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汾河严重的污染,2004年、2005年,记者先后两次从汾河源头沿汾河南下,一直到汾河入黄口,行程2000多公里,发表了“千里汾河话环保”和“再访汾河话环保”的系列报道,对汾河的严重污染进行了批露,并产生了巨大得轰动效应和社会效应。随着报道后《山西省保护汾河条例》的出台,原山西省委书记田成平利用三天时间视察了汾河上游81公里为太原300万市民输送饮用水的汾河河道,并为汾河上游宁武等4县建设污水处理厂送去了数千万元的建设资金;省长张宝顺对保护汾源,保护为太原300万市民输送饮用水的汾河上游81公里河道做出了重要批示;在省长于幼军、副省长牛仁亮对治理汾河污染,特别是对为太原300万市民输送饮用水的汾河上游81公里河道治理,汾河上游宁武等4县建设污水处理厂问题越来越重视的情况下,记者采访汾河污染的积极性也愈加高涨,2006年8月22日记者一行从汾河的源头沿汾河南下,又一次进行了“三访汾河话环保”的主题采访。采访中,记者在汾河的源头、汾河上游81公里河段又一次看到了许多不尽人意、令人焦虑的场面。记者的眼在流泪,记者的心在滴血,记者百思不得其解:省里年年喊治理汾河污染,确保太原市300万人的饮水安全,可汾河的水却年年为何不能变清?
伤痕累累的汾源在哭泣
据有关资料记载:解放前汾河年径流量为1.89亿立方米,60年代至80年代下降为1.46亿立方米,目前径流量不足0.6亿立方米。汾源--雷鸣寺泉出水量50年代为0.4立方米/秒,现在下降为0.1--0.2立方米/秒之间。然而,如此严重的现实,却舆论归舆论、事实归事实,很少有人去研究和探索其如何保护与发展,更没有实际的行动去付诸实施。近年来,省政府经常组织省人大和环保等职能部门视察汾源,举行“三晋环保行”等活动,制定《汾河管理条例》、关闭了一些污染严重的工矿企业,建设了一部分污水处理厂,在保护汾河水源水质方面做了一定的必要的工作。但是,记者认为还是治表不治本。根本的问题应该是涵养水源、增加水量。没有水源、水量的增加,水质再好也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雷鸣寺灵沼泉前的龙头出水口今年不出水已达三个多月
汾源的出水量为什么如此骤减呢?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汾河上游水务管理站站长李振兴,他带着伤感和无奈告诉记者:“汾源出水量骤减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雷鸣寺泉域保护范围内,生活着2万多居民,有相当一部分人靠砍伐树木为生,对区域内森林植被造成极大危害,影响了区域内水资源涵养;2、雷鸣寺泉域内,煤矿乱采乱挖,严重破坏了地下水循环体系,对雷鸣寺泉水乃至整个区域的泉水造成了致命威胁;3、雷鸣寺泉域保护范围内蕴藏着大量的优质花岗岩,由于利益驱使,农民乱开乱采现象十分严重,对植被造成了严重的破坏;4、目前雷鸣寺灵沼泉水流量严重衰竭,水位下降,今年龙头出水口不出水已有三个多月。
采访中,宁武县水务局局长李建明十分感慨的告诉记者:“管涔山具有巨大的涵养水源能力。一株胸径26cm的树木,年蓄水能力为5立方米,10万亩同径大的树,蓄水能力达5000万立方米以上,相当于一座中型水库。管涔山现在森林面积(包括宁武和东寨)94万亩,假如都能达到同径大的树,那么,就相当于9座中型水库,蓄水4.5亿立方米,超过现在汾河一库的蓄水能力。有关地质资料也表明,我省的主要水源地雷鸣寺泉,以及南面的娄烦泉,北面的神头泉,都源于宁武境内的管涔山。光宁武境内的地下水资源量就达1.15亿立方米,管涔山的年均降水量达700mm左右,是一般区域年均降量490mm左右的1.4倍。而且,年降雨量与森林的蓄水能力基本持平,也就是说管涔山的年降雨量能达到4亿多立方米。蓄水能力提升以后也可达到4亿立方米。可惜,现在管涔山的这个能力正在或已经减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了;配套的政策法规是水源地保护的基本保障。为了使水源地建设做到长治久安、卓有成效、可持续发展,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加以保障。限制性的法规要出台,如“汾河干流防治污染条例”、“水源地核心区保护条例”等等,更要出台一些加快发展的特殊配套政策,如“核心区移民搬迁”的政策,建立水源地建设基金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业的政策,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的政策,持续水保治汾和治污治汾的政策等等;划定行政特区,实行区域化管理是尽快实现水源地保护与发展的组织保障。