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不够用 一边在闲置
靠什么破解污水处理难题
当下,我省(指江苏省)的污水处理行业面临着一个“悖论”:即“数量不足”和“能力闲置”并存。
记者注意到,“十五”期间,我省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大多超额完成,但主要污染物(化学耗氧量)总量控制指标没有完成。“究其原因,除了工业发展速度快以外,另一个原因便是污水处理率偏低。”8月8日,省环保厅厅长史振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污水处理率偏低,暴露出污水处理行业目前存在的两大弊病:一是污水处理厂数量的不足,二是大多数污水处理厂能力的闲置。从当前现状看,第二个问题更为严峻。
统计显示,我省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共191座,日处理能力为580.85万吨,即使满负荷运转,城镇平均污水处理率也不超过60%,换言之,全省仍有40%的城镇污水不能得到有效处理。与此同时,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却普遍存在着能力闲置。目前,全省污水处理厂的实际处理水平仅为386.81万吨/日,每天的能力闲置高达194万吨!
为什么一边不够用,一边还闲置呢?史厅长介绍,“数量不足”,主要是苏北一些地区不重视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再加上污水处理费收取不足,有的地区还挪用污水处理费,导致建设数量存在缺口;而“能力闲置”的原因,则在于配套的管网建设跟不上,一些地区虽然建起了污水处理厂,可由于缺少管网,很多污水根本接不进来,处理厂“有劲没处使”!
解决“数量不足”的问题,主要在于提高决策者的认识。据测算,每吨污水处理费达到0.8元以上,治污者就能够略有盈利,也就愿意投资污水处理厂建设了。2002年,我省率先把太湖流域的污水处理费调整到1.1—1.15元/吨,很快,国内外公司纷纷抢滩,太湖流域污水处理厂建设由此驶入了“快车道”。当前,我省各地的污水处理费已全部达到或超过0.8元/吨的标准,部分地区建设不到位完全是思想认识问题。
而在管网这一块,原因相对复杂。据省环保厅污染控制处副处长刘晓磊博士介绍,由于管网建设费用较高,一些地方政府无力承担,而企业又不愿意做;管网建设涉及城市拆迁等问题,企业也没能力协调。从当前情况看,“社会化”运作的只是主厂区,管网建设基本靠政府。
在一些地方,由于管网建不起来,还影响了企业投资建设污水处理厂的积极性。灌云污水处理厂迟迟不开建,究其原因,当地同志告诉记者:“全县的管网拆迁量达1.5万平方米,难度很大。管网建不起来,企业也不愿意建厂,怕建好了没有进水,经济上不合算。”
破解管网建设难题,除了加大政府投入外,关键还是吸纳社会资本参与。但是,“唤鸡还要一把米”,要想吸引外资、民资进入管网建设,必须让对方“有利可图”。“现在管网没人建,说明这个‘利’还是没有到位;而解决这个问题,则要靠价格杠杆来撬动。”刘晓磊告诉记者,省政府已决定,到2008年,苏南地区污水处理费调整到1.3-1.6元/吨,苏中苏北地区调整到1.0-1.2元/吨。“其实,光污水处理厂主厂区这一块,0.8元/吨已经够了,增加筹集的资金,就是要集中用于管网建设。”同时,我省将全面开放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经营市场,降低市场准入条件,让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治污领域,从而促进污水处理厂和管网的建设。
此外,政府的助推、监管作用也必不可少。比如,铺设管网必然涉及到拆迁,单靠企业自身力量恐怕难以胜任,政府应帮助做好规划及相关安置工作。对社会资本投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地方财政可以给予一定资金支持或贷款贴息,从而提高企业进入的积极性等。还有很关键的一条,政府的监管要到位,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成了,要保证其真正发挥效能。
史振华表示,“十一五”期间,国家已经明确我省主要水污染排放总量比2005年削减15.1%的刚性指标,如果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包括管网)跟不上,污染物削减目标是很难完成的,因为在经济继续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能保持不增加已经是非常不错了,削减污染物的主要手段是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显然,在巨大的“减排”压力面前,破解污水处理的两大难题已是“时不我待”!
来源:安环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