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处江浙沪交界,吴江人文传统一向以多地域文化交汇而自成特色。近年来,随着该市文化的发展,以“一镇一品”为代表的特色文化建设使吴江的文化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里的文化遗产、盛泽的丝绸文化、平望的广场文化、横扇的曲艺、芦墟的山歌……全市10个乡镇,逐步建立起了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
考察吴江特色乡镇文化的发展,可以发现,正是在宣传、文化部门倡导开展的活动中,逐渐培育了这些千姿百态的乡镇文化,正是这些运行于民间的文化形态,构成了吴江和谐社会的核心。
吴江市文化馆:以品牌凝聚资源 以服务彰显繁荣
吴江市文化馆是国家二级馆,馆舍面积7800多平方米。全馆现有在编干部、职工14人,其中副研究馆员3人,馆员9人。馆内有演艺厅、舞蹈房、网络共享室、各类培训室、活动舞台、音响、灯光等齐全的硬件设施。
近年来,吴江市文化馆利用人才与设施的优势,始终围绕建设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工作目标,始终将服务农民、服务基层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为农民群众提供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和优质文化服务作为坚定不移的职责,针对农村有效文化资源松散、质量不高的状况,以打造公共文化品牌凝聚乡村文化资源,以脚踏实地的服务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以当地的文化渊源和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为切入点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以高雅健康的艺术提高农村文化的质量。
积极开展特色文化建设,培植基层的文化品牌与文化意识,营造“文化就在我身边”的良好氛围。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物养育一方风情。吴江现有10个乡镇,文化馆指导、协助各镇从所在地经济社会的实际出发,深入挖掘当地富有地域特色和风俗特点的文化资源,根据当地农民群众的兴趣和需求,调动当地各方面的力量,以建设特色文化为契机,带动文化阵地和文化队伍的建设。如今10个镇是镇镇有特色,镇镇有活动,镇镇有活力。
在建设“一镇一品”特色文化的进程中,文化馆坚持对基层服务做到随叫随到,要求业务人员在服务中做到“三个不”——对服务对象不收费、不吃喝、不报销。每个业务老师都有分管的视导片,负责做好相关视导片的辅导、培训、策划等工作,每个业务老师每年撰写两篇下乡工作的调研报告,同时,将对下乡的辅导工作纳入馆内的考核细则,与每个业务人员的业绩和考核挂钩。
对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文化馆在为农民服务时有意识地进行挖掘、整理、保护与传承。例如,对唱出汉民族叙事长诗《五姑娘》的芦墟山歌,他们举办了“江浙沪毗邻地区田(山)歌大会串”、江浙沪山歌理论研讨会,辅导、培育老、中、青三代山歌手,辅导当地小学组建山歌演唱班,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大力推荐芦墟山歌走出去,使芦墟山歌这朵民间艺术奇葩走上了“天籁之声”全国原生态民歌演唱会的舞台,走进了去日本友好访问演出的队伍。平望镇地处吴江市的交通中心,各门类艺术均有群众喜爱,因此也显得特色不够突出,该馆深入调研,积极策划,借助平望设施先进的新世纪文化广场的落成,建议并协助平望开展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活动,在文艺节目创作、辅导上,在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上给予倾心帮助,同时将吴江、苏州、全国乃至国际上的优秀文化介绍到平望,让平望的百姓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一流的文化大餐。如今,平望新世纪文化广场被命名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平望镇也创出了“中国第一乡镇文化广场”的品牌。吴江市的每个乡镇都有文学社团并编有文学刊物,芦墟的分湖文学社成立了20周年,文学刊物《芦漪》出版了68期,松陵的垂虹文学社成立了19年,盛泽的文学社成立了16年。为了给文学爱好者提供更多的阵地,文化馆在报纸上开设了“文学频道”专版,两年共发表了作品近10万字。这些文学活动已经成为当地乡镇的文化特色品牌。
现在,每个乡镇、每个团队参加文化活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以能推出自己的节目参加全市性演出为荣,每编排一个节目都要从长计议,计算可以参加到哪一类、哪个层次的比赛或汇演,并做好去国外比赛的准备。每个乡镇、每个相同门类的团队互相“别苗头”,为参加市级演出“争抢”辅导老师,为了能参加演出活动甚至打电话到文广局和宣传部进行“软磨硬泡”。