汾源不仅是全省母亲河的源头,也是省城的主要水源地。保护和发展好这一水源地,不仅宁武有责、义不容辞,全省也有很大的责任。特别是汾河上游四县(包括宁武在内)责任更为重大。因此,要尽快理顺水源地保护与发展的体制,明确责、权、利,形成上下齐抓共管至利双赢的格局。汾河上游4县、分别由3个地市管辖,由于各地市县情况不同、发展也不平衡,特别是围绕水源地保护与发展这一课题搞经济建设,目前还尚未形成共识。十八年的汾河上游水土保持项目通领了4县的治汾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同时也给予我们很多启迪。水源地的保护与发展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没有一个统一的行政机构通领全局,形成合力,很难尽快实现保护与发展的目的。因此,我认为划定水源地保护与发展的特别行政区,实行区域化管理,已经势在必行。如果省委、省政府能将汾河上游4县作为一个特区,规划太原市或者隶属省政府直管,统一政策,统一规划,统一实施保护与发展。那么,水源地的保护与发展就有了一个坚实的平台和统一的运作机制。如此良方惠略,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
|
宁武县东风煤矿已被关停数月
采访中,记者看到,去年在文章中批评的向汾源大肆排污,严重影响汾源泉水的东风煤矿及汾源周围山头上的非法小煤窑已经关闭。然而令记者不解的是距雷鸣寺汾河源头近2公里的东寨镇石技改煤矿仍在大肆开采,严重影响着汾源的出水量。雷鸣寺泉域保护规定:雷鸣寺泉域377公里范围内不允许有煤矿开采。然而,宁武县政府有关部门纵容东寨镇石技改煤矿无视泉域保护规定,我行我素,一意孤行,继续让石技改煤矿大肆采煤,严重影响汾源地下水系……
采访中记者痛心地看到,雷鸣寺下汾源的出水量大量减少,去年还在喷涌的龙头,今年不再喷水,灵昭寺前的泉池内的水位大为下降,汾源附近的人造湖内的水位下降了50多厘米。原来高水位留在湖壁上的一道长长的白色痕迹,象一把锋利的匕首,深深的刺痛着记者的心!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作为汾源的管理单位,以李振兴站长为首的山西省汾河上游水务管理站一班人,面对着汾源水位的日渐枯竭,他们坐卧不安,万分焦急。李振兴站长告诉记者:“为了保护汾源,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建议政府制定和实施在泉域内采取有步骤,有计划的分批移民政策,减少区域内的人为破坏,涵养水源;2、关闭区域内的所有煤矿;3、严格禁止在泉域一类保护区内开山采石,控制在二、三类保护区内进行合理开采;4、对今年雷鸣寺内灵沼泉严重衰竭的问题,我们正在积极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区域内的所有煤矿、铁路、隧道、水文地质情况进行一次彻查,并分析对泉域水资源的影响,制定相应的措施;5、建议省委省政府加大对汾源泉域保护的投资力度,封山育林,保护森林植被,涵养水源,改善水生态环境,同时尽快出台泉域保护法规,坚决制止破坏水源的违法行为,将泉域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
采访中记者在汾源看到,李振兴站长眼含着泪水,久久的蹲在不再喷涌泉水的龙头前沉默不语。此刻,记者也深深的领悟着他的心情:他是在急切的期盼着汾源的龙头再喷涌出潺潺的泉水……
8月23日上午10时许,李振兴带领着本站的水利工程人员刘伟明、白兴全拿着罗盘,穿着矿工服,深入到汾源附近的石技改煤矿井下500多米的巷道中,用罗盘认真测量着石技改煤矿采煤走向是否向雷鸣寺下的汾源方向延伸。李振兴站长告诉记者:“最近他计划组织省地质、水利等有关方面的专家到汾源,认真的对汾源周围的煤矿、采石场进行认真的调查论证,对影响汾源出水量的煤矿、采石场依法坚决关闭,确保汾源清澈的泉水永不枯竭。”
