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不久前发布的200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揭示,全球动植物状况每况愈下。全球已知的濒危物种已从2004年的15,589种增加到今年的16,119种。人们所熟悉的物种,如北极熊、河马和沙漠瞪羚,海洋中的鲨鱼,多种淡水鱼和地中海的花卉等,已经进入这份红色名单。但与此同时,人们正在开展的保护行动,也为白尾鹰和印度秃鹰等物种带来了一线生机。
在正式的死亡名单中,灭绝物种有784种,另有65种仅仅以圈养或人工栽培的形式存在。在根据IUCN红色名录指标评估的40,177种物种中,有16,119种被确定为濒危。其中,三分之一的两栖动物和四分之一的针叶树濒临灭绝。另外,八分之一的鸟类和四分之一的哺乳动物挣扎在死亡线上。
2006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引起了人们对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强烈堪忧,也是对人类破坏地球生命的当头棒喝。IUCN红色名录是公认的全球动植物状况的权威性评估。这种评估,能够让人们清醒地看到,人们离达成在2010年显著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06 IUCN红色名录清楚地表明,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有所增加。”IUCN总干事阿其麦·史泰勒说,“对于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恢复力,以及对于千百万依赖于这种生态系统为生的人们来说,这种状态意味着灾难。正如无数保护的成功经验所证明的那样,要扭转这种趋势是可能的。但要在全球范围扭转这种趋势,必须建立全社会各方面的联盟。仅仅依靠环境保护主义者不可能扭转生物多样性的命运。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成为每个人的责任。”
北极熊是全球变暖最直接的牺牲者。在北极地区,今后50年~100年夏季海洋中的浮冰将会减少50%以上,甚至可能全部消失。气候变暖的危害越来越明显。北极熊一直以来都是依赖海洋中的浮冰捕猎海豹为生,随着浮冰的减少甚至于消失,专家预测,在今后45年间,北极熊的种群数量可能会减少30%。在IUCN过去的红色名录中,北极熊是保护物种,而现在已被划入受威胁物种。
沙漠上特别适生的动物和植物,有的已极为稀有和濒临灭绝。在不知不觉中,沙漠正在缓慢地耗尽其生物多样性和特有的野生动植物。
沙漠野生动植物遭受的主要威胁是非法捕猎和栖息地退化。撒哈拉的一种瞪羚早在2004年就已列入濒危物种名录,但是在过去10年间还是有80%惨遭猎杀,这种瞪羚一下子从濒危跌落到极度濒危。其他撒哈拉瞪羚的命运也好不了多少,它们似乎注定要重蹈弯角羚羊的覆辙。
亚洲羚羊也面临着相似的压力。瞪羚广泛分布于亚洲中部和中东干旱半干旱地区,仅仅在几年前,这种瞪羚在哈萨克斯坦和蒙古的种群数量还非常多,可是由于栖息地破坏和非法捕杀,目前这种瞪羚已接近濒危。
在刚果,河马种群数量下降了95%,目前已经成为一个脆弱的物种。诸如普通河马一类的淡水河马处境艰难。河马曾经广泛分布于非洲,一度是非洲水生动物的典型代表,目前却首次进入濒危物种名录。
地中海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这儿生长着近25,000种植物,其中60%是当地特有种。但是,地中海地区目前正遭遇都市化、大规模旅游和集约农业的巨大冲击,越来越多的植物被逼向死亡的深渊。
怎样才能逆转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趋势?IUCN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是战斗号角,它呼吁人们行动起来,保护生物多样性,捍卫我们所生存的地球。对于保护计划的制定,生物多样性管理、监测和决策的制定来说,IUCN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疑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是评估全球物种灭绝状况的最适用的系统。目前,全球至少有57个国家参照IUCN的指标体系评估其本国国家水平的濒危物种,制定优先保护政策。
目前正在开展的保护行动,使许多物种的生存状况得到改善。这也证明,只要保护就一定能取得成效。由于欧洲国家的自然恢复行动,上个世纪90年代,欧洲白尾鹰的数量成倍增长,现在已从近濒危名录中解放出来。在澳大利亚圣诞岛上,有一种叫Papasula abbotti的海鸟曾经因为森林砍伐和入侵物种倾轧而面临生存危险,并于2004年被列入极危物种名录,现在由于当地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改善其栖息环境,这种鸟已脱离极危状态。
阿其麦·史泰勒说:“我们必须更加努力,不能被动地看着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物种灭绝的悲剧在我们眼前一再上演。IUCN将一如既往地与全球保护组织合作,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并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保护全球的生物多样性。”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