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9月20日22时开始进行156米水位蓄水
新华网三峡工地9月20日电(记者江时强 廖君)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20日14时召开会议宣布:经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批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将于20日22时开始,从135米向156米水位蓄水。
三峡工程蓄水至156米高程,意味着三峡工程由围堰发电期转入初期运行期,开始全面发挥防洪、发电和航运效益。
中国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曹广晶介绍说,此次蓄水将采取分阶段抬高水位的方式。10月1日前,水库水位不超过148米;水位到达148米后,停止蓄水两天,对三峡大坝的渗流、渗压、应力、应变等进行全面监测分析,然后再上升。
针对今年特殊的气候和来水条件,中国三峡总公司制定蓄水156米方案时,既考虑了长江中下游防汛的要求,也考虑了沿江抗旱的要求,同时也考虑蓄水对地质灾害治理、电网调度、长江航运等的影响。
曹广晶说,从防汛要求考虑,9月25日前三峡水库水位不超过144米;从抗旱要求和有利于航运角度考虑,蓄水期间下泄流量不小于8000——10000立方米/秒;考虑长江上游地质灾害治理等因素,蓄水期间,水位上升速度每天不超过5米,并尽可能避免水位下降;从电网调度运行角度,三峡电站机组流量逐步减少,负荷逐步减少。
他说,蓄水过程中,中国三峡总公司将视来水情况,适当延长或缩短蓄水时间。按照蓄水方案设计,预计10月中旬三峡水库可达到156米高程。
三峡工程蓄水至156米高程后,防洪库容达110亿立方米,已投产14台机组的三峡电站发电出力达到额定的70万千瓦,长江上游航道改善里程约570公里,比135米水位时延伸140公里左右。
三峡工程156米蓄水不会造成大规模泥沙淤积
三峡库区各地做好蓄水准备,几艘巫山县的清漂船准备驶离泊位进入长江航道进行清漂作业(9月19日摄)。目前,三峡库区各市区县已做好迎接三峡156米水位蓄水的准备,与蓄水有关航运、水文、环保、卫生等部门均严阵以待,以确保蓄水万无一失。
新华网三峡工地9月20日电(记者廖君、郭嘉轩)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枢纽管理部主任冯正鹏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监测数据显示,长江上游泥沙入库量正呈逐步下降趋势,因此三峡工程156米蓄水不会造成大规模泥沙淤积。
由于在三峡蓄水期间,下泄流量减少,会导致部分泥沙淤积在坝前,但比曾经预计的情况要好。冯正鹏表示,作为三峡工程主要技术难题之一,多年来,泥沙问题已成为中国在工程建设中投入力量和资金最大的科学研究项目。三峡工程当初在进行可行性论证时,依据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文数据。当时资料显示,每年进入库区泥沙量为5.3亿吨左右。从上世纪90年代至2002年,三峡开工建设以来的实际监测数据表明,每年入库泥沙在3.7亿吨至3.8亿吨之间。尤其是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至135米水位以后,泥沙问题进一步得到好转,年平均入库泥沙量降为2.1亿吨左右。
冯正鹏进一步分析表示,目前三峡入库泥沙下降,主要是上游大量修建水库拦蓄部分泥沙、退耕还林、植被恢复、水土流失减少等因素,同时也有泥沙径流量周期性变化因素。这其中,水库建设和植被对泥沙的影响属于不可恢复性因素,而径流量周期变化属于可恢复性因素。经过专家组研究分析,不可恢复性因素对三峡水库泥沙量影响较大,因此三峡水库泥沙问题将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156米水位不会造成大规模泥沙淤积。
重庆投入460万元启动三峡工程156米蓄水“清漂”
三峡库区各地做好蓄水准备,船舶行驶在长江三峡巫峡神女峰大拐弯江段(9月17日摄)。目前,三峡库区各市区县已做好迎接三峡156米水位蓄水的准备,与蓄水有关的航运、水文、环保、卫生等部门均严阵以待,以确保蓄水万无一失。
新华网重庆9月20日电(记者徐旭忠)记者从重庆市环卫局了解到,自20日开始,重庆市将投入460万元启动对三峡工程156米蓄水所涉及的9个区县的重点水域清理漂浮物工作,确保库区水位上升后水域洁净和航道通航安全。
据重庆市环卫局副局长唐家利介绍,尽管三峡工程三期库底清理工作已经完成,但一旦库区蓄水,沿江两岸未清理彻底的林木、生活垃圾、农作物秸秆、水生植物等仍会进入库区形成漂浮物,影响水域环境。同时,入夏以来,重庆市遭遇了特大干旱,与三峡水库蓄水直接相连的20多条次级河流干涸甚至断流,大量水草植物、树木、农作物干死,一旦遇到持续洪水和暴雨冲击,干枯树木可能被冲到江中。
三峡工程156米蓄水清漂共涉及重庆市库区9个区县的106个乡镇和52个集镇。此次清漂工作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建立完善三峡库区相关区县之间的横向应急清漂处置网络体系。蓄水涉及到的9个区县的长江干流40个重点景观水域、洄水区域以及次级河流交汇水域将被划定为应急清漂范围。
原辰佳 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