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习俗--渊源 |
过年,是古代元旦、当今春节的俗称。无论是"元旦"、"春节"或是"过年",都有其来历。 元旦一词,最早出于南朝梁人《雅乐歌》:"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是第一或开始的意思,旦是早晨,元、旦合起来,比喻一年的岁首,也就是一年开始之日。但将哪一天作为岁首,我国历代有不同的择定。《史记》载: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商代以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以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以十月初一为元旦;汉武帝又恢复正月初一为元旦。自此延续下来。辛亥革命后,改公历纪年,将阴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公历1月里日称为新年。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正式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阴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公历1月1日为元旦。 春节风俗源于上古社会的"蜡祭"。古代"蜡"通"腊",故也称"腊祭",主要祭祀庄稼和收获神,如农神、禽兽神等。在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时代,人们在新的一年开始之日,感谢神灵、祖先的恩惠,并祈求来年神灵继续消灾降福于人间。 相传在上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名字叫"年",凶猛无比。它不但捕食百兽,而且到了天寒地冻的冬天,因山上不易捕食,便出山进村猎食人和家禽家畜,人们为此惶惶不安。人们和"年"经过长期周旋之后,发现了"年"有害怕红颜色、火光和响声的弱点,便想出办法,待冬天"年"将要出山害人之时,家家户户门上挂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燃着篝火,敲敲打打闹得震天响,"年"进村碰到这种情况害怕起来,扭头逃跑。一夜平安无事,天亮后,人人兴高采烈,相互道贺,还张灯结彩,杀鸡宰羊,设宴欢庆。年复一年,形成一个欢乐的节日,叫"过年"。 "过年",原本属于传说,而后却成为元旦和春节的代词或俗称,且赋予更确切的含意,即经过年的交际。 "过年"虽是元旦、春节的俗称。但其内涵却有所区别。元旦和春节是指约定成俗的那个日子。元旦指公历的1月1日那一天,春节是指阴历正月初一的那一天。"过年",真正指的是除夕晚上,一夜跨过两个年头。但按活动范围,一般泛指年底和年初相接的那一段时间,年底又称"年关","快过年了",客家人习惯说"年关快到了","关"者,一为年的分界线,二为穷人过还债之关。"年初",俗称新年,"年关"加"新年",便是"过年"的时间范围。客家人通常是以十二月廿五日入年界开始(也有二十三日开始),正月十五日元宵止。客家俗语云:"饮过元宵酒,各行各业快动手",提醒人们过年结束了,要恢复正常的生活了。 入年界开始至除夕,是为过年的准备阶段,除夕是欢度新年的开始。自此便有一系列的民俗活动。梅州地区民谣道:"初一就话初一头,初二又话新年头,初三又讲穷鬼日,初四就话嬲一日,初五又话神下天,初六又话结团圆,七不去,八不归,九九十十看打狮,十一十二龙灯出,索性半月正来归。"(引自广东嘉应民间文艺研究会《客家民俗》1985年创刊号)1、入年界。客家人一般从阴历十二月廿四日或廿五日开始。入年界后,家家户户为欢度新年而忙碌。其中一个重要项目是送灶神。送灶神习俗起源甚早,周代即被列为"五把"之一。《礼记·曲礼下》云:"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茶五祀。"