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科考发现一处海山生态系统
2014-02-18

大洋科考发现一处海山生态系统

来源:中国科技网 发布时间:2014-02-18

 

光学摄像拖体在海底拍摄到的生物

    “大洋一号”船时间2月12日,中国大洋第30航次第二航段在我国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区开展了光学摄像拖体作业。其间,光学摄像设备在经过水下约1800米深处的一座海山时,拍摄到了一处海山生态系统,发现了多种类型大小不等、数量不一的深海底栖生物。

    这些深底栖生物包括了约1米高的粉红色海底鞭状珊瑚、20厘米~40厘米高的粉红色树枝状珊瑚、不足10厘米的白色簇生珊瑚、不规则块状的白色海绵以及海星、水螅、鱼等。据现场样品描述员、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深海和极地底栖生物课题组黄丁勇介绍,这些生物主要有7类,其中较多的是白色簇生珊瑚,个体很小,不足10厘米,部分堆积在一起。另一类数量较多的是鞭状珊瑚,长度达1米。此外还有很多海绵,白色居多,呈块状,形状不规则。现场还观察到很多鱼类,体长在20厘米~100厘米之间,也有少量体长在1米以上。在这些鱼类中,还包括一条鲨鱼,体长约1.5米。

    除了活的生物,在海底表面的沉积物上还残留着大量珊瑚死亡后留下的残骸,呈黑白两色。黄丁勇分析称,死亡时间较久的珊瑚为黑色,白色则显示死亡时间较短。

    根据观测到的影像,黄丁勇推测,该处应为一个普通的海山生态系统。通过海底影像发现,生物大量存在于该处的上坡和山顶,下坡一侧生物种类和数量非常少。“根据生物的分布,上坡和山顶可能有上升流。上升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物质,有机质增多,因此生物比较繁盛。下坡一侧没有上升流,生物相对就会少一些。此外,下坡一侧沉积物覆盖量很大,沉积物多,底栖生物尤其是珊瑚较少。”黄丁勇说。

    截至目前,本航段还未采集到热液口的生物。黄丁勇介绍说,由于热液口生态系统非常狭窄,因此采集热液口生物具有很大难度。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