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米乡变黄土坡 言虽狂却警世
2006-09-21

  题由:19日,一位科学家口出狂言,说百年后“鱼米之乡”的江浙一带将变成黄土高原。这位科学家就是长江学者、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教授汪永进,他是经过多年潜心研究才作出如此“大胆预测”的,而预测是来自一些洞穴中的石笋。

  语出惊人的汪永进教授,招来网友的纷纷责难,有人骂他危言耸,哗众取宠,是典型的说话不负责任的“叫兽” ;也有人说“画鬼容易画人难”,汪永进教授热衷“画鬼”,就是“画人”没招了,是用“语不惊人誓不休”来招轰动效应……但也有不少网友在冷静地思考,有位网友的话就很值得我们深思:“科学界已经证明,人是从猿猴演变过来,但过去曾有人说:胡说!我牵只猴子来,你将它变成人?”有一位学者说,汪永进教授在石笋方面的研究的确有深度,石笋的形成的确也是气候变化的一个折射。

  我仔细地拜读了《长江学者语出惊人:百年后鱼米之乡成黄土高原 》这篇新闻,汪永进教授通过对小小的石笋的取样调查发现,50万年前至今,全球最大的气温波动也就在7~8摄氏度。如果这一数据是准确的,那么,根据以往气候的波动规律,在未来100~200年,北半球季风带的气温将发生突降,降温幅度约为最大气温波动的四分之一,也就是可能会降低1~2摄氏度。“鱼米之乡”的江浙一代将会发生同样的状况,而且很有可能出现干旱气候,降雨大大减少。 降温、降雨大量减少,将出现干旱气候,同时甚至还会导致一种文化的消亡,比如,曾经的中原文化。江浙一带的“鱼米之乡”到时候也可能变成黄土高原。这是一种推理假设,他说“如果这一数据是准确的”,“那么,很有可能出现干旱气候,降雨大大减少……”,所以我不认为汪永进教授说的这些是“高烧结论”。

  翻开史书,我们就可知道:当今的黄土高原原定并不是黄土高源,曾经也是水草丰美,河湖密布,森林遍布,也就是我们说的“鱼米之乡”,也曾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鼎盛之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肥沃的土地却失去了自然屏障,由于毫无遮挡,被来自北方的风沙剥离了黄土之上的植被,于是河湖干枯,黄土外露。

  北京是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如今不也常常饱受沙尘暴的威胁之苦?沙尘暴只是一个符号,真正威胁我们的是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据报道,1993年5月5日的这天下午,甘肃金昌县的天空只在一瞬间就完全的黑了下来,这里经历了两次共31分钟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当天整个金昌市9600平方公里的面积共降尘244800吨。今年夏天,重庆遭遇1891年以来最严重的旱灾,最高气温43.4℃。面对这样的高温,我们是否思考了高温的成因没有?

  如今环境日益恶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一位浙江的网友说得好:我们不能讲100年后江浙就一定会变成黄土高原,但我所住的城市的天却比以前越来越矮了,我们很少可看到碧蓝的天空,只能看到灰蒙蒙的云层,很少看到清澈见底的江水,只能看到污水浊扬的河流。毫无疑问,人类活动对于自然和气候的影响是不容低估的,我们只有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鱼米之乡”变“黄土高原”这“盛世之忧”才不会不期而来。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鱼米之乡”变“黄土高原”即使是世纪狂言,也能给我们以警醒!

来源:江南都市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