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图)
2006-10-06


中秋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
 

转自:MSN    来源:中新网(06/10/05 09:01) 

      

9月23日晚,“龙潭映月”首届国庆—中秋大型赏灯游园会在北京市龙潭公园举行亮灯仪式。

除水上、陆上的各种花灯争奇斗艳之外,还有各种表演等活动。该活动将持续到10月15日。

  与去年八月十五相比,今年的传统佳节中秋节本身有很大的“不同”——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观察”中秋节前气氛,人们会发现:其商业氛围浓于文化。正如中央民族大学祁庆富教授所说:月饼越做越大,中秋节所追求的文化意义却越来越少。

  中国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乌丙安教授指出,中秋节与春节、端午节等是属于中国全民性的节日。他说,中秋节原本是一个祭祀节日。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已有“秋分夕月(拜月)”活动。到了唐代,中秋已成为官方和民间都相当重视的节日。北宋时,农历八月十五被定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

  乌丙安教授强调,不仅汉族过中秋节,壮、傣、黎等少数民族也欢度这个佳节。有道是“三十里不同风,五十里不同俗”,明月虽是一个,各民族过节的方式却各有不同。中秋节最核心的文化内涵是祝愿社会和谐进步和家庭团圆幸福,所以为海内外炎黄子孙重视。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多元文化日益丰富,使得包括中秋在内的诸多民族传统节日被人们淡忘。原有的文化内涵逐渐消失,端午成为“粽子节”,中秋成为“月饼节”。

  在“百度”上键入“中秋节”搜索一下,资讯倒是不少,但95%以上是商家中秋促销热卖的消息,打着中秋节招牌的商业活动此起彼伏,而介绍各地中秋文化活动的却寥寥无几。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曾尖锐批评,节日被商家包办,沦为美食节、购物节、旅游节,失去了它原来的味道。冯骥才认为,过去中秋节吃的月饼包装很简单很朴素,但负载的美好愿望和生活理想很珍贵,现在的月饼虽然被包装得精美、豪华,却渐渐变成了纯礼品,这些礼品又被负载了另外的内容,比如利益、交换等。这些世俗的东西融入月饼中,就把节日那种朴素的美好东西冲淡了。

  祁庆富教授认为,今天我们经常提起的传统节日危机,事实上是我们自身文化传统断裂所致。在倡导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对传统节日及习俗进行深层的认识。现在,月饼越做越大,中秋节所追求的文化意义却少了,这值得深思。

  北京大学教授高丙中指出,中国古代人追求优雅生活和美好品德,但近代以后,无德之人和无行之事层出不穷,这主要是由于面对发达的西方,我们失去了自己的价值评判。中秋节是一个具有浓情雅趣的节日,美俗极为丰富。在这个意义上说,过节不仅仅是娱乐、好玩,还是在重温优秀文化传统基础上自我的内在提升。

  针对中秋节民俗文化已经遗失或被淡忘的现实,乌丙安教授认为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有责任发掘、整理出传统节日文化内涵,让群众会过中秋、过好中秋。

  乌丙安强调,要想把民族民间传统节日办得火爆热烈,古今中外有两条基本经验:一是民间办会,政府支持,商家赞助;二是重大年节政府主办,普天同庆。现在一些政府和商家热衷于办招商节、旅游节等,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在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上也采取这样的机制,中秋、端午、元宵这些传统节日也会热闹非凡。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