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根治排污 下游方能安然
2006-09-26
      专家指出,漳卫新河只是众多跨界污染纠纷的一个缩影。2005年全国各级环保部门受理公众投诉案件近50万件,大部分涉及跨界污染

    “漳卫新河只是众多跨界污染纠纷的一个缩影。”谈到山东漳卫新河一带的跨省污染问题,持续关注跨界污染的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物理系教授姚凯伦对记者说。

    9月25日,记者从国家环保总局了解到,2005年全国各级环保部门受理公众投诉案件达49.88万件。这其中,相当一部分案件涉及到跨界污染。“上游排污,下游叫苦”之声时有所闻,破解呼声甚高。

    跨界污染祸害多端

    水资源管理的行政分割体制增加了协调合作治污的难度

    在我国,较大的河流多数会流经多个行政区域——县、市及省。姚凯伦说:“河流上游地区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往往使下游地区人民的工农业生产遭受损失,群众身体健康受到侵害,造成上下游区域间的矛盾,甚至影响社会安定。”

 9月15日,鲁苏环保0专家来到沂河流域山东郯城段国控断面,察看水质情况。当日,来自两省六个边界县(市)的环保专家汇聚一堂,探讨建立边界环保合作、跨界污染防治及污染事故应急协作等多项“跨界治污”机制。

    姚凯伦认为,江河流域的跨界污染和现行的行政分割体制之间的不协调,成为导致我国水环境质量总体恶化的主要因素。水体是流动的,而目前水资源主要实施行政区域管理。两者之间的断裂势必造成诸多矛盾。行政区域限制增加了协调合作治污难度,以至于“上游排污,下游叫苦”,跨界水污染问题成为难治之症。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在治理跨界污染上采取了很多措施,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政府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党政领导环保政绩考核等,取得一定成效,但跨界污染依然比较严重。记者从国家环保总局获悉,全国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以年均29%的速度递增。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出路在于建立完善的流域管理机制、经济补偿机制、加强区域环境合作

    姚凯伦强调:“解决跨流域水污染问题,需要从根本上采取措施,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他认为,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流域管理机制。为了加大流域水环境治理力度,保障流域治理规划目标的实现,一方面要建立强有力的流域管理机构。在由地方政府具体实施环保措施的同时,由中央政府在流域,尤其是跨行政区域流域设立管理机构,加强中央政府的宏观管理;另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制定流域综合治理政策和协调部门之间、地方政府之间的工作,从而形成统一规划、分部门实施、执法部门负责监督检查的管理体系。

    其次,建立经济补偿机制,确定上游是否应对下游地区予以经济补偿的水质标准。例如,如果上下游区域交界水质达到三类水质标准,则上游区域不必做出经济补偿;反之,须根据治污成本等对下游区域进行补偿。跨区域河流污染补偿费用可以用于直接受影响的单位和个人,如自来水厂的搬迁、农作物损失赔偿、工业生产用水改水等;还可用于污水厂的建设和运营维护,以及区域的生态和环境保护活动。

    第三,加强区域环境合作。通过政府的统一协调,增强政府官员的环保意识、全局意识,决不能以污染源搬家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手段。短期内以最小成本取得最优治理效果的选择,是行政区域之间加强合作,协同努力解决跨界污染。

    污水处理厂成摆设

    解决跨界污染问题应从全流域水环境安全的高度,统筹规划

    解决跨界污染,必须控制污染源头,削减污染物排放量。专家们认为,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还比较少,而其中不少则在建成后“晒太阳”,没有正常运转。这也是造成水质恶化、跨界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环境和资源定价与税收课题组”研究认为,处于跨省流域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有很强的公共物品性质,污水处理的效益不仅仅限于当地,而在整个流域。目前污水处理厂建设是以城市为中心的,没有考虑流域水质改善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的污水处理厂建设,与流域水环境安全的要求存在矛盾。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行业已经出现市场失灵,而政府的干预严重不足,影响了实现改善流域水质的目标。