采访中,记者对汾源周围出现的一些奇怪现象感到担忧:8月22号下午一时许,记者在汾源附近水利培训中心午休时被山里三声“隆隆”的沉闷爆炸声惊醒。8月23日早6时许,记者又被山里几声“隆隆”的沉闷爆炸声惊醒;8月23日早九时许,记者一行在汾源附近观察去年曾报道过的非法小煤窑今年是否关闭时,记者在弯曲的盘山土路上看到装煤大型铲车留下的崭新的印迹,记者并在土路的出山口看到刚刚用铲车堵路的新鲜泥土。记者认为,这里可能有人在夜间偷偷的采煤。面对这种种怪异现象,记者深深的焦虑:象宁武出现这种非法小煤窑屡禁不止的情况,严重破坏着汾源附近的地下水系,美丽的汾源完全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
莫让汾河的“清洁工”伤心流泪
为给太原300万市民安全输送饮用水,为确保汾河上游81公里河道的清洁、畅通,2003年8月,山西省汾河上游水务管理站正式成立,该站为自收自支的正处级事业单位,负责汾河源头雷鸣寺泉域管理和汾河源头到汾河一库库尾段河道、边山、沿河两侧水保工程。汾河上游河道从汾河源头到汾河一库,全长123公里,汾河上游头马营引黄南干线七号隧洞出口到汾河一库81公里干流河道,是引黄工程唯一一段采用天然河道送水的河段,随着引黄局向太原市供水的运行,该区域已成为山西省最大的饮用水功能区。2001——2003年,省水利厅,对本段河道进行了一次性综合治理,将静乐县的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其余河段提高到10年一遇,确保了引黄水高效、安全、清洁地输送到汾河一库,促进了沿河两岸人民脱贫致富。
汾河上游水务管理站做了大量的工作:汾河上游河道的主要水利措施分布在宁武头马营到汾河水库之间。共有土堤及浆砌石堤防102千米,铅丝丁坝351条,顺坝2千米,模袋混凝土堤防3千米,支流入河口堤防16千米,排水涵洞53座,滚水坝5座,农用桥10座,生物防护林带496平方公里。汾河上游水务管理站建立以来,为在汾河上游构筑水资源保障、水生态保障、防护安全保障体系,当好河道代言人,积极开展了以下工作:1、加强《山西省河道管理条例》、《山西省汾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提高了沿河群众维河意识;2、聘请了沿线10名村干部为河道管护队长,成立了10支200余人的农民护河队,对河道建设进行汛前、汛期和汛后监测和检查,准确及时掌握工程运行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担当起防汛突击队和报汛员的责任;3、对河道采沙秩序进行了整治,加强了河道管护力度,依法治水取得了重大进展。每年与沿线公安、水利等部门对在河道内乱采乱挖等现象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检查、整治,仅今年以来就制止了损害水利设施事件210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河道内违章建筑、垃圾进行了坚决清除,做好了河道清障工作,确保了河道行洪畅通;4、加强了汾河上游水质监测,对上游排污情况进行了摸底统计,对7个排污口进行了编号,同时抽取水样进行化验监测,定期向有关部门汇报水质情况。多次制止在河道内乱排乱倒,通过新闻媒体对上游排污进行了呼吁,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重视。关停了汾河源头东风煤矿等一批污染企业,为保护汾河源头水质发挥了积极作用;5、管护好原有的防护林、防浪林基础上,在沿汾河堤防两侧新栽植70多万株柳树、紫穗槐,加快了生态环境改善,为在汾河上游形成一条绿色走廊,添上了重要的一笔。
 |
|
正遭人为破坏的汾河上游81公里河道
以李振兴为首的汾河上游水务管理站的一班人虽然全力以赴作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汾河上游现存的诸多问题十分棘手,让他们爱莫能助:1、水体污染越来越严重。一是沿河的工业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汾河,据初步统计汾河上游沿线煤矿等日排放废水9万吨,废气4000立方米,废物3.5万吨。严重危害着汾河上游整体水质。二是引黄水质比较差增加了汾河水的二次污染。从引黄水进入汾河前后水质的变化趋势分析,2003年引黄水进入汾河以来河流及汾河水库水质类别普遍升高,大多从2、3类水上升为5类以上水质,主要污染物的超标率和超标倍数也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给沿线群众的饮水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2、河道内乱采乱挖、毁坏林木等现象屡禁不止,围攻辱骂殴打管护人员的行为时有发生。边山乱开乱采资源现象也比较严重。目前汾河河道的管理形式十分严峻;3、运行管理经费短缺,编制少,人员短缺。水务站管护的雷鸣寺泉域范围广,河道长,难度大,任务重。目前水务站只有编制11人,每年40多万的河道管护费仅为水利部河道维护管理费用规定的1/10,远远不能维持河道管护运行的需要。
