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水救旱中国?民间倡议打动中南海
2006-08-14
中国大陆缺水严重,目前正上马的“南水北调三线工程”存在许多问题,退休专家郭开提出用西藏之水救中国的“大西线藏水北调方案”,建议从海拔三千五百八十米的雅鲁藏布江引水向北流入黄河,水质、水量、造价、受益面积均比现行方案优胜,引起中南海关注。
中国最缺的是什么?水。什么可解中国之渴?答案可能是西藏之水。一百一十八位将军和七百多位专家学者多次向中南海陈情,要求启动“大西线调水工程”,用西藏的水救干旱的中国。这项构想透露北京“再造中国”的宏大战略意图。此外,由于中国与欧洲、非洲、中东、东南亚的交通向来过度倚赖马六甲海峡,“大西线调水工程”有助打开直通印度洋的通道,在战略上有重大意义。此举不仅引起境内的争论,也引起邻国的关注。不过,对于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仅仅依靠理论分析和有限的地质查勘,论证难免会受质疑。“大西线调水工程”比三峡工程规模还要大,应该成为全民公共议题。首先就必须把调水工程的信息告诉全社会,由全民参与讨论。
二零零六年春中共中央办公厅开列的给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推荐阅读书目中,《西藏之水救中国》排列第一。陈述“大西线调水工程”的二十一万字《西藏之水救中国》一书,由军旅作家李伶花了十七年写作完成,中国长安出版社去年十二月在北京推出。书出版后不久,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已阅读了该书。温家宝就该书作了三次批示。今年二月十六日温家宝给国家水利部的批示:“恕诚、基尧:请认真研究大西线,附节录《西藏之水》,请阅”。
今年三月两会提议案
二零零六年三月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两会)期间,政协委员李国安将军(长期担任北京军区给水工程团团长、内蒙古军区副司令员,有数十年找水和生态建设经验)及一批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段大猷联手提出“大西线工程”议案、提案,或在分组会上阐述“大西线引水工程”理念。三月八日,七十三岁的水利专家郭开,来到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政协常委安启元驻地。与郭开同岁的安启元,曾任陕西省委书记、陕西省政协主席。他已经连续八年为解决陕西用水问题,在全国政协会上提交提案。郭开向安启元介绍了“大西线调水工程”,安启元说:“水问题是陕西发展的瓶颈,希望大西线的水能早日进入陕西。”
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二零零六年三月到医院探望他的老上级、北京军区原政委刘振华上将,刘振华专门谈到刚出版的《西藏之水救中国》一书引起的反响和“大西线工程”,徐才厚听了后表示,中国用水是大问题,一定支持。二零零五年下半年,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沪宁和副主任郑新立约见郭开等人,了解大西线引水工程民间运作情况,提出“加强舆论宣传”等意见。事后,郑新立多次询问《西藏之水救中国》一书的研讨会安排,表示届时参加。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城市缺水只在中国大陆个别地区和个别年份发生。七十年代后,缺水城市不断增加,至九十年代初,全中国大陆有三百多个城市缺水。中国是全球公认的十三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目前中国淡水资源总量约为二万八千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二千三百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位列世界第一百二十一位。
江南杭州也属缺水市
国家水利部副部长矫勇今年五月承认,全国六百多个城市中有四百多个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一百一十个。今年三月,杭州市林业水利局总工程师胡洪志承认该市“是一个相对缺水的城市”,欢迎浏览ddhw.com你一定会喜欢从二零零三年到二零零五年,杭州连续三年进入枯水年份。环保组织“自然之友”认为,洪涝灾害、水污染、水土流失、水生态破坏、水浪费,也是中国水资源缺乏加剧的重要原因。水利部预测,到二零三零年中国人口将达到十六亿,预计用水总量为七千亿至八千亿立方米,但届时人均水资源量仅有一千七百五十立方米。
