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养鱼 污染数千居民饮水
2006-09-23

恩施利川长顺村,位于湖北和重庆交界附近。8年前,国家投巨资3.1亿元在郁江中游建成长顺水库。控制面积1810平方公里,总库容5850万立方米,长顺电站建于此。岂料水库建成后,文斗乡政府以年租金4万元的低价,将上游水库租给私人用于化肥养鱼。

5年来,由于化肥养鱼的污染,原本清澈见底的郁江水,如今已呈现墨绿色,从中游到下游,形成了一条长达17公里的“黑龙”污染带,数千居民的饮用水遭受污染。为解决吃水之忧,村民和乡政府又投资百万“架管引水”,但效果甚微。

“这哪里是曾经的郁江水,简直就是一江粪水!”沿江上万群众无不痛心疾首。

郁江位于湖北省和重庆市交界附近的利川市,是利川市第二大河流,发源于福宝山,在长顺水电站建成后,大坝上游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库。这条美丽的河流曾哺育着两岸世代的人们。但从2001年开始,河流污染很严重,两岸人民失去了都开始为饮用水担忧了。

9月16日,经过两天的辗转颠簸,本报记者来到位于鄂西边陲的利川市文斗乡长顺水库污染源,后又沿郁江行至下游彭水地带。在三天的采访调查中,记者走访了上百余村民,采访了涉及此事的众多部门,试图揭开“长顺水库污染”的缘由。

“以前我们都靠郁江生活,现在靠不了了”

“以前这里一眼能看到江底,成群的鱼儿成百上千,聚集在江底游动……,至少能看得见3米深的水底,但是自从1992年开始建起水库大坝后,一切就开始变了。”

71岁的赵正友老人,家就在郁江边长顺村,离长顺水电站大坝仅几步之遥。每天清晨,他喜欢顺着江边走上一圈,或是俯瞰大坝,或是捡走江边的死鱼。

“我在郁江边长大,对她有说不出的感情!”在每年的夏天,他们全家男丁都要潜入郁江中“过把瘾”,但自从水库建成后,他反倒不能游水了。

“我10岁大的孙儿们至今没有下过一次江。黑黝黝的江水,就像‘西游记’中的黑水河,不仅是不能吃,游水过后,身上都起红斑……”老人如此形容记者眼前的郁江。

和老赵一样,住在郁江两岸的村民也感受颇深,他们多年养成的习惯被突然叫停了——离江近的,最爱把红苕、蔬菜拿到江里洗,现在锦屏村的刘大娘,常常端着一盆菜,来到江边见到墨绿色的江水又折回家中;夏日,锦屏村的袁仁福也不敢下河水,经常听说江对面青岗坪村有10多个胆子大的,敢到江里游泳,但后来得知都得了皮肤病,爱游水的他只得止步。 “在江里游过水后,开始是痒,皮肤逐渐变红,如果不停的抓痒,就会起一个个红斑,布满全身,严重的还会流脓水。”61岁的村民赵正明说。

长顺村村主任熊忠贵是利川市人大代表,听闻记者连夜赶到此地调查水库污染一事,他一手公文袋,一手手电筒,立马就找到记者谈起郁江。“以前这里一眼能看到江底,成群的鱼儿成百上千,聚集在江底游动……,至少能看得见3米深的水底,但是自从1992年开始建起水库大坝后,一切就开始变了。”

现在,守住在水库和江边的沿岸居民,家中用水都分为两等。一等为饮用水。两三年前,当地村民在无奈的情况下,凑钱在屋旁不远处的一缕山泉下挖了口井,并加了水泥盖子,“免得被污染”。然后每天挑回家供家里人的饮用和煮饭。二等生活用水是当地政府花数十万元从邻近的重庆黔江区境内引来的“自来水”。但这些水在村民眼里仍是“不那么干净”,于是就用来冲厕所和喂养牲畜。

而这种状况,长顺村的小集市最为严重,几十户聚集在一处平坦的凹地。因距离太远,不太方便从山中引来山泉,就只能吃“外来水”。“我们也不想啊,这有啥子办法,以前我们都靠郁江生活,现在靠不了了。”集市大伙们怨声载道。

50岁的高大洲就是这样,家中世代饮用郁江水。5年前,这一切彻底改变了,饮用水是自己架设而来的山泉,生活用水是乡政府引来的水,村里的人虽居住在郁江边,但用水成了村里的一大难题。

17公里江水“黑黝黝”万人饮水受影响

水库养鱼后,郁江水开始变深绿,转成墨绿色,干旱季节时,江水完全是“黑黝黝”的。

长顺水电站的职工是水库污染的最早见证者。“这都是长顺水库化肥养鱼惹的祸。”