陈澔注:"五祀,则春祭户,夏祭灶,季夏祭中溜,秋祭门,冬祭行。"当时祭灶是在孟夏,即阴历四月。汉宣帝后把它改为腊月初八。到了宋代,又改为十二月廿四日,传承至今。先秦时期,灶神职司炊事。自汉始,成为天帝派往人间司察人们功过的神祗。《礼记·祭法》郑玄注:"(灶神)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太平御览》卷一八六引《淮南万毕术》"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同时,灶神还有赐富职司的传说。据《后汉书·明兴传》载:汉宣帝时,阴子方因腊日祭灶而"暴至巨富"。自此,祭把灶神便相传成俗。民间说,十二月廿四日灶神要上天奏玉帝,所以为其饯行,希望他在玉帝面前隐恶扬善,祈求玉帝庇佑下界五谷丰登,人畜平安。不过饯行也好,祭扫也好,仪式并不复杂。当日下午或晚上,由家庭主妇在灶台上摆上清茶、果品,焚香点烛,叩头祈祷,便完成了"送灶君"之大事。 "送灶君"一举,也表示"入年界"的开始。宁化、清流、石城、宁都等闽赣地区,把此日推迟为二十五日,不知是否忌"四"(客家话"四"是"死"的谐音)的缘故,或为了同入年界一致起来。闽赣一些地区把灶神作女神崇拜,俗称"灶君老母"、"灶君太太"。汉代曾对灶神的性别发生争论,据《太平御览》引《五经异义》载,郑玄以为"灶神祝融为老妇",许慎以为"非老妇也",并说"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姓王名博颊"。其后,灶神形象遂为男子。但宁化等地奉为女神,是否郑玄的影响,还是由于灶神司灶事,察小过,主饮食,是妇道之事,所以司灶之神亦是女的所然。宁化等地对灶神非常敬奉,凡过年、节,煮鸡、鸭,做米果,熟了之后,首先要敬奉灶神,家中有什么疑难的大小事,要祈灶神消灾弥化,或求教解决的办法。大扫除,搞卫生,也是入年界后的一件大事。当然也有在入年界之前开始打扫卫生的。客家人俗称"扫灰尘"或"扫洋灰",屋里屋外、"天上地下"、家什器具,无不打扫、洗刷一千二净,这种客家人爱卫生的美德源远流长。 做糕果,办年货,也是客家人入年界要办的大事之一。客家人过年无不蒸糕,称糖糕或年糕,可能是"糕"同"高"谐音,"年糕",寓意"年年高",图个吉利。米做的糕果种繁多,各地做法不一,有蒸的,有油炸的,但其形状基本是圆的,有团圆之意,意味着客家人历经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之后,十分渴望长久的团圆。但是永定县抚市镇鹊坪村黄泥丘的客家人春节却不蒸糕,原因是他们的上祖于春节前发现刚出锅的整笼糖糕被窃,立即且喊且追,小偷知道不能得手,就把糕放在门槛下逃跑了,失主追贼心急,当跨出门槛时,一脚踩在热腾腾的糕上,造成伤残,此后,便不再蒸年糕了,而改成打糍粑。过年除做糕之外,普遍的要做豆腐、香肠、腊肉(这些一般在冬至后就开始做),购买鸡、鸭、鱼,以及柑桔、核饼、糖果等各种食品,还有鞭炮、蜡烛、神香等等。 入年界之后,一般不干重活,不食酸菜、霉豆腐,不食粥。主要是象征回避晦气,不再"穷酸"、"倒霉",期望来年有个好光景。2、除夕。除夕,又称"除日"、"除夜"、"岁除"、"岁暮"、"岁尽"、"暮岁",民间习惯称"大年三十"或"年三十",客家人称"年三十前",也称"过年"。严格说,除夕是一年最后一个夜晚,而大年三十,是最后一天,但民间没有如此区分。年三十这一天一家人主要事项是"上红"、贴门神、祭祀祖先、准备年饭、守岁等。 "上红"即是贴春联和贴红纸。在中国人的眼里,红色是吉祥的象征,红红火火,表示兴旺,所以大凡大件家具、农具和重要的物品都要贴上红纸,如床、桌、凳、饭甑以及农具,大大小小的东西,都得贴上一块红纸。此习由"过年"的传统相沿至今。贴春联的习俗由来已久。五代时,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辛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人们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春联。