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2年作出实施退牧还草工程的重大决策以来,农业部和各级农牧部门认真组织工程实施,在内蒙古东部退化草原区、蒙甘宁西部荒漠草原区、青藏高原区和新疆北部退化草原区四大片区,总投资96.85亿元,共安排草原围栏任务4.4亿亩,工程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草原植被得到初步恢复,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通过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禁牧休牧区的草原得以休养生息,植被覆盖度和牧草产量明显提高,草群中优良牧草比例有所增加,草原特有的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明显增强。2005年,农业部组织有关技术部门,以地面调查为基础,辅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及抽样统计等技术手段,对2003年度退牧还草工程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工程区植被覆盖度一般提高了22.4%,草群高度提高了55.1%,单位面积鲜草产量提高了65.3%,植被组成结构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良性变化。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乌拉特中旗和乌拉特后旗退牧还草项目区与禁牧封育前相比,实行禁牧后植被覆盖度提高9.5%,草群平均高度提高68.2%,干草产量提高25.3%,草场内优质牧草比例有所提高,一些几乎绝迹的牧草如蒙古冰草、羊草等开始出现;云南迪庆州项目区草原植被覆盖度普遍由建设前的60%提高到80%,土壤侵蚀度由原来的40%减少到11%。
———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步伐加快,畜牧业生产效益明显提高。一些地方实行禁牧休牧后,积极开展人工草地建设,转变饲养方式,牲畜饲养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宁夏盐池县大疙瘩村实施工程后,种植苜蓿8万亩,人均8亩,建舍饲暖棚200座,购优质基础母羊500只,走集约高效的草原畜牧业发展模式,羊只饲养量由2000年的1800只发展到目前的8600只,出栏由320只提高到5600只,人均纯收入由700元提高到1700元,初步建立了立草为业、种草养畜、以草促牧、以牧增收的良性发展模式。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在全市实行禁牧休牧的同时,不断加大草原建设力度,努力推进饲养方式转变,牲畜饲养总量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2004年牧业年度牲畜总量达到1094万(头)只,比2002年增加了450多万(头)只,农牧民收入显著增加。甘肃安西县农牧民在草原禁牧后,充分利用境内丰富的秸秆资源,基本实现了牲畜舍饲圈养,同时淘汰原来适合放牧的羊品种,引进适合舍饲的小尾寒羊、波尔山羊等优良品种4.7万只,羊群饲养规模从原来放牧条件下每户200~300只调整为舍饲条件下每户100只左右。由于新品种的生产性能高,饲养周期短,出栏快,尽管饲养规模减小,农户的收入依然能得到保障。
———农牧民保护草原的意识明显增强,牧区社会更加稳定。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同时也把党和政府对牧区的关心带给了农牧民。各地积极宣传实施退牧还草工程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使广大农牧民深刻认识到草原退化将危及他们自身生存发展环境和切身利益,并通过落实工程任务,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了草原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农牧民保护草原和合理利用草原资源的意识明显增强,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