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媒体上常常见到这样的放生场景:成框成袋的各种动物被带到山上或水边一放了之,场面虽然感人,结果却事与愿违、遗患无穷:放生野外的野生动物因不适应放生地气候条件,无法生存繁衍,实际上变相造成野生动物资源的损失;放生野外的野生动物不是放生地原生物种,在放生地人为造成外来物种入侵,会给当地自然生态系统带来潜在危害;放生野外的野生动物未经检疫,存在传播疫源疫病的风险,有的放生物种甚至给当地人身安全构成威胁。
科学的放生在时间、地点、物种和放生方式的选择上都很有讲究。如冬天不宜放生蛇、龟等变温动物;放生前要确保野生动物已经具备了野外生存的能力;放生地点要尽量接近野生动物自然生活环境。有研究表明,将爬行和两栖动物放回原生地方圆1000米之内才能保证其日后的存活,放生后还应进行相应的监测和评估,如放生后种群是否能自我维持、对环境中其他生物有什么影响以及对人的影响等等。
可见,放生绝对是个技术活儿。那么,到底该如何放生呢?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曾通过媒体呼吁,希望本着善良愿望、计划开展野生动物放生活动的公众或团体,一定要按照相关规定,主动与林业主管部门沟通,研究制订科学的放生方案,或将野生动物交由林业主管部门指定的专业救护机构进行救护和开展放归自然活动。同时,不要为了放生而去购买野生动物,这种行为会纵容野生动物的非法贸易。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作为个人,最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怀有护生的慈悲心,爱护自然,保护生态,为生命负责才是最大的善心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