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水利工程正遭遇巨大的争议(图)
2006-09-14
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工程开工已有4年之久了。很多人已经忘记,计划以隧洞贯穿巴颜喀拉山从而引长江上游之水入黄河的西线工程,并没有尘埃落定。
普通人习惯将南水北调的东、中、西三条线视作一个整体。按照思维的惯性,三条调水路线的规划、论证和决策通过,似应同时进行。事实却未尽如此。
编制南水北调规划的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将三条线打包为《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并上报国务院审批,但2002年12月23日国务院的批复中说,“根据前期工作的深度,先期实施东线和中线一期工程,西线工程先继续做好前期工作。”
但直到2006年9月,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还没有完成。这一方面和西线的前期工作量巨大有关,另一方面,项目建议书编制的4年中,西线工程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在主要的调水区四川,争议尤其激烈。有人认为,争议延缓了项目建议书如期出台。
前不久,4位四川专家和学者编辑并资助出版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备忘录》,这本书的撰稿人,有水利、地质、工程方面的专家,亦有经济、社会、民族和宗教方面的学者,还包括数位当地官员。书中从西线调水的目的、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到地质风险、生态影响、补偿方案和决策程序等,至少提出了10个方面的问题,表达了和现有规划不同的看法。
地质风险之忧
尽管从投资总量到建设难度都远远超过三峡,西线工程并未引起三峡那样的巨大效应。2001年完成的规划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除了有关方面行事低调,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西线建设将面临水利史上空前的挑战,在很多人看来,上马是遥不可及的事情。这些人中,就有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与矿产研究所研究员陈智梁。
由于地处3500米左右的高原,西线工程区气候寒冷、气压低、含氧量低,每年适合施工的时间不到半年。如果说,青藏铁路的成功可以打消工程学界的一些担忧,但工程区复杂的地质条件和可能出现的风险,还是让陈智梁等地质学专家无法释怀。陈智梁说,可初步认定,东西向的引水线路将与5条南北向的断裂带或垂直或大角度交叉而过,无法避让。资料表明,5条断裂带中的3条是重要的活动断裂。这些断裂带的存在使地震成为可能,这一点对水利工程来说,无疑是最坏的消息。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宝珺和成都地矿所研究员潘桂棠认为,调水工程区所在的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地区新构造活动活跃,地势仍在上升,山体断块纵横,未来的工程建设面临诸多不利因素。
总之,西线施工难度将与其史无前例的规模匹配。由于环境恶劣,缺乏持续工作的条件,对西线工程区“兴衰攸关”的地质研究并不深入。“只有1980年代做过1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