    “应当利用环境财政政策和手段,改变目前以城市为中心的污水处理投资建设布局,从全流域水环境安全的高度统筹规划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该课题组中方组长、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常务副院长马中教授强调,“必须纠正市场失灵,推动污水处理均衡发展,帮助不发达地区加速建立市场机制。对跨省流域的中上游、经济不发达和贫困地区实施财政资金转移支付,支持当地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

    据悉,国家环保总局正在与各省(区、市)签订“十一五”期间二氧化硫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和水污染物总量控制责任书。总量指标将逐级分解到各级人民政府,削减任务落实到企业等。

    漳卫新河污染等跨界污染问题,有望得到更有效的监督和解决。

相关新闻链接:

漳卫新河跨省污染6年不息 当地群众"谈河色变"

一条流经河南、山西、河北、山东四省的河流在无棣县流入渤海湾,当地群众“谈河色变”

无棣县水沟村村民向记者介绍,在漳卫新河入海处打上的鱼全都掉鳞…… 

    山东省无棣县位于黄河三角洲边缘,漳卫新河在该县入海。无棣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宋成琴告诉记者,当地干部群众最怕的就是漳卫新河上游泄洪排污。究竟是一条怎样的河流让无棣县“谈河色变”?

    原来,2000年以来,这条河流不但直接威胁着8万名群众的健康,也加重了对渤海湾的污染,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贝壳堤岛与湿地系统自然保护区也构成较大隐患……

    10年前,漳卫新河的水人畜都可直接饮用;10年后,灌溉会毒死庄稼,鸭鹅不敢下水

    漳卫新河是山东与河北的界河,全长460公里,流域面积大约2万多平方公里,属海河水系。该河流上与卫运河、卫河连通,流经河南、山西、河北、山东四省,自无棣县注入渤海。

 

    7月19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无棣县小泊头镇的漳卫新河辛集闸,水面宽阔的河道里,酱稠、浑浊的河水散发着刺鼻的臭味。小泊头水质监测站7月12日监测显示,COD(化学需氧量)含量达到159毫克/升,几乎是五类水质的4倍,属重度污染;水中的溶解氧多年一直为0,水中生物丧失了生存条件。

    姜家村村支书刘国华介绍,1995年以前,漳卫新河的水人畜都可以直接饮用。现在,连农业灌溉都不行了。实在旱得没有办法时,抽水一浇,庄稼就枯萎、发黄,地里板结,一层白碱。“这还不是最严重的季节,每年污染最严重的春秋季,河边空气呛人,村民全身起小疙瘩,连鸭鹅都不敢下水。”

    村民刘世博盖起了5间前厦子屋,屋内铺的地板砖。“装修得再好,生活在这样的地方,连好空气都闻不上,有什么用?”6月初,他家5亩地种上玉米,天太旱,只好抽水浇地,结果种子全被毒死;由于水污染,土质不断下降,小麦的亩产量由原来的平均800斤,下降到现在的不足300斤。

    连年污染使渤海湾深受其害。漳卫新河入海口,地处半封闭的渤海湾西部,北侧的河北黄骅港,有一条长14公里的导堤,致使污水出大河口后,基本在山东无棣县近岸海域环流,目前,污水已污染到10海里以外的海域。

    漳卫新河的污染还直接威胁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贝壳堤。无棣县拥有两条长约70余公里的贝壳堤,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唯一新老堤并存的贝壳堤。两列贝壳堤岛之间又形成世界罕见的贝壳堤岛与湿地系统,既是重要的鸟类迁徙中转站和越冬、栖息、繁衍地,也是研究黄河变迁、海岸线变化、贝壳堤岛形成等环境演变以及湿地类型的重要基地,在我国海洋地质、生物多样性和湿地类型研究中地位极其重要。

    有关专家介绍,漳卫新河连年的污染恶化了近海水质,使各种贝类生存环境破坏,贝类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减少,直接影响了贝壳堤的生长。

    污染造成无棣县10多亿元损失,不少农民“因污返贫”,未得到任何补偿

    严重污染使不少本来致富的农民返贫。埕口镇水沟村在漳卫新河入海口处。一位吴姓村民说:“污水把我们害惨了!2000年前,我们村靠捕捞,还是滨州地区第一批小康村呢,人均收入6000多元。现在不少人家没了收入来源,快成‘小糠村’了。”