据记者调查核实,从2001年开始,长顺乡政府就将水库租给重庆万州一个老板用于养鱼,虽然遭到很多干部和群众反对,但仍然无济于事。

不久,万州老板开始用过磷酸钙、碳酸氢氨以及尿素等化肥,在水库中大范围投放,从此,郁江水开始变深绿,转成墨绿色,干旱季节时,江水完全是“黑黝黝”的。据长顺村几位知情人告诉记者,化肥养鱼确实存在。三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说,2001年,万州老板承包水库后,就开始采用化肥养鱼,每年到气温渐渐升高的4月份,老板叫干活的工人把化肥运到机动船上,船到江心后,就往船仓中注水,从龙口朔江而下,沿途喷洒被稀释的化肥水。

“一个星期一次,每次至少有10吨化肥,不过,要是下雨就不会了。”其中一村民根据工人扛运化肥的袋数推算。

记者从长顺大坝朔水而上,发现库区有的宽达百米,最窄的也有70多米。村民所反映的“郁江化肥养鱼”竟有17公里长,从文斗乡龙口村一直到长顺村。记者沿途所见,不时有10多条小船在江面穿行,有的在撒网,有的在起鱼,鱼网满江弥漫,一片繁忙的景象,而从10多米高的利彭公路(恩施利川至重庆彭水)上观望,江水呈现深绿色,有的更是墨绿色,相隔不足百米远总能见到漂浮的散发着臭味的死鱼。

据记者了解,仅仅从文斗乡和彭水连湖镇来推测,该水库至少影响了上万人的饮水,在利川市环保局给恩施州环保局的报告中,记者的判断得到了证实:郁江化肥养鱼污染,导致了沿岸1387户共4413人的饮水受危险,这还仅仅是初步估测。 9月19日中午,记者租车沿着利彭公路顺郁江而下至长顺,在进入龙口村时,约下午2时。碰巧,工人们正在往江中的机动船上扛化肥,船中间堆积的化肥足有30多袋,其中一名工人手举水泵往化肥上喷水。这时,见记者手拿相机拍照,两名工人慌忙将跳板撤走,吆喝掌舵手将船开走。

33岁的村民曾仕兵是这群工人的房东。曾说,刚才工人扛上船的是“碳酸氢氨”(一种化肥),“化肥要在船上稀释后,再洒入江中。”

“用化肥养鱼,还用别的肥料吗?”

“现在化肥涨价了,他们只用碳氨和磷肥,这种化肥便宜,100斤也才20块元。”

据曾回忆,放在他家中的这批化肥有50吨,是去年底托运来的,“过去了差不多9个月,这50吨肥快洒完了。”

水库污染影响下游水质由Ⅰ类降为Ⅱ类

“大规模直投化肥养鱼的方式,对湖泊水体水质造成的污染非常大,…… 如果不及时加以遏制,不仅现在而且在未来,很多地方都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利川市环保局甘副局长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大规模直投化肥养鱼的方式,对湖泊水体水质造成的污染非常大,已被相关专家称为是继20世纪50至70年代围湖造田之后,对水库和湖泊生态的新一轮破坏形式,其危害和影响非常大。”

“如果不及时加以遏制,不仅现在而且在未来,很多地方都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有专家指出,大规模直投化肥养鱼的方式,不仅造成了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造成水体中的总磷等营养物质的含量很高,而且会对人的皮肤表层的毛细血管造成腐蚀伤害,被化肥养殖出来的鱼在市场上被称为“好看不好吃”,其显著特点是,“个头大肉多”,但吃在口里淡然无味,要用很烈的调料才能做出味道来。其次,受到污染的水被饮用后,会导致皮肤病和肠道病。

据了解,当化肥与江水融合后,氨氮、总磷的含量就会增加。有关科研资料表明,一般以水体中氮的含量不超过1毫克/千克为宜,如果饮用水的含量超过这个指标,就会给人类带来一定危害;若水体长期施用氮素化肥,则氮就会以硝酸盐的形式存在,如含量很高就会引发人体变性血红蛋白症,它们被鱼类摄食后可在体内积累,生成一种具有致癌、致畸作用的物质等。

长顺水库的以上种种弊端,并不只局限于长顺水库一地,由此对水库中下游地区的影响也尤为严重。

9月19日,记者用了半天的时间,在长顺村租了一辆摩托车,沿着羊肠小道,顺郁江进入下游境地。与17公里长的长顺水库相比,郁江在进入下游后,因群山起伏,江水只能在山脚穿行。加之,大坝的拦截,江水几乎断流,只有涓涓细流一路向西南。

