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内蒙古:绿了草原富了牧民
2014-10-27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作者:吴博超
       十月,广袤的草原上寒风瑟瑟,牧民们忙着为牲畜准备好“过冬粮”。草原深处,蓝天白云,与草原秋色相映成趣,如诗如画的草原秋色,让八方游客流连忘返。


夕阳西下时,草原披上金光,来自北京的方先生第一次见到这样的美景,不禁惊叹连连。

  游客眼中的美景,其实也是当地牧民的生存之本。牧民哈根高兴地说,这些年草原保护得好,加上东部地区雨水特别丰沛,牧草长势很好。“牧民的保护意识提高了,现在植被长好了,我们都舍不得往里面放牲畜。”

  近年来,拥有1.49亿亩天然草场的呼伦贝尔市,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依托国家重点生态工程,不断加大草原生态建设,让“草原之肾”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呼伦贝尔市草原生态的改变,已经成为我区实施的各项草原生态工程、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的一个缩影,代表并诠释着内蒙古草原的生态巨变。

   让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和发展

  记者从内蒙古农牧业厅了解到,我区草原总面积13.2亿亩,可利用面积10.2亿亩,占我国草原总面积的22%,占自治区国土面积74%。

  这片东西绵延2000多公里的广袤草原,不仅维系着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与边疆稳定,在防治荒漠化、维护我国生态安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置身于广袤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总是能给人无尽的畅想。今年夏天,在“天下第一曲水”的莫日格勒河生态景区,牧民敖日格勒每天都要在自己的家庭旅游点里,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这片草原就是我的财富之源,保持草原生态平衡,如今已经成为牧民的共识。”敖日格勒这样说。

  呼伦贝尔市总面积为25.3万平方公里,有12万平方公里森林、8万平方公里草原、2万平方公里湿地,3000多条河流,500多个湖泊,无疑是一座巨大的绿色宝库。近年来,呼伦贝尔市积极实施“美丽与发展”双赢战略,让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发展。

  “呼伦贝尔以前的发展主要依托能源产业。要在今后更长时间内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呼伦贝尔就必须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寻找新途径,培育新产业,实现新突破。”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利平说。

  记者了解到,从2003年起,呼伦贝尔市累计实施退牧还草工程5500万亩,完成投资8.8亿元;在退化沙化严重的地区实行全年度禁牧;在中度退化草原实行季节性休牧和划区轮牧,期限为5年。

  作为呼伦贝尔草原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巴尔虎左旗旗委、政府坚持“生态立旗”的发展战略,把生态畜牧业作为结构调整的机遇,充分发挥生产力要素的综合生产能力,努力通过环境改善和资源恢复,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积极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通过大规划开展草原生态建设,目前总规模已达1909万亩,草畜平衡1377.77万亩每年发放惠牧补贴1.2亿元,使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绿色风暴”修复生态

  内蒙古草原是美丽的,但也是脆弱的。这样的美景背后,草原也曾经历过惨痛的教训。

  多年以前,受北方干旱半干旱的自然气候因素影响,加之超载放牧的人为因素,内蒙古以草原为主的自然生态恶化的趋势渐显,沙地“扩张”、草场退化、尘暴肆虐……

  在已敲响的生态警钟面前,内蒙古开始了双管齐下,充分运用国家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实施的政策机遇,以“退”为进,一场生态修复的“绿色风暴”拂过北疆山河。

  同时,一项旨在加强草原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地方法规《内蒙古自治区草畜平衡暂行规定》,于2000年8月1日在内蒙古正式施行。从此,在内蒙古发展畜牧业,开始了依据草原的承受能力计划养殖。

  新左旗由于地处呼伦贝尔沙地的中心区域,整个沙地3条主干沙带都起源于此,并自西向东横贯草原腹地。据2009年全国第四次荒漠化普查数据:新左旗沙化土地面积为77万多公顷,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35.8%。当年的全区草原资源普查数据显示:新左旗退化草原面积1257.87万亩,占全旗草原面积的45.45%。

  按照“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思路,新左旗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各类涉牧项目,2014年全旗争取农机补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退牧还草工程、游牧民定居工程、良种补贴等各类项目资金2亿元。

  同时新左旗制定出7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这一系列举措的严格落实,也让新左旗被评为我区“生态建设先进集体”。

  呼伦贝尔牧民得实惠

  记者了解到,随着呼伦贝尔市草原保护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有力带动了地方和农牧民投资建设草原的积极性,初步形成了促进草原保护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推动了农牧民生产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目前,呼伦贝尔市草原生态补奖涉及到牧区89%的可利用草原,33个乡镇苏木的7.8万牧民从中受益。

  “草原生态保护奖补机制灵活,每个牧民都能受益。”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甘珠尔苏木50岁的斯琴其木格向记者介绍,“这几年我们生活好过了,草原生态确实也好了。作为牧民,草原没了,我们生活的来源就没有了。只有草原好了,我们后辈子孙才有未来。”

  呼伦贝尔市通过将退牧牧民转移集中到城镇和发展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在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资源享有方面,有了明显改善和提升,有效解决了农牧民出行难、看病难、子女上学难等问题。拉动了项目区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了部分人员就业问题,促进了牧区社会稳定、牧业发展、牧民增收。

  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如今在内蒙古,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全区各族干部群众都自觉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各地的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有声有色进行中……

  今年“两会”上,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再次成为内蒙古代表关注的焦点。《关于加强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建议》,作为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全团建议,将提交全国人大。

  草原生态建设,离不开财力的支撑。今年以来,内蒙古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积极筹措资金,一方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奖励补助政策,另一方面加大林业生态建设投入保障力度,全力支持生态文明建设。

  记者了解到,截至今年7月,自治区财政已拨付2014年草原生态补助奖励资金41.84亿元,共落实草原补偿面积10.1亿亩,其中实施禁牧面积5.48亿亩、草原平衡面积4.65亿亩,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惠及48.1万户。

  记者从内蒙古农牧业厅了解到,2013年,内蒙古大力实施退牧还草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落实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当年共完成草原建设总面积5307.3万亩。监测显示,当年我区的草原平均植被盖度达到了44.1%。

  内蒙古农牧业厅厅长郭健表示,2014年内蒙古将实施好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力争全年的草原建设面积达到4000万亩以上。内蒙古还将在落实好牧区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的基础上,严格实施禁牧、休牧、轮牧政策,保护好草原生态建设成果。

  此外,按照近期制定的草原保护和建设规划,内蒙古计划通过采取草原建设和保护措施,到2015年使草原植被平均盖度由2012年的43.1%提高到45%,2020年进一步提高到48%以上,从而使草原退化、沙化等现象得到有效治理,显著改善草原生态环境。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