记者经过三年对汾源、汾河上游河段三次认真地采访调查之后,想对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一些改变汾源,汾河上游河段的建议:1、汾河源头水环境和汾河上游河道沿线环境直接影响省城300多万人的饮水安全。在汾河上游的保护与开发上,必须以“保障饮水安全,维护生命健康”为指导思想,把汾河上游建设成一条安全、清洁、亮丽、和谐的绿色走廊;2、保护泉域森林植被,涵养水源。在泉域范围内严禁乱砍滥伐,实行区域封禁,严禁牧畜进入,对泉口上游附近采煤造成的植被破坏,应尽快复垦种植,让裸露的地表披上绿装,坚决杜绝在泉域范围内开山采石,保护泉域再现青山绿水刻不容缓;3、采取治河先治污的原则,加大环保治理力度。汾河上游四县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厂要尽早建设和投入使用,加强沿线污水废物处理,严禁污废水直接排入汾河。沿线环保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继续扎扎实实作好污染治理,对污染企业要限期改造,不达标排放的坚决依法取缔、关停。有效控制煤矿开采对泉域水资源的破坏。沿线政府应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污染。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大力提倡使用农家肥料,减少农药、化肥对泉域的水资源的污染;4、引黄水质关系到省城300万人的饮水安全和生命健康问题,建议省政府大力呼吁黄河流域上游沿线各省市加强污染治理,控制黄河水质污染。并在万家寨引黄提水工程前对黄河水进行适当的净化处理,减轻引黄水对汾河水的二次污染,保障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5、按照“生态治河”的理念,尽快实施汾河源头至头马营的河道综合治理工程。要统筹考虑流域上下游水质、点源、面源和内源治理,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实现河道“有水则清,无水则绿”之目标;6、建议省政府尽快核定汾河上游水务管理站纯公益性质,在汾河上游成立水利公安派出所,并每年投入一定的河道管护资金,确保引水功能区正常运行。使汾河上游在水资源安全、水生态安全、防护安全三个体系建设中取得良好成效,使蓝天碧水在汾河上游早日实现。
为了让汾河上游123公里河段畅通无阻,为了让引黄水通过汾河上游81公里河道安全、清洁的输送到太原市300万市民饮水的“大水缸”——汾河一库,请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携起手来共同为汾河上游水务管理站的同志们创造一个宽松、和谐、良好的工作环境,再不要让他们为缺少资金、缺乏公益性事业体制、缺失保护汾源和汾河上游河段的法规而无能为力、伤心流泪……
汾河上游的水质令人忧
2004、2005记者两次对汾源和汾河上游81公里河道水质受到严重污染的宁武、静乐、岚县、娄烦4县污水处理厂久久建不起来并大肆向汾河排污的问题曝光后,今年,记者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认真的采访,通过采访,记者还是感到失望,感到忧虑。
2006年8月23日,记者利用一天时间对宁武、静乐、岚县、娄烦四县污水处理厂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的结果让记者大失所望:宁武东寨污水处理厂已建成,开始试运行,但日处理污水能力远远达不到急剧增加的人民生活排污量,而且污水处理厂处理的水质只能达到一级B类。按环保法规规定,此类水只能回收利用,不能排入汾河作为饮用水;静乐县污水处理厂几年来只建成个空壳子,据说建设资金缺口还很大,该污水处理厂的建成仍然遥遥无期。该县工业和生活污水不进行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为太原市300万人输送饮用水的汾河河道,对汾河水质造成严重污染;岚县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正在收尾,因运行所需资金很大,该厂投入运行处理污水仍遥遥无期;娄烦县的污水处理厂去年5月建成,据业内知情人士说,该厂因缺乏运行资金,到目前为止,仍旧是装潢门面的“样子货”。
