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贤:黄土高原古瓷村
2006-08-29

吕梁山区的沟沟峁峁、山山梁梁,都纪录着岁月的沧桑,招贤则是临县东南部大黄土沟里的一个小镇。隋朝初年,因这里发现大量磁铁矿,朝廷惜无人冶炼,遂张榜天下招能纳贤开发,招贤镇便由此得名。这让人想起传遍临县的那首民谣:“李家山的女子、白家山的汉,招贤镇的瓷器、南沟的炭。”

招贤是一个筑窑村的完整展现,从生产、原料、运输、出口都包括在内。它是一个标准的手工业村,采用的是非常原始的生产方式,制胚还是新石器时代的方法,一直维持到几年前。

招贤的自然景观原始、壮观而独特。每一窑烧出来的黑釉都有残次品,村民就用来造房子或院墙,几十口黑釉大缸围成院墙,立在黄土悬崖上,在阳光下亮铮铮的,在全世界上恐怕都找不到第二处……

 

翻过吕梁山区一道名为“王老婆岭”的山梁,向前远远望去,只见广袤无边的黄土高原上,连绵起伏的山峦如同气势磅礴的漩涡巨浪,横亘天际,滚滚而来。苍茫浩瀚的梁峁之间,是纵横交错、深达数百米的千沟万壑。深邃的沟底和陡峻的沟壁上裸露着的黄土和基岩,在长达百万年的沉寂之中经历了数不尽的雨水冲刷与风霜侵袭,使地表呈现出支离破碎、粗犷荒凉的面貌。那些零星分布于山梁上的窑洞建筑,好似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所激起的朵朵浪花,在潮头上欣然绽放。这就是扬名四方的古瓷村——招贤镇。

 

古瓷村的前世今生

 

 

根据1994年《临县志》记载:“据传,隋初发现铁矿,惜无人开采冶炼,遂贴榜招天下贤能到此开发,故名招贤”。其实招贤不仅具有丰富的铁矿,还有丰饶的煤炭和古老的瓷器。“隋、唐时期,瓷、铁、煤就已闻名秦晋”,招贤生产瓷器的历史已经有1000多年了。

招贤镇内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沟,集中分布着以采煤、冶铁、制瓷等产业为主的村落。小塌则村就是这条山沟里的一个制瓷村落。它原来的住宅窑院和老瓷窑大多分布在山坡上,从靠近山沟的位置到三、四十米高的山腰上都有。后来建成的新瓷窑,则大多分布在靠近沟底之处。

新瓷窑为何弃“山坡”择“沟底”而居呢?原来起因于运输和交通工具的改变。改革开放以前,地处黄土高原的小塌则村交通落后,瓷器主要靠骆驼运输,加工原料则用人力或骡子,人畜走山路都不成问题。把瓷窑建在山腰上,一方面距离原料产地(渠家坡)和燃料产地(天兴窑)以及出村道路较近,利于节省运输成本;同时北坡朝阳,可以获得更长时间的日照,这对于大缸坯体的晾晒十分重要;此外,高处还利于防洪。

伴随着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小塌则村也发生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交通工具闯进了这个古老的村落,拖拉机和卡车逐渐取代了人畜。轮子的效率自然是大大提高,但它对道路的依赖性也随之增强,所以如今的石坂泥、烟煤、水和所有产品都必须从李家畔沟底的公路走,新建的瓷窑也就不得不纷纷“下山”,在路边落户。

小塌则村生产的瓷器主要是黑釉粗瓷。黑釉粗瓷中又以大缸为主,同时也包括瓮、坛、盔子、碗、碟、拔火罐,以及一些小的“灯瓜瓜”和“撒野盆”(尿盆)等。缸分大、中、小三种,其口径分别为二尺二、一尺八和一尺四,高度分别约为1米、75厘米和60厘米。不管是哪种尺寸,其形状都是上大下小,缸体略微外鼓,而没有那种中间粗,两头稍收的大肚子缸。究其原因,据说是为了便于在烧制和运输过程中“大缸套中缸,中缸套小缸”,节省瓷窑内空间,增加瓷窑的容量。

根据对原小塌则村部分窑主的采访,现存8个老瓷窑大都有四到五代人以上的历史,上世纪30年代,村民们“不是瓷窑的掌柜,就是烧窑的师傅或者伙计,没有一个人种田的”。

 

古瓷村建筑的多副面孔

 

小塌则村内的建筑风格迥异,种类繁多。按功能可分为庙宇、住宅、作坊和瓷窑等;按建造方式则可分为靠山窑、箍窑和接口窑;按建筑材料则可分为土窑、石砌窑和砖砌窑。

不管是哪种类型,小塌则村的建筑都巧妙地利用了当地的山坡地势。庙宇、住宅和作坊所采用的靠山窑或接口窑,以及生产陶瓷的瓷窑,都必须全部或局部挖入山坡。箍窑和少数不采用窑洞形式的建筑,虽不用挖入山坡,但其朝向和位置也必须依就山势。由于山坡地形是不规则的,有缓有陡,时而凹入形成山沟,时而凸出形成山嘴,所以,分布在小塌则村两侧山坡不同高度上的建筑,也是规模不等、朝向各异,有的聚集成“板架窑”,有的独处一隅、自成一体。连接这些建筑的一条条山道,也跟随山势,蜿蜒曲折而又陡峭峻急,有如一根根穿梭的飘带,在村落中上下盘旋,时隐时现。

