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有一种病毒类型叫“蠕虫”,它在网络内能迅速地自我复制、增长。城市垃圾在总体增量上也和蠕虫有相似之处,它每天不间断地产生,并呈增长态势。
目前,南昌平均日产生活垃圾达2100吨至2300吨,而麦园垃圾处理场设计日处理能力只有1000吨,已处于超高负荷运转。垃圾的增多,是城市化进程的阵痛。
城市垃圾:像蠕虫一样增长
电脑有一种病毒类型叫“蠕虫”,它在网络内能迅速地自我复制、增长。而城市垃圾也拥有蠕虫的这一特性。
生活好了,垃圾多了
8月28日,家住南昌市大士院的刘大妈一早出门,顺手将两袋满满的垃圾放在楼梯间。有着40多年主妇经验的她告诉记者,现在家里垃圾比五六年前多了一倍,主要是因为生活水平提高了,不仅瓜果消费量增加,就连蔬菜也比以前更挑剔,一些稍黄的叶子稍老的梗都会扔掉,剩饭菜更是常常倒掉。
有着切身体会的还有杨女士,她负责大士院几幢居民楼的垃圾清理,每天要从早上6点钟忙到上午10点多钟。她说,现在每家每户每天都产生两三袋垃圾,她的小车连一个单元的垃圾都装不下。杨女士将垃圾增多的原因也归结为“日子过得好了”,她举例说,现在垃圾中大量的保鲜膜、餐巾纸、包装袋都是以前所没有的“新垃圾”。
城市扩张,垃圾蔓延
28日下午,记者搭乘一辆垃圾清运车前往南昌市昌北麦园垃圾处理场。司机李师傅有着8年的从业经验。他说,两三年前,他每天上午跑两三趟就能拉完,而现在常常要忙上一天。城市发展速度太快了,刚工作那会儿,他负责的龙王庙一带还很冷清,现在不但住的人多了,市场、写字楼也翻了几番。
麦园垃圾处理场“吸纳”着除安义、进贤两县之外南昌市所有的垃圾。它是一面镜子,真切地照出了南昌生活垃圾的“蠕虫”速度。据介绍,该处理场启用于1997年11月,当时每天“吃进”垃圾896吨,而现在是2100至2300吨,增长了近3倍。
垃圾的快速增长是城市化进程的阵痛,这一现象并非南昌独有。据国家环保总局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1999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7.84亿吨,2005年为13.4亿吨。我国近700座城市中,有三分之二被垃圾所包围。
分析篇
垃圾处理:消化功能先天不足
只能“进食”,无法“消化”
麦园垃圾处理场场长余源水给记者的名片上,单位名称写的是“南昌市麦园垃圾处理场”,而处理场大门处映入眼帘的却是“南昌市固体垃圾填埋场”。不同的名称显露出了一个尴尬的事实:目前,麦园垃圾处理场只有简单的填埋功能,而没有更高的处理功能,也就是说,它只能“进食”,而不能“消化”。
记者亲身体验了这一尴尬。在秋老虎的肆虐下,麦园垃圾处理场填埋区地表热气沸腾,垃圾发酵产生的恶臭味四处飘散,一群群苍蝇像轰炸机般呼啸而过。鱼贯而入的垃圾清运车一车车地将垃圾倾泻而下,大推土机在这些垃圾上来回碾压,而挖掘机则将附近山包上的土取来覆盖在被压紧了的垃圾上。
八成垃圾可回收
余源水说,填埋场就这样一点点“长高”,按设计,它“长”到其最高的120米标尺时要花31.5年,但按现在的速度,只要十几年就够了。在余源水的眼里,填埋场并不是所有垃圾的归属,其实里面的金属、塑料等可回收再利用,餐厨垃圾可加工制作成养殖饲料,瓜皮果壳、蔬菜残渣等可培养成有机肥料,而木料、纸屑、布等可用来燃烧发电。他粗略地计算了一下,上述可利用垃圾占垃圾总数的八成以上,也就是说,只有不到两成的垃圾要走向填埋场。
“消化”经费捉襟见肘
要让垃圾们“各行其是”,需要的是垃圾分捡机械。据了解,目前,北京、上海等城市都已实现了垃圾分拣自动化,一台这样的机器大概要4000多万,每处理一吨垃圾需要80元。余源水说,这机器即使买来了,他们也用不起,因为现在政府拨给他们的垃圾处理费每吨仅有10多元。捉襟见肘的资金让麦园垃圾处理场的消化功能先天不足,在其进场200米左右,有块15亩的空地,它是为处理场预留的,半米多高的杂草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被厂房和轰鸣的机器所替代。
