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法新社报道,世界气象组织发表声明,称南极洲上空臭氧空洞面积目前已增大到2000年和2003年的记录水平。
据世界气象组织发言人马克-奥利弗称,“根据我们最新的公告,南极洲上空的臭氧层已经超过去年的监测记录,接近2000年的最高记录和2003年的第二高记录。
据世界气象组织臭氧方面专家介绍,最新研究表明,尽管已经采取了一些控制措施,但是高空臭氧的季节性损耗还将继续持续下去,比预期时间要长。他说,“在未来的几十年内,我们看到的臭氧空洞面积和我们现在看到的差不多。”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图表数据,8月中旬以来,观测卫星拍摄的照片显示,南极洲上空臭氧层空洞突然增大1000万平方公里。目前的空洞集中在南极上空,面积大概有2700多万平方千米,并且预计在本月还将继续扩大。2000年,南极洲上空的臭氧层空洞面积突然增大到创纪录的2800万平方公里,近乎4个澳大利亚的面积。
相关新闻报道:
臭氧层耗损是否与中国无关?
进一步的研究和观测发现,臭氧层耗减不只发生在南极,近几年臭氧在北半球和北极也有急剧减少的现象。
欧洲航天局1999年11月30日测得西欧北部上空的臭氧含量出现超低现象。在英国、比利时、荷兰和斯堪和纳维亚半岛上空的臭氧含量只相当于该地区往年同期臭氧含量的2/3。由美国、欧盟、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进行的一项联合研究表明,在2000年冬季里,北极上空臭氧含量累计减少了60%以上。2000年3月,希腊萨洛尼卡大学发表报告说,欧洲上空的平均臭氧含量比1976年以前的水平低15%。
中国在北京和昆明建立了两个观察站,对大气臭氧总量进行观测。从1979~1989年间观测结果看出,两个站上空的臭氧总量都出现下降趋势。北京站的纬度更高,下降趋势更为明显。我国在青藏高原存在一个臭氧低值中心。中心出现于每年6月,臭氧总浓度的年递减率达0.345%。
臭氧层耗损的发现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从世界各地地面观察站对大气臭氧总量的观测记录发现,全球臭氧总量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并推断臭氧的减少主要原因在臭氧层损耗。
一些环境科学家认为,某些人类活动所散发的物质进入臭氧层后,参与消耗臭氧的化学反应,破坏了臭氧层的自然动态平衡,因此出现了臭氧层耗减的迹象。
197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罗兰和莫利纳首先提出,世界上正在大量生产和使用的氟利昂物质,化学性能稳定,不易在对流层内分解,而扩散进入到臭氧层。进入臭氧层的氟利昂受到短波紫外线的照射分解成氯自由基,参与了对臭氧的消耗。同年在美国化学学会的年会上,报告了臭氧层减耗对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的危害性,使美国社会为之哗然。
1985年,英国南极考察队队长法曼报告,他们从1977年起就发现南极上空的臭氧总量在每年9月下旬开始,迅速地减少到一半左右,形成一个“臭氧空洞”,持续到11月方才逐渐恢复。这一报道引起世界性的震惊,要求保护臭氧层的呼声高涨。
小暄 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