在彭水县连湖镇多家村,距离长顺约20公里的地方,人口较为集中,且大多居住在半山腰。30岁的陈泽福说,以前,“因不知道山洪何时爆发”,住在山下的居住渐渐上移,如今,长顺水电站大坝筑起后,习惯山腰生活的村民却不愿下去了,“这几年来,郁江水不太干净,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我们吃是都是山泉水,没人敢吃郁江水。”陈泽福说,并不是取山下的郁江水不方便,而是见水色变化太快不敢用。 而距多家村10里的连湖镇集市却没有如此幸运,镇上的唯一的一条街道沿江而建,离郁江岸边只有几米远的距离,人们与江水打交道便成了常事。

“以前的江水很清澈,大伙不仅吃江水,但是最喜欢的还是在江中游泳,现在哪个敢下水哟!”连湖镇三桥居委会的周帮平说。

在连湖大桥下观望江水,尽管水深不足一米,但是却见不到江底,水泛黄绿色,一团团、一群群的藻类生物聚集在江心,在这美丽的江水中,令人顿生厌恶之感。

郁江在离开湖北利川后,一路流泾彭水、黔江等地,再注入乌江。

长顺水库导致下游受到牵连的事实,也引起了彭水县环保局的重视,该局副局长钱业文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相对利川来说,郁江下游水质污染情况较好,但是还是有一定的影响。

为了说明这一点,钱副局长将今年2、5、8月份的监测数据拿了出来。“3个月的氨氮平均值为2.41,总磷的平均值为0.078,虽然都未超出国家标准,但是相对两年前的数据对比,却高出不少。”

他说,以前,该县境内的郁江水质为国家Ⅰ类,现在降为国家Ⅱ类,主要是氨、磷的含量高了,“而氨、磷为化肥的主要原料。”

“如果长顺水库化肥养鱼还得不到控制,后果将不堪设想。”钱副局长说,郁江流泾该县3镇3乡,流域内的人群在10万人左右。

4万低价出租水库养鱼100万巨资建引水工程

针对“引水工程”,乡长李好文却说,乡政府只投入了大约40多万元(另凑资60多万元),来解决长顺村的人畜饮水难题。

面对如此严重的污染后果,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其代价竟是——乡政府每年4万元的回报。

据本报了解,水库17公里的化肥养鱼涉及到利川文斗乡的13个村:长顺、农科、石桥、(赣)家坝、梁家山、大坳、桐油溪、锦屏、钟台、石马、堡上、青冈坪、马桑坡、莫家岩等村。“生活在沿岸的村民至少上万人。”熊忠贵说。

这13个村中,情况最为严重的是长顺村。村长熊忠贵证实,3年前,村民曾联名向乡政府和市环保局反映,但是至今没有下文。记者了解,不能及时制止的原因,是因为当地水利部门的难言之隐,

9月20日,记者采访了利川市水利局副局长郭千富。他说,长顺水库化肥养鱼存在多年,当初乡政府的年租金为4万元,合同签了约15年。

令人不解的是:一方面,乡政府底价出租水库,使得化肥养鱼污染了水质;一方面,为了解决长顺村民吃水难的问题,乡政府投入60多万元的巨资建设“引水工程”。

熊忠贵称,2年前,水库被污染后,群众对此议论纷纷,要求还库于民,但是没有得到乡政府的允许。乡政府为解决吃水难的问题,多放凑资60多万元,从邻近的重庆黔江区境内架设管道引来水,送到各家各户。熟料,村民又以水未消毒,不干净的原因,拒绝乡政府的“这份关爱”。

针对“引水工程”,乡长李好文却说,乡政府只投入了大约40多万元,来解决长顺村的人畜饮水难题。

“这是有历史原因的,可能是水库的水不要开发。”恩施州水利水产局副局长谭联经说,“架管引水”工程开始时,水库的水污染并不严重。

执法遭遇困境化肥养鱼是合同协定内容

利川市环保局一位副局长向记者透露,乡政府与老板签有合同,中间含有“化肥”两字,如果罚了款,也就要终止这份合同,“那么毁约后的毁约金由谁来承担?”

“一条白鲢一年可以长到6斤重。”住郁江边的一位老渔民容化肥养鱼的“奇效”,“一般来说,一条鱼一年长到4斤重就算不错了!”

恩施州渔政监督管理处处长赵爱平介绍,所谓的化肥养鱼,主要是靠大量施用化肥来提高滤食性鱼类的增产。这些鱼类靠吃浮游生物为生。而磷肥、氮肥之类的化肥和动物排泄物、人类产生的肥水可刺激水中浮游生物的生长。

9月19日,记者找到利川市环保局。该局甘副局长说:“长顺水库化肥养鱼污染水质事实成立,目前经调查处理,水质已有改观。”

他说,该局在接到群众的反映后,今年7月27日,派专班前往调查和监测,发现水质污染确实存在,8月16日,他们依法按照有关程序下达整改通知书,并采取办法进行整改。截至8月3日,水库已经投放80、05吨石灰,用于净化水质,经9月18日的监测,发现垂直能见度由以前的40厘米,上升到80厘米。同时,氨氮的浓度减低。

无论是环保局,还是水利局,恩施和利川两级有关部门都认为:郁江水质,特别是17公里长的水库,因为化肥养鱼,导致严重污染。”

“下达整改文书后,他们还能施肥吗?”记者此前见到水库仍在江中施肥后问到。

“我们只是依法处理,只能责令他们在8月20日以前整改。”

“究竟能不能用化肥养鱼?”