    漳卫新河无棣段长47公里。据无棣县政府、环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自上游污水第一次通过辛集闸直排入海以来,共发生三次重大污染事故,均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列举如下:2000年9月至2001年4月期间,上游3亿立方米污水自无棣县大口河进入渤海,COD入海量达10万吨,给无棣县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151亿元;2003年10月至2004年2月期间,漳卫新河上游4.87亿立方米污水第二次通过大口河大规模排入渤海,COD入海量达8.5万吨,给无棣县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5亿元;2004年7月5日至2005年2月期间,漳卫新河辛集闸再次提闸泄污,最大入海流量100立方米/秒,COD最大值为230毫克/升,4.47亿立方米污水、4.33万吨COD排入无棣县近岸海域,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29亿元。

    今年7月中旬,无棣县环保局测算,上游又排放污水6000万立方米。

    无棣经济以养殖、海洋化工为支柱。无棣县环保局负责人介绍,大量污水的排入使沿河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该河无棣县境内及近海区域鱼、虾、蟹及幼鱼苗大量死亡,海洋资源量锐减,使无棣县50%以上的渔船不能正常作业,30%的渔船被迫停港,7万渔民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河道沿岸的文蛤、毛蚶、玉螺等退出低滩,随流下迁,沿海贝类及养殖的鱼虾大量死亡;无棣县有关企业培植起来的40余万亩海水养殖基地濒临毁灭边缘;近300万公亩盐田无法蓄水制卤,盐业及盐化工因卤源不足而减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无棣县有关负责人介绍,由于相关法律法规滞后,虽然遭受惨重损失,无棣政府和群众至今没有得到一分钱补偿。

    有关部门多次协调治理,但大规模污染态势一直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漳卫新河的上游是卫运河。历史上,卫运河一直按其自然流向,自德州四女寺闸由南运河经河北、天津入渤海。1994年12月,河北省引黄入卫工程占用卫运河河道,国家引黄入卫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关于引黄入卫供水调度的紧急通知》,要求山东、河北两省各负担四女寺以上卫运河来的基流(含污水)的50%,即卫运河河水从德州四女寺闸分流,50%排入南运河,50%经岔河排入漳卫新河。四女寺闸由上级水利部门管理。

    但实际上,自1994年引黄入卫以来,90%以上的卫运河水量经四女寺闸排入漳卫新河。山东在一份报告中认为,污水改排,对山东滨州、渤海生态造成严重后果。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调查,污染主要来自河南、河北和山东的部分城市。其中省外的污染占82%左右。山东省内临清、德州两市的污染占18%。“上游省市污染源超标排污,致使河水污染严重,是造成污染的根本原因。”

    对此,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非常关注,多次出面协调。2000年至2001年漳卫新河发生首次污染事故后,国家环保总局召开污染纠纷协调会,山东、河南、河北三省环保、水利、农业部门和海委有关单位参加。会议上,国家环保总局要“各省之间要团结治污,在特殊时期特别是汛期要加强上下游污染联防,避免发生污染事故”。

    但第一次协调会开完次年,就发生第二次严重污染。2003年12月,国家联合检查组再次召集流域内三省34个县市政府一把手和环保局长,在德州召开冀鲁豫三省污染调查情况通报会,达成一致意见:取缔落后生产工艺,严禁建设无环保审批项目,关停不能达标排放的污染企业等。

    之后,污染状况有所控制,但2004年7月至次年,再次发生大规模排污污染事故。山东省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漳卫新河的跨界污染有一定好转,但水质仍属严重污染;上游部分市达成的意见还是没有落实。

    无棣县的上级市滨州提出建议:设立专项治理资金,由上游排污企业按照排污负荷统一缴纳、统筹使用,给下游造成损失要给予一定补偿;建议在下游建一个大型污水处理厂。

    不少地方官员和群众表示,漳卫新河的污染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主要原因是其“跨越几省的特殊性”。

来源:新华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