“十年九旱”是中国北方农村的流行语。山西省大同市一个乡的十一个村的年人均粮食产量二百多公斤,他们主要是靠抽取地下水灌溉农田,在黄土高原的不计其数的机井地下水已经乾涸而被废弃,村民们几乎不洗澡也很少洗衣服,洗过脸的水还得给家畜饮用。
调水治沙才是良策
华北平原地下水位每年以二至三米的速度下降。中国大陆现有荒漠化土地二百六十四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百分之二十四点五,国家每年投入一千亿元人民币(折合约一百二十五亿美元)用于控制荒漠化,结果却是全国政协委员马志伟所说的那样:局部改善,整体恶化。“以林治沙,越治越沙;调水治沙,才是办法”,这是众多学者的观点。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草场沙化不断蔓延,已出现二百二十公里的流动沙丘带;甘南天然牧场九成出现退化,五成五的草场已成裸地,不出十年,甘南草场乃至青藏高原东部将成为中国第四大沙尘源。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王涛指出,“以林治沙、以林防风”并非万应灵丹,九成沙漠化地区年降雨量不到四百毫米,达不到植树造林的条件。
退休水利专家郭开,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研究“大西线藏水北调方案”,提出“唯一能救黄河的是大西线藏水北调,引雅鲁藏布江水入黄河,引水到西北、华北,绿化沙漠十亿亩,才能控制沙化趋势,根本改善国家整体生态环境”。他的治水方案引起中共党政部门关注,缘于一九九八年时任国家主席、中共总书记江泽民的一份批示。
郭开撰写的报告由原国家计委特邀顾问周子健举荐给江泽民,题为《关于大西线南水北调工程》。报告指出,“要解决北方乾旱、黄河断流,每年须引水二千亿立方米以上”,这些水来自西藏。他说,青藏高原是“湿岛”,印度洋上空潮湿的西南季风,在青藏高原三千五百米等高线以上地区形成降水,年降水量一千至二千毫米,东南部念青唐古拉山年降水高达二千八百至三千六百毫米,是全国大面积降水最多的地方。西藏地区以积雪冰川和地下水形态保有的水资源达六百八十万亿立方米,是中国最丰富的水源,其中只有千分之一形成径流。郭开建议,开掘“朔天运河”首期工程,即“大西线调水工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南水北调,统筹解决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决策问题。“朔天运河”指的是从西藏朔玛滩到天津的运河,这个名称是原国民党将军周济提议的。
郭开的方案认为引西藏之水有水文数据和实地勘查结论的扎实依据。“朔天运河大西线调水工程”引水区的集水面积达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年总降水量一点二万亿立方米。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等江河每年出境量六千三百六十六至八千一百零九亿立方米,可取水量三千八百亿立方米,保证取水二千零六亿立方米。西藏多冰川,大西线大面积的水库水渠对气温产生调节作用,约有六十九条冰川的末端侵入水库水渠,大大增加融水量,仅雅鲁藏布江和怒江、西巴霞曲、岗日嘎布曲诸河流域,即可增加冰雪融水量四百亿到一千亿立方米。
江泽民九八年作批示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郭开就提出“朔天运河大西线”设想,直到一九九四年,他提出较完整的“大西线调水工程”的方案。方案是从西藏的朔玛滩到天津之间开一条运河,将雅鲁藏布江水引向西北、华北和东北,总调水量二千零六亿立方米,相当于四条黄河的年流量。促成“郭开方案”而直达中南海最高决策层的关键人物周子健,最初是从《人民日报》的“内部参阅”中读到郭开的方案的,他认为,欢迎浏览ddhw.com你一定会喜欢建立中国“水塔”,沟通江河联网,才是真正南水北调的战略目标,郭开方案有新意,是解决北方缺水的大思路、大手笔,符合中国地理特点。周子健曾任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是江的老上级,因此他给江写信推荐这一报告。