客家的偏僻山村,有的农户没有春联,也要在大门板上贴一大块红纸。广东梅州客家地区,到了年三十,一般人家都把用红漆写有姓氏堂号或姓氏的灯笼高挂在屋前。 贴门神。门神两字,在《礼记·丧服大记》中郑玄注道:"释菜,礼门神也。"传说黄帝时,有"神荼"、"郁垒"能捉鬼,而后就有人把他们绘画贴在大门两边抵御"凶鬼"。《荆楚岁时记》上说:"岁旦绘二神贴户左右,在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到了唐代又出现秦叔宝、尉迟敬德二人为门神。传说,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心情不好,常听到卧室外有抛砖掷瓦、鬼魅呼叫的声音,闹得官庭不得安宁,他很害怕,把此事告诉群臣,秦叔宝出班奏道:"臣愿和尉迟敬德全副武装立宫门外把守。"李世民准奏,当夜果然相安无事。为了免除秦、尉二人守夜之劳苦,于是把其二人绘画下来,贴在各层大门两边,栩栩如生,邪崇从此绝迹,因此后人把他们二人也当成门神沿袭下来。明代开始,门神中还增加了财神爷。 祭祀"社官"。"社官",俗称"社公"。客家人敬奉"社官",是当土地神崇拜的。《礼记·郊特祀》道;"社,土地之主。稷,五谷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以为社,而祀以报功也。"县城一般建有土地庙,乡村只有社坛、神龛,而且一般都设置在"水口"、村口。民间认为土地神善良,乐于助人,是乡土的保护神,司乡土之事,立于水口、村口,便能守一方一村之乐土。一年中,除进行春祭、秋祭外,村中人家,凡有大小喜庆都要先孝敬他老人家。家养猪宰杀时,先要向他报告,在社坛上拿一块砖头回家,打"花纸"(猪血淋在砖头和纸上),谓"请社公回家食猪血",猪宰杀后,还要拿一块煮熟的猪头肉和猪尾巴以及"花纸"到社坛敬奉社官,并要烧香鸣炮,祈他庇佑六畜兴旺。过年过节更忘不了他老人家。年三十,家家户户都要杀鸡宰鸭,一般习惯上午捉鸡去社坛杀(若一家要杀几只鸡,只需拿一只即可),要烧香点烛放鞭炮。待鸡煮熟之后,还要将整只熟鸡回敬一次。所以每逢年三十这一天,社坛香火不断,热闹非常,大家都去感谢土地爷一年守上安民之功德,祈佑来年大吉大利。 祭拜祖宗,客家人素有尊宗爱祖的传统美德,他们敬祖宗过于敬神,信神敬神者,各有所崇,而敬祖者并无二义,一是出之于氏族传宗观念,二是认为先祖也是神,俗称神祖,有双重认识。家境好者,认为是先祖神灵庇佑,家境贫寒者,也不埋怨先祖,而自认为命运不佳,所以一年过去了,自然不能忘记祖宗。祭祀祖宗,既表孝心和谢意,宗祠和香火堂支祭拜,宗祠在本村的,先祭拜宗祠而后祭拜香火堂(即分支祖宗神堂)。供品一般是"三牲",如鸡、猪肉和鱼,前二者一定要有,都要煮熟,以及年糕、豆腐、果品等。供品上都要"贴红"。宁化等地客家人习惯在鸡上加一条鸡肠和一片"长命菜"。供品摆好后,烧香点烛放鞭炮,然后跪拜,祈祷。 食过年饭。年三十晚上食过年饭,是这一天的核心,一般家里都做好鸡、肉、鱼及其它菜肴。菜肴品种各地有所不同,但各地都有相沿成俗的必须菜。如广东梅州地区一定要一道酿豆腐。此道菜是广东客家名菜,被称为皇帝菜,所以一定要有。闽西地区一定有一道肉九,有团圆之意。宁化等地,有两道菜是不可缺少的,一是红烧猪蹄堡,宁化人叫"腕子筒",是猪的腿跟下割下约1-3市斤重的一块,整个煮熟后,油炸成焦色,然后上佐料炖烂。食时不用刀截,用筷子扒开便可,味香肉烂,十分可口。另一道菜是"长命菜"。宁化人在准备祭祖和年饭中,白天,要把鸡、猪肉等整只、整块放进锅中煮,煮熟后,汤中投入萝卜和芥菜,芥菜不能切碎,要整片煮熟,食时也只能撕开而不用刀切,宁化人称之为"长命菜",取"长命"之意,一锅煮下,可以连食几餐。台湾客家人也相沿此习,只是用的菜不同而已。食过年饭,都是一家团聚,桌上要摆比实际人数更多的碗筷,以示还在增长,有的人家人口不足八个,但八仙桌上仍摆上九副餐具,并且无论会不会喝酒,都要斟上酒。 过年饭,原为家人的团圆饭,但也有相请"过年"的,主要是儿女亲家(本村的)和最要好的朋友,为了轮流请"过年",所以把本来是除夕的晚餐也就提前了,但一般是要在入年界之后才请。