“对环保部门来说,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不能采用化肥养鱼。”

“既然郁江遭受污染,环保部门为何没有对其重罚,而只是整改?”

“这个问题较为复杂,不是我们说罚款就能罚的,牵扯到多方面的原因。”副局长颇有难言之隐。

记者临走时,这位副局长向记者透露,乡政府与老板签有合同,中间含有“化肥”两字,如果罚了款,也就要终止这份合同,“那么毁约后的毁约金由谁来承担?”

次日,记者向利川市水利局副局长郭千富求证时,他说:“我虽然没有见到过这份合同,但是水库的养殖户告诉我,条款中存在乡政府同意采用化肥养鱼的内容。”

水库经营权至今无法界定

本报记者罗道海

“好好的一个水库,怎么能拿来化肥养鱼呢?”水电站的很多职工对此有怨言,“如果水库由我们水电站经营和管理,绝对不会出现这一问题!不就是一年几万的租金吗?”

据了解,长顺水电站总投资达3.1亿元,目前有3台发电机组,年发电量12675万千瓦时,每年向当地政府上交利税700余万元。

“不是我们不愿意出这每年几万元的租金,主要是经营权没有明确。”水电站一位副总一针见血,说出了矛盾的根由。

原来,长顺水电站建好后,其上游水库的经营权给了当时的长顺乡政府,因乡“经费紧张”,不得已将水库低价出租,后来长顺乡政府撤离,水库的经营权就划分到了文斗乡。

“这是个遗留问题。”文斗乡乡长李好文感到十分委屈,“水库牵涉到多个部门,情况复杂,甚至有些情况我也不清楚。”

“这是一个全国都存在的现象。”恩施州水利水产局副局长谭联经说,有关长顺水库经营权的问题很具有争议性。

“你如果要说当地政府没有水库的经营权,那也说不过去。”恩施州渔政监督管理处处长赵爱平说,长顺水库修建时,征调了当地很多土地,也安置了一些移民,待水电站建好后,自然要得到一点“实惠”。

谭联经解释到,根据《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修订)》(2006年10月1日)、《湖北省水库管理办法》(2002年8月1日起施行)和《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2006年9月1日起施行)的规定,关于水库的经营权明确三点。

一是水库所有权属于国家;二是经营权属于开发公司;三是在不影响安全、防洪、调度等情况下,当地政府优先享有使用权。

“这也就是说,针对长顺水库的经营权,水电站和文斗乡都可拥有。”谭联经摇摇头说。

延展阅读:

湖北投肥养殖水库数量庞大

截至去年底,据省水利厅统计:全省53座大型水库中,投肥养殖的水库有21座,占40%;中型水库233座,投肥养殖的水库101座,占43%;小型水库投肥养殖的占10%以上。这些水库投肥养殖后,水质普遍下降一个等级,个别水库水质污染十分严重。全省4503.8万农村人口中,有2927.8万人口的饮用水达不到农村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占农村总人口的65%。

水产专家认为,投肥养殖肯定会改变水质,破坏水域生态平衡,使水体丧失净化能力,加速水质富营养化,使水体变成废水。

相关新闻

承包人肥水养鱼大旱难倒700村民

本报讯据中国法院网消息,重庆市忠县官坝镇天仙桥水库承包者向水库投放化肥和鸡粪,致使四千多村民吃水困难,于是该镇217户696人将水库承包人申详告上法庭。8月28日,忠县人民法院就地审理了该案,并当庭作出宣判,判决被告申详停止侵害。

今年入夏以来,忠县官坝镇遭遇七十年不遇的干旱,造成该镇丰收场、三峰、关心三个村人畜饮水困难。

该镇天仙桥水库承包者申详为了肥水养鱼,向水库投放大量化肥和鸡粪,污染了水源,致使无法饮用。忠县环保局在接到村民的投诉后,责令水库承包者停止肥水养鱼,并罚款4万元。水库承包者拒绝履行行政处罚,继续投放化肥和鸡粪。8月22日,村民向忠县法院提起诉讼。

法院受理后高度重视,就此案的审理研究方案、落实措施,确保大旱之年村民饮水需要和饮水安全。8月28日,忠县法院派出法官,冒着酷暑,前往案发地就地开庭审理了此案,并当庭作出宣判。

来源:长江商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