一九九八年五月二十四日,江泽民批示:郭开写的大西线调水工程“方案,乃国家百年大计,必须从长计议,全面考虑,科学选比,周密计划”。同年六月五日,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曾庆红、国务院办公厅主任王忠禹起草,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名义,经中央书记处书记胡锦涛签署,以文件形式,向党政军各界印发了《江泽民同志关于我国水资源问题的重要批示的通知》。二零零三年三月,一直关心研究进展的周子健病逝。
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和副总理温家宝也作了批示。朱镕基组织了四十多位专家召开“大西线南水北调方案”学术研讨会。朱镕基指令组成专家考察队,批出一百万元人民币(约十二万四千美元),要求透过实地考察验证方案。于是,一支由水利部、国家计委、中国科学院、国土资源部、铁道部、林业部和西藏、四川、云南的专家学者十四人组成的“大西线南水北调考察队”,一九九九年五月赴藏考察。朱镕基对考察队的要求是“认真考察,注意安全”。
九九年考察达成共识
透过这次考察,考察队成员达成共识:一是资源充足。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不但水资源丰富,且流经地人烟稀少,水质好,无污染。二是调水路线畅通。大西线“南水北调”构想的核心是“水从高处往低处流”,水从雅鲁藏布江上的朔玛滩坝高程三千五百八十八米开始往东流,其高程逐渐降低,经输水渠、隧洞和倒虹吸,把“五江一河”沟通,可将水引到四川境内唐克镇附近的黄河中。三是工程虽大,但相对容易,移民和占用耕地少,工期短,投资少,综合效益突出。考察队专家认为,就目前中国技术力量、技术水平而言,完全可以胜任。
二零零二年,江泽民在主持一次中央工作会议时说,今天中国水的问题很突出,“西线大调水,西部大开发,顺理成章,要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集中力量建设大西线调水工程,以利推进西部大开发”。二零零四年一月,江泽民又说,研究论证大西线南水北调“是一件大好事”,西藏那么多水,白白外流,必须把这些水合理截留,引到西北、华北,“这是我们的责任”。
依地势水向低处流
“大西线引水工程”方案构思的地形依据是,多水的西南地势高,缺水的西北、华北地势逐级降低。从南向北倾斜,有利于区域间调水;方案是在西藏雅鲁藏布江朔玛滩,筑坝引水,串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到四川阿坝入黄河,联通青海湖,沿黄河至内蒙古,经岱河调蓄,入永定河,到北京,由天津入渤海。航道则由天津北塘起,经北京、大同、岱海、包头、银川至兰州,经大柳树水库枢纽港中转,利用河西走廊延伸航道到新疆出国,与国际运河接轨,通航西亚西欧。主干线总长七千一百八十九公里,除主干线外,尚有副线、支线联通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珠江、长江、黄河、海河、松花江八大河水系,流经十八省、市、自治区。
“大西线南水北调工程”是名副其实的南水北调。工程核心是从雅鲁藏布江调水到黄河,其主干线走向是在雅鲁藏布江朔玛滩筑坝,抬高水位至三千五百八十八米,打隧洞引水到林芝工布江达尼洋河,在上百巴筑坝成库回水至八松湖,打隧引水入易贡藏布,在上八盖筑坝成水库,回水溯霞曲到金岭,打隧洞引水到边坝入怒江。在朔瓦巴筑坝拦怒江,使水位达三千五百一十八米,回水过嘉玉桥,在马利打隧洞至恩达入紫曲的澜沧江,在昌都澜沧江支流紫曲、昂曲和干流扎曲,欢迎浏览ddhw.com你一定会喜欢分别筑坝成连环水库,使水位达三千四百九十八米,回水到康巴,开隧洞引水到江达,入金沙江支流藏曲,导水入金沙江四川白玉县赠曲,溯源至打错,过分水岭到甘孜入雅砻江,筑水库使水位达三千四百五十四米,引水入达曲─尼曲,回水溯尼河打隧洞过分水岭到翁达,入大渡河支流色曲杜柯河。在两河口筑坝成库,使水位达三千四百四十九米,溯杜柯河过壤塘到南木达,入麻尔柯河。在悬伐筑坝,使水位达三千四百四十七米,形成水库,回水到阿坝麦尔玛,过分水岭进贾曲,向北流入黄河(三千三百九十九米)。
引水入黄河流量每秒六千三百七十九立方米,相当黄河流量的三四倍,黄河不能承受,因此需在拉加峡建大水库,分流四分之一的水顺黄河下泄,利用黄河四千六百公里河道输水华北而中原入海;五分之三的水从拉青(拉加峡水库到青海湖)大渠输入青海湖,经青海湖耳海调蓄,经支线输水柴达木、塔里木、准葛尔三大盆地和河西走廊以及阿拉善、巴丹吉林、腾格里沙漠,通过青岱大渠引水入岱海(一千二百二十一米至一千二百八十八米)。经岱海调蓄可以输水整个华北,包括北京、天津、山西、河北和内蒙古,以及东北诸省份。输水黄土高原每秒一千立方米。
