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区被别墅蚕食并不是个例,像庐山、泰山和白云山等绝大部分风景名胜地,无一例外地都成为了富人们的后花园。其实,早在2002年8月初发出的《八部委对建筑市场联合检查的通知》中,有关部委就将肆意侵占景区的建筑行为列为重要清查对象。可是,四年时间过去,有限的优美的景区却在资本与权力的共谋下逐步沦陷,对其整治的效果远谈不上乐观。
这种逆公众愿望的乱建影响当然恶劣。当某一天,人们怀着找寻历史或亲近自然的心情来到所谓的景区时,他们会发现:历史的味道已经被现代建筑所冲淡,可亲的自然已经成为他人的私物。此时,人们看到的不是风景,而是风景中的别墅,是别墅中的富人的所谓优雅。
不难想象,景区别墅化还会带给公众怎样的深层心理冲击。诚然,这种光鲜的示范也可以看为成功的诠释,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人们去追逐成功。但是,在财富品格并未整体高尚的今天,在贫富差距尚且明显存在的现实下,富人因财富而获得的超越普通的特权,无疑会成为一种扎眼的招摇,会不可避免地刺激到普通人群的自尊。
本来,在一个有效管理的环境中,富人的财富很难转换为消费以外特权。尽管富人有足够的购买力,但是如果现实不给他们提供侵占景区的别墅,那么他们也无法成为景区的“主人”。可遗憾的是,由于对财富的恭顺,由于对政绩的渴盼,权力往往会充当财富的开路先锋。结果,景区别墅化的“建设”一路绿灯,专业的意见和民众的呼声只能成为毫无实际作用的“耳旁风”。
当景区异化为别墅时,我们看到不仅是财富的贪婪与自私,还看到了管理的失效和偏袒。
来源: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