 |
|
耗巨资建成的宁武污水处理厂,至今未投入使用
以上4县的生活、工业污水不经任何处理都全部排入汾河。2005年,宁武等4县在省政府拨下充足的建设污水处理厂资金后,有的县却没有将资金充分利用在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上,导致污水处理厂迟迟建不起来,建起来的却迟迟不能运行,这样的情况令人费解。更令人费解的是,一些县分管环保工作的副县长和分管污水处理厂建设的县环保局、城建局领导,无视太原市300万人饮水安全,无视媒体舆论监督的官僚主义官霸作风。
2006年8月22日,记者托省有关部门领导通知宁武县环保局局长周金金,23日记者要对他采访该县东寨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情况,无视媒体舆论监督的周局长,第二天只让人捎来一份材料,根本不见记者。在记者的批评下,这位周局长才放下架子,极不情愿地见了记者,汇报了东寨污水处理厂建设情况和试运行情况。
记者来到静乐县了解该县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情况时,该县分管环保工作的副县长和环保局局长无视太原300万市民饮水安全,无视媒体舆论监督的官霸作风更令人气愤:记者在从宁武去静乐县途中,事先电话通知了静乐县原县政府办主任秦文明,让他提前通知一下该县分管环保工作的副县长和环保局局长,让他们在县政府大楼等一下记者,接受记者对该县向汾河排污和污水处理厂建设情况的采访,但当记者火一般的赶到秦文明的办公室门前,这里已是人去楼空,后听说他已调整了工作岗位。无奈,记者只好又给秦文明打了手机,秦告诉记者,他已在去忻州的路上,他让记者与县环保局长联系。幸亏记者在去年的采访中记下了该县环保局局长的手机,当记者兴冲冲的打通了谢九柱局长的手机后,并在电话中说明了采访该县向汾河排污和污水处理厂建设情况的来意后,该局长很不客气的向记者说了一句“我正在开会”,就极不礼貌的把电话挂了。无奈记者又打通了该县分管环保工作的副县长李亮荣的电话,想面见他了解一下该县向汾河排污的情况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情况,但李副县长极不礼貌的回绝了记者的采访要求。此时,记者看到县政府大楼的楼道里站满了许多上访的人群,这些上访者不是受到政府官员耐心热情的接待,受到的却是政府官员对上访者的训斥声。静乐县政府官员蔑视记者、无视人民疾苦的官僚主义官霸作风已嚣张到不能容忍的地步。
记者来到娄烦县采访该县向汾河排污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情况,该县县长张建武的官僚主义官霸作风更令人发指:8月25日8时,记者电话通知了该县分管城建环保的副县长强建林,想了解一下该县向汾河排污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情况。强副县长对记者说县城建局长一会就去你那里。可记者等到九时许,一直没有看见城建局长的影子。此时,他们向记者下达了逐客令。无奈记者打通了张建武县长的手机并说明来意,张县长的司机说张县长还在睡觉,又过了近一个小时,记者又打通张县长的手机,张的司机说张县长还在睡觉,他并答应马上叫醒张县长给记者回电话,可记者等到上午10时30分,记者还是没有等到张县长打来的电话。记者又给张县长打手机,一直打到中午12点,这位架子极大的张县长再也不接记者的电话。
面对以上几个县政府领导蔑视媒体舆论监督、无视太原300万市民饮水安全的麻木不仁,事不关己的官僚主义官霸作风,记者百思不得其解:党报记者舆论监督和政府抓环保,减少对汾河的水质污染,两者奋斗目标都是一致的——确保太原市300万人民饮水安全。在这个共同的目标下,记者通过采访,向地方政府提出一些保护汾河减少污染的一些工作不足;地方政府也可以向记者提出一些保护汾河,减少对汾河水质污染的意见和建议,让记者帮其呼吁呐喊。这本是一件互相帮助、互相依赖的好事,但这些政府官员根本不这么想,他们把记者当作高度防御的“敌人”,我是老虎,我的屁股谁也摸不得。但他们不知道,媒体对各级党、政领导拥有至高无上的舆论监督权利,任何人都不许蔑视和侵犯……