可利用原河道省造价
主干线的关键部位是西段,即从雅鲁藏布江引水到黄河入青海湖。这段“雅黄工程”流程一千二百三十九公里,山势地形西南高而东北低,绝大部分有天然河道可利用,必须开凿的工程很少,造价较低,二零零四年不变价格二千二百五十亿元人民币;工期短,五到十年建成;引水多,每年自流引水入黄河一千至二千零六亿立方米。
给中南海的报告称,朔天运河的功能首先是引水,十年增加灌溉面积二亿亩,改造沙漠十亿亩退化草地成林地和农田,保证北京、天津、太原、西安等四百座缺水城市的供水;其次是节水,不让西藏每年六千亿立方米的水白白流出国境,朔天运河每年可引调和拦蓄藏水、长江洪水四千亿立方米;同时也可为八千万人提供就业机会,使六千万人脱贫;还有防洪抗旱、改善生态环境、发电、航运、旅游、养殖、国防等功能。
目前国家水利部正在进行长江水北调的“南水北调”工程。从五十年代提出“南水北调”的设想后,经几十年研究,总体布局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三线调水,即南水北调西线、中线和东线工程,建成后将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连接,构成中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建设时间约为四五十年。
郭开、李伶等认为,“三线调水”与他们的“大西线藏水方案”有重大区别:一是取水点不同,“三线调水”都是从长江,而“大西线方案”是在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上取水;二是调水量不同,长江可供外调的水量有限,“大西线”调水二千亿立方米。三是工程造价,“三线调水”需要四千亿元人民币,而“大西线”需二千五百亿元;四是水的质量不同,东线水质严重污染,中线水质较好,但比不上西藏水洁净;五是受益面积不同,“大西线”能令北方广为得益;六是“大西线”高水下流产生大量电力,“三线调水”至少一半以上水量是低水上抽。
决策民主化少走弯路
二零零五年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线调水──中国能源的战略选择》的报告,由新华社内参送往中南海。报告一再强调,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须加快开工,并扩大调水规模。但西线工程调水地区四川省则强烈反弹。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鲁家果研究员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递交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决策要慎重》的报告,认为西线工程的可行性、有效性和经济合理性都存在重大问题,工程需从长计议,不宜仓促上马,建议西线工程暂缓,报告获温家宝批示。
有研究预测,二零二零年后长江自己将缺水。所以很多专家学者已向中央紧急提出中线调水工程应该停止或者不过黄河,解决北京水资源危机必须另辟更可靠的水源。二零零五年六月三十日,四十多位院士专家在北京香山饭店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组织的第二百五十七次香山学术讨论会。讨论达成的共识是:调往北方的总水量应在目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的四百四十八亿立方米基础上,至少再扩大两倍,才有可能保障中国北方地区的持续、全面、健康的发展。
不过,许多学者专家也认为,对于如“大西线调水”这类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仅仅依靠理论分析和有限的地质查勘不可能得到正确结果并形成统一认识。重大技术问题的解决,需要依靠相应规模的工程试验,否则工程将会陷入无休止争论中。决策民主化,是指在决策过程中应尽可能听取各方面意见。通常一个工程规模越大,意见分歧也越多,兼听则明,外行的意见也不可忽略。
来源: 亚洲周刊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