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重庆巫山县清漂队的两名工作人员正在巫山水域打捞漂浮物。当日,为确保三峡库区156米蓄水期间重庆段的航行安全和长江干流及重要支流的水域清洁,重庆市共出动各类清漂船只138艘,清漂人员520人次,打捞漂浮物总量达到210吨。
重庆,2006年9月21日
9月21日,重庆巫山县清漂队的工作人员正在巫山港口附近打捞漂浮物。
当日,为确保三峡库区156米蓄水期间重庆段的航行安全和长江干流及重要支流的水域清洁,重庆市共出动各类清漂船只138艘,清漂人员520人次,打捞漂浮物总量达到210吨。
相关新闻链接:
三峡水库再次蓄水之际,记者踏上了“秭归12号”清漂专用船。站在船头,只见江流平滑,波澜不惊。船舱里堆积着垃圾,树枝灌木、稻草秸秆、塑料泡沫、旧鞋破袜……
清漂工人崔邦进对记者说,这是两天时间打捞上来的,有20多吨重,可以装两三车。这段时间江面漂浮物还不算多,汛期雨季,一天就得捞上满满一船舱,枯枝树杈特别多,真有点忙不过来。
秭归县环保局局长谭晓华介绍说,库区干流清漂由三峡总公司出资,分别委托重庆市环卫局和湖北省秭归县环保局负责。秭归县负责从坝头到巴东100公里长水面,11艘清漂船每天不间断作业。
谭晓华任职环保局长5年来,恰逢库区135米、156米两次蓄水,对清漂有一种很强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秭归处于坝头库首,是清漂的最后一道防线,一点都不能马虎。”
今年49岁的崔邦进干清漂工作已有两年多。他说,这条清漂船负责20多公里长水面,一天来回两趟,如果碰上江面垃圾太多了,只能跑一趟。
这两年,他也渐渐摸索出一点清漂经验,清漂时注意风向、水流,可以提高打捞效率;漂浮物出现有一定的时间性,从漂下的垃圾数量、种类,可以判断上游是否下了雨。
一艘“长久号”旅游客船往大坝方向驶过,记者没有发现游客往江中抛撒垃圾。清漂工人说,现在游客环保意识强多了,原来啥东西都往江里扔,现在船上有垃圾桶分类收集。
清漂工人一年四季往来江上,单调而又辛苦。夏天烈日晒得船板烫人,捞上来的垃圾晒得发臭,人人随身带着藿香正气水;冬天江风冷飕飕,每捞一网兜,那水顺着杆子流到手上冰冰凉。
崔邦进说,不从事清漂工作不知江里很脏,从事这工作才知道的确要治理。“为了长江干净,为了三峡大坝安全,我们偷不得懒。”
谭晓华告诉记者,按国家规划,三峡库区将建设近200个垃圾处理场,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未来清漂工作压力。由于漂浮物大多属可降解物质,加上及时打捞,对水质影响并不大。
三峡库区“清漂”工作长效机制初步形成
针对三峡工程蓄水后水域漂浮物问题,重庆市通过建立完善法律法规,落实资金,改进清漂工具,建立清漂作业队伍等措施,加大清漂工作力度,初步建立了水域清漂工作的长效机制。
2006年6月5日,清漂人员在爆破前打捞三峡大坝三期上游碾压混凝土围堰堰内漂浮的垃圾,确保围堰爆破后,三峡工程的安全和正常运行。当日,三峡工程三期围堰堰内水位已充水完毕,爆破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已全部完成。 新华社记者摄
据介绍,三峡工程二期蓄水以来,三峡库区水环境质量和水域清漂工作受到社会各界关注,水域清漂工作是成库后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此,作为三峡库区腹地的重庆市首先从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入手,将清漂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先后发布了《重庆市城市水域垃圾管理规定》等一批政府规章、地方性法规,对库区水域清漂的管理职责、队伍组建、设施建造以及经费来源作出了明确规定。
同时,重庆市重视清漂资金的落实。2005年,重庆市进一步加大了三峡库区清漂工作力度,财政部门在三峡发电返税中安排了2000万元的清漂作业和设备建造专项经费。目前,首批8艘机械清漂船舶已移交,正式投入库区清漂使用,有效地提高了库区清漂的机械化水平。经重庆市政府协调,三峡总公司每年将安排600万元的干流委托清漂经费。
2005年汛期,重庆三峡库区的各个区县组织了350多人的水域清漂作业队伍,租用载重量大小不一的清漂船舶111艘,采用承包招标、收购漂浮垃圾等多种运作机制,确保清漂工作顺利开展。
重庆市环卫局副局长唐家利介绍,三峡工程156米开始蓄水后,重庆市适时建立了清漂应急机制,投入460万元,对库区9个区县(自治县)的106个乡镇和52个集镇的江段实施清漂,将长江干流40个重点景观水域、洄水区域以及次级河流交汇水域划定为应急清漂范围,采取定点、定船、定人的方式,对重点清漂水域进行拦截式打捞。
据统计,三峡库区水域清漂工作实施两年多来,重庆市、湖北省及三峡工程建设总公司等方面累计清理各类漂浮物20多万吨,保障了三峡库区水环境安全和三峡工程发电正常运行。
vivian 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