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书指出,目前我国现存的自然、半自然湖泊占湿地总面积的21.7%,其中只有约40%得到了有效保护,而其他自然湖泊的数量和面积不断锐减,特别是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一些湖泊甚至消失,直接导致了淡水存储量减少,加剧了水资源危机。全国有近30%的重要湿地面临水体污染、富营养化、沼泽化进程加快的严峻形势。湖泊管理、保护能力滞后,资金缺乏,严重影响湖泊湿地的“健康”。
建议书还指出,“十一五”时期,国家应优先实施湖泊保护和恢复工程,通过建立湖泊管理公务合作机制,切实加大湖泊湿地的保护和治理力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湖泊湿地保护的法律政策体系,尽快制定《湿地保护条例(法)》、《自然保护区法》等专门法律法规。
专家们还特别指出,青海湖作为世界屋脊最著名的国际湿地和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亟待改善。国家应尽快批准实施《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
相关新闻链接:
新华网西宁8月9日电(记者马勇)记者9日从中国《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了解到,我国正将湿地生态保护置于国家生态安全的高度来对待,今年将投入5亿资金致力于湿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基本建设。
中国《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兼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常务副主任印红说,联合国千年生态评估数据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湿地退化和减少比其他生态系统快得多,以湿地为栖息地的生物物种数量正在急剧减少。这些变化将对人类健康、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群产生不利影响。
印红介绍,1997年我国大于1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面积为91019.63平方公里,到2003年,大于1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面积减少近7505平方公里。我国目前的废水排放总量为439.5亿吨,超过环境容量的82%,长江、黄河等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类水质占到了40.9%,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湿地丧失、功能退化的局面尚未得到遏制。
印红表示,目前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社会对生态问题的认知,使我们有条件着手解决过去想解决而解决不了的问题。环境治理、生态改善、保护湿地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国家的经济实力有了明显增长,公众对生态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大大提高,2005年8月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今年投入湿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基本建设资金将达到5亿元。中国的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