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的"清明"作何解释
2006-08-23

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画坛的一幅杰作,自从它问世以来,受到上至皇帝、下至文人学士的赏识和珍藏,辗转至今,历时许多年。此图卷全长528厘米,宽248厘米,是一幅长卷风俗画。它真实、全面,细致地描绘了北宋都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了解和研究当时的经济、文化、建筑、交通、服饰.民俗等具有重要价值。


  张择端用十分高超的艺术手法,横问全景式构图,将极其繁复的场景处理得有条不紊,严密紧凑。笔法遵严,设色典雅,人物传神,器物逼真,是世人公认的我国古代遗产中的伟大作品之一。


  但是,此画原来并无画家署名,更无画名。后来,金人张著在卷后题跋,认为此画为翰林张择端所作,并写了简短的作者小传,同时提到了张择端画有《清明上河图》及《西湖争标图》。至此,这幅图卷才有了名称《清明上河图》。后人并以此画卷有宋徽宗题诗之句如在上河春,肯定其描绘的是清明时节的景色无疑。从那以后,至20世纪80年代,都认为它画的是清明时节的景物,未有异议。


  而今,这幅画卷的名称,却在学术界引起了争议。尤其是清明一词,其说不一。


  一是清明节说。


  近代一些艺术史家大张清明节之说,认为图中描绘的是在清明时节,汴京城郊人民进行扫墓、踏青、探亲等种种活动。并肯定了是清明节。这就是时令说


  二是清明坊说。


  1981年有人对画面中的内容提出了质疑,他从驮着木炭的一队小驴,光着上身的儿童,拿着扇子戴着草帽、竹笠的人物,切开的西皿、酒店条子旗上的新酒字样,推断此画描绘的是中秋节前后的景色,而非清明,他又分析画中的城门楼,设想《清明上河图》应该是描绘的从清明坊到汴河口这一段上河的繁华热闹的景色。清明是指汴京城中的清明坊,这就是地名说,上述两种意见都有理有据,但也有不足之处。如持清明时令说,则画画上并无门插柳条、扫墓、踏青、郊游等特有的清明时节习俗;如持清明坊之说,也无有力佐证。


  三是寓意承平说。


  还有人认为.清时既非时令,又非地名。画面所显示的是秋色而不是春光,是沿河数里好几处街道,而不局限在郊外的某一个地点,其实是人们把清明两字误解了。这里所说的清明应该是在称颂太平盛世(后汉书)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的话,用“清明即意味着泊平。身为皇家御用画院待诏的张择端创作这幅鼓吹歌舞升平的作品,以迎合宋微宗的心意,是很有可能的。《东京梦华录》所记: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举国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画面绘的正是万国咸通的太平景象。他是用清明一词,加强歌功颂德的渲染,并作为向皇帝进献此画的颂词。这一说法,颇有见地。


  至于张择端为何选取秋色而不绘春景,是因为《汴水秋风》是汴城八景的第一景。汴水以秋风为胜,而汴城又以汴水两岸最为繁华。画家选取汴河秋景入画,以反映汴京的人物繁华,秋色可人,是别具匠心的,正因如此,《清明上河图》中店铺林立,酒店、茶馆里的顾客熙熙攘攘,而纸马店前门庭冷落,没有一个顾客光临,……这正透露出张择端的立意:描绘的是汴河的升平景象,与清明节无关。


  综上所述,从各方面加以分析,第三种意见是很有说服力的。因此,在《清明上河图》有关清明二字的解释还没有定论之前,将其视作为北宋一般的都市生活的典型写照还是可取的。

 来源:大旗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