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F高度关注鄱阳湖水利枢纽环评信息公示
2016-12-23WWF中国
       11月23日,江西省水利厅在官网发布公告,就鄱阳湖水利枢纽环境影响评价,进行公众参与第一次信息公示。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对此高度关注并重申关切:

       鉴于鄱阳湖在全球生态格局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生态地位,阻隔江湖联系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将对生态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为了“一湖清水”,不能只将建设水利枢纽作为唯一途径,无坝(闸)替代方案仍然应该作为维护鄱阳湖生态系统健康和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与实践的最优选择。

       我们普遍认为——

       鄱阳湖是具有全球影响的国际重要湿地,是中国加入“世界生命湖泊网”的唯一代表,在全球生态格局中的生态地位具有无可替代性,对于维系长江流域生态安全、水安全、粮食安全和防洪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鄱阳湖周期性的水位波动和自由连通的(长)江-(鄱阳)湖关系是鄱阳湖高生态保护价值的重要基础条件,夏水冬陆的变化格局是生物多样性的基本保障,并使鄱阳湖成为了长江流域100多种鱼类的天然种质资源库、东亚最大的冬季候鸟天堂和江豚最大的野生种群栖息地。

       我们充分理解——

       近十多年来,由于长江中上游与鄱阳湖流域内水利和基础设施建设、气候变化影响以及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挖砂、过度捕捞、水资源过度利用)给鄱阳湖及其周边区域的生态、民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出现了极端的水位和局部水环境问题,成为了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来应对这些内外部压力。

       我们高度赞赏——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鄱阳湖对于保护全球和长江生物多样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鄱阳湖定位为该区域的 “绿心”,并确定以1998年7月30日鄱阳湖最高水位线(湖口22.48m)为界线,面积5181平方公里为 “核心保护区”, 强化生态功能,禁止开发建设。2015年1月31日,江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江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决议》,规定江西省将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构建“一湖五河三屏”(“一湖”为鄱阳湖)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格局,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我们也期待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在长江大保护的精神指引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将有一个全新的发展思路,将有更好的方案解决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发展的矛盾问题。

       我们持续关注——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设定的方案,将对鄱阳湖水质、鱼类多样性、长江江豚栖息地、越冬水鸟栖息地以及江湖连通产生的不可逆或不确定影响明显存在;支持干旱常态化、生态系统退化、生态功能弱化的趋势性研究结论还不成立;拟建的鱼类洄游通道、豚类迁移通道建设方案在国内并无十分成功的先例,无法确保消除巨大的生态风险;对湿地而言,自由连通的江湖关系远比人为控制的水位线更重要,水文波动带来的生境异质性和食物丰富度是鸟类多样性的基本保障;通过联动调度机制、强化管理措施、增加基础投入缓解威胁的方案并未考量。总而言之,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无法一劳永逸地解决流域尺度上发生的问题,还将破坏鄱阳湖的自然节律,造成江湖阻隔,破坏生态水文过程和生态系统完整性。

       我们始终认为——

       鄱阳湖枯水是新的江湖关系、加剧的人类活动、全球气候变化等多重压力下复杂的社会和科学问题。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方案,应该是缓解鄱阳湖及其周边地区整体环境压力和发展压力的方案之一,但绝对不是唯一方案。如果设定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为唯一解决路径,并以此为立场得出利弊结论,只会让我们更加具化既得利益,虚化未知的生态影响和长远利益。

       同时,鄱阳湖建设水利枢纽工程不同于其他区域水坝(闸)建设项目,它是在长江中下游人口高度集中、经济高速发展、资源高度利用以及高度关联的流域属性和高保护价值的生物多样性基础上谋求的建设项目。现有的科技手段、资金投入、人力资源、政策保障完全可以用创新的方式解决现有的环境与发展的双重压力。

       遗憾的是,过去6年以来,虽有社会各界多次呼吁,但至今没有看到任何除水利枢纽工程之外积极性的研究成果和解决方案。

       为此,我们呼吁——

       有关决策部门能从生态文明发展的观念,从长江大保护的高度,从鄱阳湖生态地位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出发,遵循长江-鄱阳湖生态水文过程和江湖生态系统完整性来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放弃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方案,避免拟建工程给鄱阳湖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带来的生态、社会和经济负面影响,积极寻求无坝(闸)替代方案解决鄱阳湖枯水期所面临的问题。

       同时,我们呼吁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行动起来,共同协助江西省政府探讨科学、合理的替代方案,也为一湖清水,让鄱阳湖为江西、为长江流域的民生福祉贡献可持续发展的力量。

       关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是在全球享有盛誉的、最大的独立性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之一。1961年成立,总部位于瑞士格朗。WWF在中国的工作始于1980年的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保护,是第一个受中国政府邀请来华开展保护工作的国际非政府组织。1996年,WWF正式成立北京办事处,此后陆续在全国八个城市建立了办公室。工作也扩展到濒危野生动物与栖息地的保护、气候与能源项目、淡水生态系统保护、森林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绿色金融、市场转型等。

       WWF的使命是遏止地球自然环境的恶化,创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未来。为此我们致力于:保护世界生物多样性;确保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降低污染和减少浪费性消费的行动。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