而无论年饭提前与否,除夕之夜总得意思一下,简单一点,形式还是要的。年饭之后,便是要发"压岁钱"了,大人给小孩发,有独立经济收入的儿孙也给长辈发,相互祝贺,全家人欢欢乐乐。 守岁。守岁是民间除夕的重要任务之一,此习古已有之,南北朝时,梁·徐君倩写下守岁诗《与内人共坐守岁》: 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 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 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 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 唐·杜甫也写了《杜住宅守岁》,诗云: 守岁阿咸家,椒盘已吹花。 客家人守岁主要是"点岁火"。"点岁火",即用特制的油灯点火。家里最少点三盏灯:一是厅堂、一是门口的"天灯"、一是灶台上的灶神灯。除此,村中较近的庙宇,家家户户都在神坛前的香案桌上点一盏,村中无庙宇的则在"香火厅"中点。所点的"岁火"都要不断添油,直到天亮。 家庭主妇把庙中或香火厅中的岁火移回家里,路上不能让它熄灭,到了家里还要继续点明。点"岁火",亦称"光年",有"一年中光明愿遂"之意。所以,家庭主妇要经常去观看灯盏里有没有油,是否"开花",有无熄灭等,若见到"灯花"就很高兴,认为是吉祥之兆,若灯火被风吹熄或被碰倒,主人就很惊恐,认为是不祥之兆。至于"守岁",就不一定到天亮,家中大人小孩坐在一起叙家常,想睡就睡。近年电视普及之后,全家人一起看电视,叙家常,直达午夜之后,接着迎新年,放鞭炮、焰火,稍事休息,便又要"开门"。"守岁"之因,也许就是席振起在《守岁》诗中所云: 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遍从此夜惜年华。 "守岁"除爱惜生命、爱惜光明之外,还有辞旧迎新之意。客家人都在年三十笊好饭,留到初一吃。江西省南康县客家人除夕晚上灶膛留火种,作初一生火之用,寓有"不断烟火",年复一年延续之意。 3、大年初一。初一是春节正日,也"大年初一"。从这一日开始进入欢度春节的高潮。吃、喝、玩、乐、探亲访友,欢欢喜喜度过十天半月。客家人俗语说:"年到初一二,家家打斗叙。年到初三四,人客来来去。的到初五六,有酒又无肉。年到初七八,家家捧粥钵。年到初十边,依旧同先般。年到十五六,食了余剩肉,耕个耕,读个读。"也有"有吃有吃聊(玩)到二十"之说。 初一,自午夜开始至早晨,鞭炮不熄,此伏彼起,十分热闹。午夜放鞭炮是辞旧迎新,接着便是"开门"、"迎财神"。时间不一,认真的事先要择好吉时,届时开门迎财神,一般的在凌晨或清早,"懒"一点的,天大亮才起床。各家起床最早的是主妇,她早起洗刷锅灶,烧水,摆好供品,然后才请男人起"开门"放鞭炮。闽西等地客家人的供品有讲究:上供时米中要插12双筷子、12根大蒜(闰年各加一),放黄纸钱、白纸钱、桔子、袖子等,有的还有银元,取"有财有食"之意。有的加插"岁饭花",取"来岁和花发"之意。宁化等地,旧时这天请男人起床不叫"爬起来"、"起床",而是叫"出首"。"首"在这里不指头,而是"窝"的土称,"出首"是"出窝"的意思,旧时挑担做生意的人也都是这种叫法,大概是"远走高飞"的意思。而"爬起来"、"起床"含有摔倒或休眠的意思,故认为不吉之言。这天早晨各地都呈现一派热烈、欢乐、生机勃勃的新气象。正如王安石《元日》所描述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开门"之后,便是早餐,有的吃素,有的吃荤。素餐:闽西客家素食主要有团圆场丸、红枣、花生、糯米甜饭,都是吉祥之物。也有用芹菜、萝卜丝等煮米茶吃。赣南南康县等地客家人也是素食。赣南信丰县客家人喜欢以富菜(芹菜)、豆腐下饭。拜祖回家后吃果子茶。荤餐:主要有鸡、肉、鱼等。宁化等地食荤者,一定幸慌贪渍都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共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