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灯古镇:昆曲的发源地
2006-10-04
去千灯,是因为它那奇特的名字,是有无数千年的古灯,或是蕴含着一个动人的历史故事,还是和灯有着某种不解之缘……?

千灯位于长江三角洲,隶属江苏省昆山市,面积84平方公里,人口12万,其中本地人口5万,外来人口7万。她位于昆山市南15公里。东接上海青浦区,距上海虹桥机场30公里;西邻苏州,离苏州市中心35公里。

千灯旧称千墩。据清陈元模著《淞南志》载,昆山县东南36里,川乡有水曰千墩浦,盖淞江自吴门东下至此,江之南北凡有墩及千,故名千墩。清宣统二年(1910年),易名茜墩,其来历传说有二:一谓文人雅称;一谓因墩上长满茜草之故。1966年4月,经江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改名千灯迄今。

千灯古镇距今已经有二千五百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是昆曲鼻祖顾坚的故里,也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爱国学者顾炎武的故乡。境内至尽仍保留着“水陆并行、河街相连”的棋盘式格局和水巷、河埠、廊坊、庭院的江南水乡古镇风貌。古镇尚存华东地区最长的石板街、一千五百年历史的秦峰塔、传说中秦始皇东巡时到过的延福寺古刹、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典当铺等古迹。

昆曲的发源地:千灯

昆曲发源地千灯,其创始人顾坚。

昆曲,自元代形成的昆山腔,发展到明代嘉隆时期,经魏良辅十年改革而成新腔,及至梁辰鱼新编《浣纱记》,因曲调幽雅婉转,唱词典雅华丽,称“水磨腔”,好象古代水磨漆器,水磨糯米粉一样细腻软糯。风靡全国六百个春秋,被誉为“百戏之祖”。

昆曲《牡丹亭》原名《还魂记》。传记剧本写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和侍女春香游园后打盹,梦中与书生柳梦梅一见钟情。梦醒后忧思成疾而死,埋在牡丹亭旁的老梅树下,三年后柳求功名,路过南安,生病留住,在园中拾得杜丽娘自画像,深为爱慕,树下挖起女棺,丽娘感而还魂复生,终结夫妻。

《牡丹亭》作者是江西临州人汤显祖,同时代的欧洲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也创作古典歌剧,两人都编写以浪漫反封建争取自由爱情为题材的戏剧大师,这两颗东西各一方的艺坛巨星,恰都在公元1616年同时陨落去世,令人惊叹。

走在千灯古镇那条据说是全江苏最长的石板街上,听两边老房子里传出委婉细腻的昆曲曲调,让人忽然想到,要把昆腔和千灯联系起来。

千灯浦是一条笔直的河道,两岸高低错落白墙黑瓦的房子本来就很有水乡特色,更难得的是千灯浦的来历并不再牵扯什么名人,而是和吴越征战时的普通将士有关。甚至镇名千灯,最初也来源于千墩,而所谓千墩就是指吴凇江畔的第一千个土墩,每一个土墩下埋葬着多少将士,埋藏着多少故事已无人知晓,而整整一段吴越征战的历史却随着千灯浦的流水一直流淌到今天。

千灯浦上最可看的是一些桥,其中最著名的是七座建于明清时期的拱形环龙石桥。而千灯浦的两岸,一边是高低错落的江南民居,一边是供人休息的廊棚,从廊棚这边看河上的石桥、房子和鹤立于民居之间的秦峰塔可以找到最好的观看和拍摄角度。

大桥与大河

走惯了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也许会看不懂千灯古镇的“大桥与大河”——也许正是这大桥与大河才能孕育出像顾炎武这样的大户人家出来吧。在10余华里的市河千灯浦上,一共有7座大拱桥,有趣的是每座大桥的侧畔总是点缀着一座玲珑剔透的小石桥,譬如千灯桥侧有香花桥,凝薰桥旁有蒋泾桥……小桥匍在大桥下,犹如儿女依偎在母亲膝下般温顺,真是逗人喜爱。还有镇南的吴家桥和陶家桥,桥畔小石桥仰望慈颜,颇显孝顺之趣。

“美人”秦峰塔

自打迈入古镇的牌楼,就能远远望到一座“抢眼”的高塔。来到塔前,才得知它就是千灯的“镇标”——秦峰塔。沿着塔内窄而陡的木扶梯,拾级登上塔顶,一阵风穿门而过,把我吹得“跌跌冲冲”,抓紧栏杆眺望远方,千灯古镇便尽收眼底了。耳畔恍惚响起叮铃、叮铃的风铃声,就像曾经上海滑稽戏里“金铃塔、塔金铃”那感觉,亲切又和谐。

走进“典当里”

北大街上坐落着一群古老的明清建筑,四进“亚”字形的走马楼,人称“典当里”,是明代徽商余氏家族留下的。走进去便是曾在电视中看到的标准的当铺样子,蜡制的老板好像正在和一个穷小子讨价还价,“虫吃鼠咬,光板没毛,旧衣破棉袄一件”的回声仿佛依稀可闻。朝里便是著名的立三堂,堂内有几幅经典的对联,能够让人理解从安徽来到千灯,从商场步入官场和文坛的余氏家族所走过的坎坷之路。

南大街听昆曲

镇上的南大街可谓是一条不折不扣的文化街,在棋盘街上仍然还有一家用传统手艺做龙须面的店铺,不过,这里最闪光的莫过于昆曲的创始者——顾坚的纪念馆,随着“百戏之祖”昆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该戏曲的创始人顾坚也开始为世人熟知。此外,顾坚纪念馆底楼还布置有昆曲小舞台,宜品茗、宜演奏昆曲、宜演奏江南丝竹、宜演奏苏州评弹,真是好不惬意。

北大街石板路

千灯古镇的石板街,初看并不起眼,但细细品味的话却发现,这条形似蜈蚣,南北贯穿古镇的南宋古街还真有点“花头”。石板最长的也不足两米,街道看上去异常狭窄,与明清式房屋的高墙高檐巧妙的构成“一线天”,我看住在对门的两户人家便可以牵牵手、传传物了。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