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远采访手记
在镇远采访,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古老与现代的交相辉映。从“千城一面”的现代城市走近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远,我们收获的是别样的审美感受。它的厚重与灵动,它的坚守与开放,无一不让我们深深沉醉。
当我们流连于青龙洞古建筑群、府城垣、十二码头、八大会馆和“歪门邪道”的古巷子,这些遗存至今的历史符号向我们诉说了镇远的原始古朴。它自古是水陆交通要道,素有“黔东门户”、“滇黔锁钥”之称,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在此设无阳县后,至今已有2200年历史,从元代至1949年的700多年间这里一直为州府所在地。一座名城、一个氵舞阳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一个青龙洞古建筑群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七处省级重点文保单位和一百多处县级文保单位聚合成镇远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71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红军长征又在镇远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城隍庙是昔日红军开群众大会的地点,大菜园曾是红军练兵的操场,名城可谓处处是红军遗迹、遗址,处处都留下了红军的足迹。”
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杨仪登告诉我们,红军长征时三次留下光辉足迹的镇远,英雄事迹可歌可泣,如今只能从典籍和传说故事中去追忆那革命史诗般的壮烈场面。
我们在采访中深切地感受到,在经历了多年前那场开发与保护的激烈争辩后,如今,“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已成为镇远领导者和广大群众的共识。在保护中建设,在建设中保护,保护与建设并举,镇远目前正努力处理好现代化建设中无法回避的“发展中的城市与留存下的历史遗产如何结合”这个问题,逐步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形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如今,在长征精神鼓舞下,全县扩大开放,围绕旅游主导型经济的县域经济建设已奏响最强音。县委书记黄保勤告诉我们,充分发挥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历史文化三大资源优势,镇远正与旅游这个县城经济为“轴心”,按照建设黔东工业区、氵舞阳河旅游经济区、龙江河生态农业区的“三区”战略布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培育和发展支柱产业,推进农业、工业旅游业产业化进程,奋力建设经济强县。今年,全县财政收入突破1.4亿元,以名城为依托的旅游业首次突破30万人次大关。
镇远的昨天,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古朴的民风民情让我们感动,而它明天的腾飞却更让我们憧憬。今后一段时期,镇远将继续实施“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旅游兴县”的发展战略,深入挖掘和整合城市人文资源,拓展城市文化产业,变文化优势为经济优势,实现历史文化名城的辉煌和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