几天来,通过记者对宁武、静乐、岚县、娄烦4县污水处理厂认真实地采访查看,记者认为:国家为以上4县大宗投入的污水处理厂建设资金与现在以上4县污水处理厂建设成本很不对称。采访中,当地一些知情人士悄悄告诉记者:“省里给4县共投资数千万元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资金,相当大的一部分建设资金已通过不法手段进入一些分管领导的腰包。这就是宁武等4县污水处理厂久久建设不起来和建成后也是能看不能用的“豆腐渣”工程的重要原因之所在。
为此,记者希望省政府组成由省审计局、省检察院、省纪委等执法部门联合调查组,认真地对以上4县建设污水处理厂的资金,一笔一笔地进行认真审计,把一些违法乱纪敢于侵吞污水处理厂建设资金的不法之徒,依法予以严惩,努力堵住以上4县污水处理厂建设资金大量流失的黑洞。
采访中,记者对宁武等4县污水处理厂的归宿问题和运行问题作了大量而认真地调查。某县分管环保和污水处理厂建设的副县长告诉记者:“宁武、静乐、娄烦、岚县4县的污水处理厂的管理和运行,应由省引黄局成立一个公司,并把4县污水处理厂的产权交给省引黄局,并由省引黄局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投资4县污水处理厂运行资金,形成引水、污水处理、卖水一条龙。”
采访中,某县分管环保的副县长告诉记者:“汾河上游4县污水处理厂运行资金,今后每年应由省财政出一部分,受益方省引黄局、太原市自来水公司出一部分。因为宁武、静乐、岚县、娄烦4县都是贫困县,每年县里连吃饭财政都解决不了,根本拿不出钱来投资污水处理厂运行资金。另外,在为太原300万市民安全输送饮用水过程中,我们已作出了很大的牺牲,关停了许多赢利企业:3家大型铁厂、22家大型焦化厂,仅此一项我们县就处理资产上亿元,每年税收损失高达3000万元。根据环保法规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的规定,作为受益方的省引黄局每年应给我县一定的补偿。”
采访中,某县分管环保工作的副县长告诉记者:“对为太原300万市民输送饮用水的汾河上游81公里导流明渠,要加大投入力度重点治理。省里每年要拿出专项的固定投入资金。汾河上游81公里明渠靠宁武等县投入资金治理根本不现实。”
采访中,某县分管环保的副县长告诉记者:“在引黄水入汾前,汾河一库的功能是灌溉、蓄水、防洪功能。引黄水入汾河后,汾河水库确定为太原300万市民饮水的水源地,水库服务功能发生了变化,所以省里对水源地保护缺乏统筹规划。归根到底,省里在规划引黄工程时,对治污的综合评价根本就不到位。现在发现了再治理就很被动。如果当时到位了,现在就很主动,水引进来了,治理也同步完成了,河道也干净了,水质也好了。”
采访中,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引黄水进入汾河前,汾河的水质没有超过三类,可引黄水进入汾河后,汾河的水质都变成了四类。因为引进的黄河水污染指数本身已经严重超标。现在,我省出台的保护汾河条例确实是件好事,但没有配套的方针、落实措施、资金的投入,那条例就变成了一张苍白无力的白纸。现在省里尽快制定汾河上游81公里引水明渠治理和保护水源措施和法规还不晚,还是应该由省里牵头,组织有关部门,请上专家,认真地对整个污染汾河上游及污染水库的因素作一个详细的调研论证,全部调查清楚后再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是哪些方面的污染?哪些因素的污染(工业、生活)?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详细地制定出一个治理方案,现在汾河上游4个县的污水处理厂全是过去的标准,净化处理后的水不是饮用水标准,应该是处理净化后的水达到饮用水标准。因为当时4县设计批准建设污水处理厂净化过的水全是一级B类。现在环保法规要求城镇排放的标准是一级A类,还是应该执行更高的标准,因为环保法规明确规定,人们的饮用水标准还在一级A类以上。”
鉴于引黄水质目前的现状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标准,水质较差的引黄水不应该作为太原市民的生活用水,应作为景观用水和工业用水。太原市应该恢复过去的地下水作为人们的生活用水。太原市应分开工业和居民生活用水的供水管网。
采访中,记者在深深的感慨:保护汾源,建立宁武4县污水处理厂是确保太原市民饮水安全的头等大事。确保太原300万市民的饮水安全是各级政府官员至高无上的神圣职责。
来源:山西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