 

 

 

院落式庙宇

作为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公共建筑,瓷村的庙宇共有三座。老君庙位于原小塌则和李家圪垯之间的山腰平地上,其南侧是龙王庙,关公庙则位于李家圪垯与前塌之间。

老君庙和关公庙是较大型的庙宇,采用院落式,除了老君庙的戏台外,均为窑洞建筑。龙王庙是小型庙宇,为单栋的窑洞建筑。有别于南方村落庙宇常位于村口,小塌则村的两座庙宇则座落在村中心,这是因为村中唯一块面积较大的平地即位于此处。

在三座庙宇中,老君庙的建筑规模最大,等级也最高,它供奉的主神是太上老君。传说太上老君善于用八卦炉炼丹,用火改变物质的性态,在民间被奉为窑神和炉神,是瓷窑业的行业神,因此在小塌则村村民的心目中有着特殊地位。

说到老君庙的选址,村子里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相传庙址最初是在化塌村南面山坡上的一个地方,当初那里已经打了桩(地基),准备动工了。可是,第二天早上发现打好的桩居然不见了,找来找去,在现在这个地方找着了。村民们觉得这是太上老君显灵,自己选了庙址,不可违抗,于是就把老君庙修建在此处了。

旧时小塌则村的窑工们在烧窑之前都要给太上老君上香并祈祷。当地俗语“装的圪溜烧得正,裂裂缝缝都粘住”,意思是说,只要给太上老君上了香,那么装歪了的毛坯也能给烧正了,有裂缝的毛坯上也能给粘住。

龙王庙供奉的是掌管水的龙王爷。小塌则村虽不以农业为生,但水源对于瓷窑生产和日常生活仍是必不可少的。李家畔的山沟里无树木,不能涵养水源,遇雨便容易发生山洪水灾。所以龙王爷在这里也有一席之地。

 

沿山而立的窑

小塌则村内的建筑大部分是住宅。除了近年来新盖的一两栋之外,这些住宅都是窑洞四合院,叫窑院,由正房、厢房、倒座房和院门以及围墙组成。窑院都是沿山坡修建的,当好几家窑院从高到低相互连接,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拱券就同时露出脸来,形成十分壮观的景象。

窑院的正房背靠山坡,通常为接口窑,其进深多为79米,宽、高均为3米左右。厢房在平地上建造,多为箍窑,进深、宽、高均比正房窑洞略小。倒座房一般是单坡顶的砖房,不是窑洞,进深一般为3米到5米,每间面宽约3米。窑院外常附带有一到两个烧瓷的瓷窑,以及与瓷窑相配套的“窑洞式厂房”,用来加工陶瓷的胚胎或存放成品与半成品。

大部分窑洞里的门都偏在其左手侧,进门是走道。走道一侧是炕,走道里面则连接着一个稍大一些的空间,常用于放置灶台、箱、柜等生活用具。招贤的炕都是冷炕。一般都靠窑睑布置,以争取尽量多的阳光。炕顺着窑洞的纵深方向铺开,长达三、四米。除了充当卧具之外,女人还可以在炕上做家务(做针线、擀面条等等),男人可以在炕上喝酒嗑花生,小孩则可以在炕上念书写字,炕口还可以纺纱和育白薯秧。

窑睑的拱券内,除了一扇大门和一段矮矮的槛墙之外,是大面积的木格子窗户(有的窑洞甚至窗下没有槛墙),窗户上直到今天贴的仍是土制的白色窗户纸。薄得“一捅就破”的窗户纸,保证了窑洞内有足够的采光和紫外线。

村里有些窑洞的里壁向内开有隧道式的小门,通向另一个几乎没有任何采光的小窑洞,为储藏粮食的库房。

小塌则村的窑院围墙常用1米多高的大缸排列而成。这些缸大多数是烧制不成功的残次品,少数是近年受到塑料制品排挤而销售不出去的积压货。上了釉的大缸能反射蓝色天光和红色晚霞,所以当山坡上高高低低的几十户窑院都用黝黑油亮的大缸做院墙时,形成了一道颇为别致的风景。

 

 

别具一格的

小塌则村现存有51个瓷窑。除了一个近年新修的“倒烟窑”外,其余都是“馒头窑”。馒头窑的基本形式是圆形基座加一个顶部开口的穹顶。“倒烟窑”外形呈长方体,其尺度明显大于“馒头窑”。

馒头窑内穹顶正中央须开一口,直径从35厘米60厘米不等。此开口可谓一石四鸟。首先便于采光;其次利于排烟,刚开始烧窑时,打开此口,以排放燃烧产生的烟;其三,该口还可便于通风和冷却,烧窑结束时炉火熄灭,打开此口通风,可加快成品冷却;最后,在砖坯和缸装窑时,可以从此处垂下吊具,把需要装在高处的东西从瓷窑底部吊上去。

现在,这些瓷窑基本都已经废弃了,由于经济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瓷器用品已经为塑料制品所代替,村民曾经纷纷转做耐火砖。到了近几年,耐火砖销路也不好,所以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谋生,只剩下这些废弃的瓷窑和黝黑油亮的大缸院墙,默默展示着曾经有过的岁月痕迹。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