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科技日报》2006年8月17日报道:防治荒漠化“三圈”生态范式的建立,是干旱生态系统优化与重建的新结构,是以系统论全新的观点理解系统的结构、过程、动态和功能。
研究表明,土地沙化,不仅恶化生态环境,而且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阻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大突出问题。因此防治荒漠化工程需要一个全新的结构和科学的生态范式,需要有更加完善的科学理论的支撑。据了解,专家通过长期在西北、内蒙古等地的研究和反复多次考查和对林牧业生产经验的总结,运用了自然地理地带性等理论分析研究了荒漠化过程中的系统结构、功能和改变,形成和发展了防治荒漠化的“三圈”生态范式。
“三圈”生态范式的结构从尺度和功能可分为大“三圈”和小“三圈”。大三圈是大尺度的防护圈,是从全国的范围安排、解决土地沙化、沙尘暴和生态建设的格局。西北和北方的干旱荒漠地带是第一大圈,从新疆、甘肃河西走廊到内蒙古西部和蒙古国交界的沙漠戈壁、库布其沙漠及其周边地区是重要的风沙源;第二大圈是北方的温带草原。草原退化是大气干旱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结果,草原沙化是草原退化的一种重要类型,草原沙化后提供的沙尘物质是大范围沙尘暴的重要沙源;第三大圈是农牧交错带,位于东北—西南向对角线的轴线两侧,年降水量约400—450mm之间。农牧交错带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压力下,不断增大系统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以致“沙化”越趋严重。
“小三圈”是区域性荒漠化防治圈。一个地理单元、流域或绿洲的荒漠化防治、生态建设都可以按其系统特征形成“三圈”防护体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鄂尔多斯沙地、草地的“三圈”格局就是很好的例子,可作为一个基本的景观—区域性复合农林牧系统的规划布局。各类土地合理的分配比例应根据规划人工草地和饲料地、半人工草地与天然草地的均衡载畜量和合理放牧强度与适当的畜群数量以及农作物与林地、果园等的适当搭配进行确定。但必须以不超过环境负荷量并留有余地为原则。其发展方向应逐步扩大综合农林牧系统的产业化,以促进毛乌素沙地生态与经济整体上良性循环与持续发展。
防治荒漠化的“三圈”生态范式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灌(草)带的防蚀阻沙作用。“三圈”生态范式的第一道防护措施是灌(草)带。“三圈”生态范式的第二条防护措施是防护林体系。在有灌溉条件下,田(园)、林(灌)、路、水系统相结合,形成科学的空间格局,维护和巩固绿洲的生态系统,防止风沙对绿洲的入侵和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威胁。
防治荒漠化是复杂的多功能系统、是一个多元组合整体,在我国北方干旱区、受荒漠化影响地区,大“三圈”与小“三圈”是有机结合的网络,要形成圈圈相护、层层设防的严密防护系统,有效地控制大范围的风沙危害和改善地方气候与小气候,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建设山川秀美的大西北。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