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是川、滇、青三省进藏的重要门户,是藏东政治、经济、文化与交通的中心,名扬天下的川藏、滇藏两条公路交汇于此。这里是三江并流的主要区域,旅游资源极为富集,奇峰异洞、神山圣湖、雪域风光等造就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千百年来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康巴文化”底蕴。
昌都是著名的茶马古道必经之地,古老而神秘的茶马古道赋予了这一地区鲜明的文化特征和深邃的文化内涵。“茶马古道”发端于唐代,兴盛于明清,是西藏高原与祖国内地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各民族之间长期交往的明证。其沿线人文与自然景观奇绝独特,有着异常丰富的文化品味,在历史上及藏区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也是我国“三横”旅游线路的最南端、最神秘、最后开发的一条黄金旅游线路。
昌都地处横断山脉与青藏高原连接之地,幅员的辽阔和多样性的生物气候,为动植物提供了生长繁衍的优越条件。昌都境内因雉类禽鸟种类多、数量大而被誉为“雉类王国”;特殊的地貌和气候环境造就了红拉山滇金丝猴自然保护区、长毛岭马鹿自然保护区、莽措湖珍禽动物保护区和朱角山唐代柏树林自然保护区,面积达50多万公顷。
昌都悠久的历史和独特厚重的文化底蕴,为这里留下了众多价值极高的古代遗存和人文景观。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区的卡若遗址以及嘎学岩画、小恩达遗址、仁达摩崖石刻等众多的历史遗迹,举世闻名,尽显康巴文化色彩。谷布神山、然乌湖、怒江峡谷、来古冰川以及古老原始的盐井盐田,奇异壮美,展示出三江流域的无限神韵。
昌都素有西藏宗教圣地之誉,除藏传佛教的黄教(格鲁派)、红教(宁玛派)、花教(萨迦派)、白教(噶举派)四大教派外,还有藏区的原始宗教苯教(黑教),以及天主教、伊斯兰教。区内古刹名寺建筑恢宏,宗教文化博大精深,有殿宇巍峨、享誉四方的康区最大格鲁派寺庙强巴林寺,有久负盛名的噶举派祖寺嘎玛寺、查杰到大殿,有历史悠久的萨迦派古刹唐夏寺、瓦拉寺,有康区著名的宁玛派寺庙嘎登寺,还有西藏原始宗教苯教圣地孜珠寺,以及伊斯兰教昌都清真寺,西藏惟一的盐井天主教堂,原始宗教与外来教派齐集于此,留下凝重多姿、气象万千的宗教文化,交织成纷繁多彩、影响深刻的信仰习俗。
昌都在汉魏时期称谓康,是康巴人主要的聚居之地,也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康巴汉子体格魁梧剽悍、性格豪放粗犷,素以勤劳勇敢、忠诚信义、热情好客、能歌善舞著称,昌都的藏戏、锅庄、丁青的热巴、芒康的弦子等民族舞蹈艺术独具魅力,堪称人间瑰宝。昌都一些县乡的唐卡绘画艺术、雕塑石刻艺术、经版木刻艺术造诣高深,闻名全藏。这些艺术品既是康区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是藏族文化艺术中的珍品,无不散发着康巴文化的无穷魅力。
昌都地区自然景色有明显的垂直地带分布规律,独特的自然地貌和地形结构,使昌都山河愈显雄浑壮美、多姿多彩,素有“一山见四季,十里不同天”之称。这里的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每年的5—10月为旅游黄金季节,降雨集中在夏季7—9月,往往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雨过天晴,彩虹横跨天际,空气清新,是充分体验大自然美景的难得之处。
昌都地区比较适合的旅游活动类型主要有民俗风情游、宗教文化旅游、茶马古道探险游、澜沧江漂流旅游、高原牧场赛马旅游以及度假旅游、避暑旅游、温泉医疗健身旅游、原始森林生态环境旅游等,317、318 国道线更是自驾车旅游者的极好选择。
昌都地区旅游综合接待能力逐年提高,现有数十家上规模、上档次的涉外旅游星级宾馆、饭店,已具备了全面接待海内外游客的能力。昌都国际旅行社及其分支机构承担着连接五湖四海、接纳八方宾客的重要任务,在树立茶马古道旅游精品形象,打造国际旅游品牌,开拓海内外客源市场,提高服务质量方面勇于创新,多年来一直得到海内外游客和业内的好评。
昌都旅游业是昌都地委、行署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在其周边地区旅游业迅猛提速的辐射下,正在快速崛起。在税收、用地、人才引进、招商引资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政府逐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牞交通、通讯、能源、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有明显改善。以茶马古道旅游品牌为代表的昌都地区旅游业已初显雏形,旅游管理机构趋于健全,行业管理逐步规范,旅游接待能力日益增强,客源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昌都地区茶马古道众多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适应游客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格局逐步形成,昌都地区茶马古道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将会大幅度提升,对海内外游客的吸引力将逐步增强,藏东明珠昌都以康巴人的热情和诚信,欢迎海内外游客以随团、自由组合、自驾车等多种方式到昌都旅游观光、探险考察。相信走进昌都的游客定会不虚此行,大获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