污染漳河,沿河的煤矿要有自己的污水处理设置,“该关的也都关了。虽然我们县没有从漳河直接受益,但是保护好漳河,是我们的一份职责。”

来源:长江商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