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争遗”成笑柄
2006-08-08
提要

  申遗热情无可厚非,“争遗”也情有可原。但捕风捉影、胡编乱造,不仅徒增混乱,还会留下笑柄。这不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而是亵渎。

  近来,各地申报文化遗产热潮如火如荼,一浪高过一浪。这是文化遗产得到广泛重视的明证,是可喜的进步。但申遗过程中暴露出的某些问题也使人不无忧虑。在有些地方,申遗成了“争遗”——为了本地的利益,相互之间进行无休止的争吵;为了增加申遗的内容不惜以新建的人造景观滥竽充数,或者移花接木,甚至制假造假。这些不仅徒增混乱,还会留下笑柄,自取其辱。

  在“争遗”之战中,地方媒体频频“助威”。前几天,看到某报发表的一张照片,说明写着河南汝南梁祝墓前出现大量蝴蝶。从照片上看,蝴蝶算不上“大量”。更大的问题在于,这张照片说明了什么?谁都知道,梁祝化蝶是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并非历史事实。退一步说,即使汝南真是梁祝故乡,也不可能真有梁祝变成的蝴蝶,更不可能繁殖至今。当然,偶然出现几只蝴蝶,或者一时聚集大量蝴蝶也不无可能,如果认为值得报道,就应该原原本本说明事情的经过和原因。如果不想这样做,发表这张照片并用这样的标题,能起什么作用?证明汝南真是梁祝故乡吗?宣传天人感应,让人相信梁祝真的化成蝴蝶了吗?

  另一地方的媒体则报道说,在山东济宁马坡村一带,“至今梁、祝、马三家不通婚,不唱梁祝戏,不放梁祝电影”。当地学者解释说:“在汉代,梁祝这样的自由恋爱是不为家族势力容忍的,他们认为不光彩,而且对马家来讲,在迎娶当天新娘病故也被认为是晦气,因此这一带一直保留着三姓不通婚的习俗。”说得有板有眼,但稍加分析,就漏洞百出。如果像这位先生所说,从汉代到今天少说也有1700多年了,这一带的人口不知迁移过多少次,现在当地的梁、祝、马三姓究竟是不是那时三家人的后代?请作者告诉我们,当地有几家姓梁、祝、马的?如果本来就没有多少人,不通婚又说明什么?特别请说明,这种说法是哪一位姓梁、祝、马的人说的,此人多大年纪,在家族中处于何种地位?

  至于文中提到的那块据说是明朝正德年间的碑,恐怕也说明不了什么。即使完全是真的,也只能说明500年前就有了梁祝庙和相关传说,却无法证明所记内容符合1700多年(汉代说)或1600多年(西晋说)前的事实。不然的话,今天的报道者和那位先生的说法再过500年不也就成了梁祝的真实历史了吗?

  申遗的热情无可厚非,“争遗”也情有可原。但捕风捉影、胡编乱造的态度绝不可取。文化论争属学术范畴,是平等的探讨和交流。但在利益的驱动下,在地方政府的授意下,一些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乱了方寸,硬是把一些子虚乌有的事说得有鼻子有眼。争得一个文化和历史“源头”,就是为当地争得一块旅游资源。这不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而是对历史的歪曲,对遗产的亵渎。

来源:人民日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