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利用废玻璃 污染源浴火重生
2006-09-04

    玻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重要物品,然而碎玻璃和废玻璃制品一旦随意乱丢就成为很难处理的环境污染物,大量废玻璃充斥城市的垃圾场,还赢得了一个“闪色污染”的恶名。

    以前,上海的废玻璃处理一直处于“玻璃碴收集——运至外省市加工成玻璃钢等制品——运回上海——使用消耗”的处理“怪圈”之中,这样不仅消耗大量劳动力,还容易造成二次污染。而今,记者欣喜地发现这种怪圈已被打破,大量废玻璃走上了更顺畅的回收再生轨道,由散落四方到真正唱好了“现代循环曲”。 

    玻璃:回收率仅为30%

    统计表明,上海一年大约要消耗20多万吨玻璃,其中约四分之三,即约15万吨是各种各样的瓶子,主要是酒瓶、汽水瓶等,还有少量的药瓶。三十年前,上海曾经有过一个庞大的网络,把这些旧瓶、碎玻璃回收起来,投入炉子,重新烧制成玻璃制品。后来,这个网络“破碎”了,大量废玻璃沦落成为“闪色污染”,被送进了废弃物堆埋场。

    在传统线性理论支配下,玻璃是一种“资源消耗大户”,每生产一吨玻璃,需要消耗约1.1吨各种原料,包括800千克左右的石英砂、130千克左右的烧碱和同等数量的石灰石,再加上约140公升的重油或等比的其他能源。为了熔炼有色玻璃,那就还必须掺入一些特种物质。这种种原料,大都属于不可再生的矿物资源。因此,为了节约原料、能源,降低生产成本,人们常常选择“石英——玻璃——废玻璃——代石英——玻璃”的循环生产方式。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在国外像瑞士、德国、日本等国家,废玻璃的回收利用率都已达到80%以上,世界平均水平也已接近50%。而我国的废玻璃回收利用率却曾长期徘徊在25%至30%之间,连上海这样的经济中心城市也不例外。 

    昔日:回收利用困难多

    玻璃循环利用率为何这样低,有两个现实的原因,使这件好事做起来相当“吃力”。 

    一是废玻璃分量重,有棱角,收集、运输都很困难。二是一般日用玻璃分为三色,透明色、棕色、绿色,分别含有各种微量添加物,要再生利用就必须先将三种颜色的废玻璃分拣开来,不能混杂。集运、分拣难,提高了回收加工的成本,使一般玻璃生产厂宁愿大老远地到矿山购买使用新原料,而不愿去搞回收、掺用废玻璃的“傻事”。 

    上海对玻璃的循环利用作出过长期而艰巨的努力。十多年前,上海轻工玻璃公司组建了上海“独此一家”专“吃”废玻璃的“行申玻璃厂”。但就是由于未能突破上述两大难关,长期处于劳动强度大、工效低、规模小、效益差的困难境地。 

    
今日:省出一座石英矿

    从前年开始,上海轻工玻璃公司“三箭齐发”,先是充实、健全了下属“上海绿色家园废玻璃回收经营公司”的回收网络,使每年回收废玻璃的数量提高到15万吨以上。同时,对“行申玻璃厂”作了大幅度改造,组建了全新的“上海申行玻璃公司”,投入近千万元引入奥地利先进的全自动控制分拣玻璃粒流水线,把年废玻璃加工能力跃升到15万吨,分拣精度也提高到了95%以上,完全能够满足废玻璃高值利用的要求。其三,把“申行”厂与邻近的上海澳联玻璃公司挂上钩,使它“生产”的15万吨优质废玻璃粒,全部供应给这家国内目前最大的玻璃容器制造企业,与新石英矿砂混合起来,用来制造各种酒瓶、果汁瓶、奶瓶、药瓶。

    这三支“箭”射出去后,上海废玻璃回收利用局面大为改观,综合利用价值也大为增加:“申行”厂的面貌完全非“行申”可比,工人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个人收益大有提高,工厂也在去年首次出现了利润;“澳联”则仅因简单改变了“食谱”,每年就已减少上千万元的直接成本支出,而且使它有足够的资本去争取“上海市清洁生产企业”的荣誉;全市玻璃瓶生产的原料消耗与污染排放均大为减少,按市“绿色工业促进会”专家测算,由于有了这15万吨废玻璃来替代石英砂,等于为子孙保留了一座小型石英矿、使铁路可以少安排200列重载货列,还可以节约上千吨烧碱、数千万度电! 

    在申行玻璃厂的现场,记者完整地看到了废玻璃现代循环的全过程:满满几只大船的废玻璃由码头卸下,送上传送带进入厂区,经过清洗、粗碾,进入了自动分拣流水线;在摄像头的监视下,各色玻璃被自动分开,并拣出塑料瓶盖、广告贴纸等杂质;拣清后的透明、棕、绿玻璃被分别碾成细颗粒状,仿佛如纯净的石英砂,码入仓库;再装车启运到澳联玻璃公司,投入熔炉,变成漂亮的新瓶,完成了一次真正意义的“浴火重生”。 

    记者手记:废玻璃循环利用的三点启示

    从让人人头痛的废玻璃碴到能节约上千吨烧碱、数千万度电的生产流程,这一转变展示了循环生产的强大能力。而上海大量废玻璃由散落四方到真正唱好"现代循环曲"的这个过程,还给了我们三点有益的启示:其一,它重申了一句名言:"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其二,废物回收利用需要规模效应,只有规模化才能应用现代工艺技术,才能取得效益,把循环经济建立在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其三,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和周密的规划,"几只轮子一起转",才能避免各个环节单打独斗的困境,建立起良性互动、多方共进的"现代循环圈"。 

来源:中国建材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