对策篇
和垃圾作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对策一:源头控制垃圾产生量
处理垃圾的国际潮流是“综合性废物管理”,即动员全民参与,将垃圾的产生量减少到最低。根据统计,2005年前南昌市民平均每人每天产生生活垃圾0.53公斤,而现在是0.86公斤。这说明其中有许多潜力可挖。
余源水建议,一是要净菜上市,即菜农在菜田里就要将菜洗净,将菜的黄叶、烂梗、根须除掉,据统计,居民生活垃圾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成分是洗摘果蔬剩下的残次品,净菜上市将减少大量城市垃圾的产生,并能将这些垃圾留田作有机肥料;二是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尽管现在南昌还没有完善的垃圾分拣设施,但拾荒者却承担了部分功能,如果市民能将塑料、纸张、金属等有回收价值的废弃物分类丢弃,相信这部分垃圾将不可能被填埋场埋没;三是市民养成节俭的习惯,勤俭节约一向是我们的美德,但时至今日,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人开始背道而驰;四是企业在产品包装上要自律,尽量简化包装,减少豪华包装。
对策二:在垃圾堆里找效益
垃圾是被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作为出路,垃圾填埋场的方向是努力将这些资源利用起来。在减量的同时寻找效益。
据了解,因为资金的制约,目前麦园垃圾处理场无法开展垃圾分拣、焚烧发电等处理,但他们正根据现有的条件尝试着开发利用沼气发电。众所周知,大量垃圾的集中填埋会产生大量沼气,长期以来这些沼气被白白流散掉,不但污染空气,还时刻威胁着填埋场职工的安全。
而在麦园垃圾处理场,沼气将“变废为宝”。8月28日,在处理场的填埋区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忙着铺设一条条管线,这些管线是用来收集沼气的。而收集来的沼气将被引导进发电机组内,燃烧发电。据介绍,麦园垃圾处理场已与荷兰荷隆美气候与能源公司、武汉新冠环保公司达成协议,共同合作开发填埋气体发电项目。该项目工程总投资5000万元,发电装机容量预计为3150KW,收集填埋气体预计为4000立方米/小时,每年发电能力预计为1.51万MWH,可实现年销售收入68.367万元。
据悉,目前项目进展顺利,最快年底可发电。
对策三:开征生活垃圾处理费
今年8月1日,南昌市召开了开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的听证会。南昌市市容局提出了四大理由:城市的不断拓展及常驻、暂住、流动等各类人员的持续增长,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呈现出急速增加的状态;市、区财政负担过重,无法按无害化处理标准拨付环卫经费;为开征生活垃圾处理费,国家已制订了一系列垃圾处理收费政策,与此同时,外省许多城市和我省的上饶、鹰潭均已开征,可作为成功经验予以借鉴;市区唯一的生活垃圾处理场麦园垃圾处理场已严重超负荷运转,如不进行减量化将提前17年封场,而实行减量化必须有资金的投入。
据了解,开征生活垃圾处理费是国际通行做法,其基本理念是谁污染谁付费,也就是说,谁产生的垃圾多谁就得多付钱。据悉,目前国内已有三分之一的城市开征了生活垃圾处理费。有关人士认为,这一做法一举两得,一是利用价格杠杆控制源头垃圾的产生量,二是弥补政府投入不足的现状。据了解,麦园垃圾处理场投资近亿元,而市政府每年为垃圾处理费埋单的费用超过了600多万元。
据悉,目前开征生活垃圾处理费事项已准备报请南昌市人大最后表决通过,最快将有望在明年实施。业内人士乐观估计,届时每年将增加近千万元的垃圾处理费,有了资金的支撑,南昌市的垃圾处理局面、能力将有质的改观。
来源:江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