多年来,文化馆常年为全市的特色文化乡镇、特色文化街道(企业、社区等)、特色文化学校、特色文化团队、特色文化家庭、特色文化明星建设提供无偿的辅导和帮助,全市的特色文化工作逐年步入新的台阶,已经有2个乡镇被评为省级民间艺术之乡,3个个人被评为省级特色文化明星和农民文艺之星;建成1个省级农村儿童文化园、4个苏州市级农村儿童文化园、4个苏州市级特色文化学校,16个团队被评为苏州市级优秀业余文化团队,2个家庭走进中央电视台《神州大舞台》展示多彩的家庭才艺和和睦的家庭气氛。
推出“区域文化联动”新理念,开展文化活动凝聚文化资源,满足农民群众对文化权利的充分享受。
怀着对农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文化馆把农民的需要放在第一位,率先在全国同系统中提出了“区域文化联动”这个文化活动新理念,摸索出一条经济、社会效益双赢又能实实在在为农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活动形式。自2003年夏天起,由吴江市文化馆牵头,组织盛泽、平望、震泽3个乡镇的文化站开始了“区域文化联动”的先驱之行。文化馆在组织、业务、技术上提供服务和保障,负责策划、辅导、统筹、舞台、灯光、音响、舞美等工作,3个镇各自排练一台90分钟的节目,再从3个镇抽调部分优秀的节目组成一台联合节目,在每个镇巡回演出,一场为本镇节目,一场为其他2个兄弟镇的组台节目,3个镇共演了6天。整个创新的文艺活动轰动了全市,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2004年起,每年筹措社会资金30余万元,在公安、城管、卫生、供电、消防、赞助企业、社区等社会力量的协助下,文化馆又把3个镇实践的经验加以总结并发扬光大,推广至全市在10个镇并全面展开,将活动命名为“吴江市十镇联动大型文艺巡回演出”,在全市的10个文化广场共举办22场广场演出,2005年举办了21场广场演出。“十镇联动”在吴江刮起了一阵文化的风暴,快乐的情绪传遍了全市的每一个镇,活动中,许多镇万人空巷。整个活动中,每年参加演出的演员2000人(次),全市上演的节目300余个,观众人数达20余万人次。
据不完全统计,吴江文化馆每年举办各类群众公益性演出110余场,足迹遍及全市的乡乡村村。除了广场演出,还举办送戏下乡活动,将“戏”直接送到农村,送到田头,送到敬老院,将红红的春联送到农家,深受农民的喜爱与欢迎。在活动中,还特别注意满足群众自娱自乐的文化需要,每台演出都有群众的才艺展示,每次都有相当数量的群众演员。
在组织全市各镇文化联动的同时,文化馆还主动加强和周边地区的联合互动,极大地丰富了区域内的文化活动,同时也优化了文化资源,大大地节省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成本。在2003年第二届吴江市广场纳凉晚会活动周,文化馆组织了一场“苏州群文专场”,把苏州大市范围内的优秀群文节目邀请到吴江,2004年、2005年的第三届、第四届纳凉晚会活动周时,文化馆又相继邀请了波兰、浙江嘉兴、上海、江苏海安、建湖、扬州、常州、苏州、南通等国内外优秀群文节目来吴江。这些精彩的高水平的晚会极大充实了吴江文化舞台。在请进来的同时,文化馆还积极走出去,不但扩大了文化影响,而且展示了吴江文化的实力。2001年和今年,文化馆分别3次组台到上海的南京路等地演出;2003年赴太仓、昆山、苏州进行专场演出。他们体会到,联动的区域越大,文化产品越优质,文化服务的体系越完善,文化服务的成本越低。
文化馆还承办了市政府的松陵、盛泽两地的商业街“周周演”活动,每周定时定地为群众提供文艺演出。简易的舞台,不简易的节目,吸引着不计其数的观众,文化所带来的欢声笑语把两地的商业街变成了节庆的海洋,“周周演”成为商家、老百姓的每周必有的一道文化“家常菜”。
地处“吴根越角”的吴江,江浙沪各地的地方戏曲在这里有广的群众基础及很深的文化底蕴。文化馆为此特别策划举办戏曲艺术节,将锡剧、越剧、沪剧、黄梅戏、京剧、昆曲、评弹、上海说唱等爱好者聚拢起来,共同丰富和繁荣民族艺术。通过比赛,扶持了业余团队,有些人昨天还是不起眼的厨师或者小商贩,今天已经是省市获奖选手,成为市里的文艺骨干。有些下岗的工人,也因为自己的文化专长,又重新走上了自己喜爱的工作岗位。
文化馆除了主办、承办本地的文化活动外,还能够承办大型的、高档次的甚至是国家级的演出及其他文化活动。近年来,文化馆成功承办了波兰布兰克林舞蹈团演出、“天籁之声”中国原生态民歌演唱会、“相聚平望”全国特色文化广场评比暨展示活动演出、“和谐江苏”基层巡回演出、江浙沪合唱艺术演唱会、全国“七十年代书法家”论坛暨《七十年代书法家》作品首发式、“海峡情”书摄美展览等等活动。文化活动的丰富相应促进了文艺作品的高质量创作。近3年来文化馆先后创作、新编排的节目100多个,其中小品《敲门》荣获第五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金奖,声乐《水乡妞》荣获新苗杯·全国儿童音乐大赛创作和辅导银奖,歌曲《水乡新嫁娘》荣获苏州市“五个一工程奖”,舞蹈《心的翅膀》荣获第五届江苏省残疾人文艺汇演二等奖,老年舞蹈《好收成》,在由“宋庆龄基金协会”举办的中国澳门金莲花奖老年舞蹈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吴江文化馆由前些年的默默无闻跻身为“江苏省十大特色文化馆”。由该馆创新、推行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区域文化联动”,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并得以在全省进行推广。《人民日报》2005年10月20日第9版以《如何充实农村文化生活》为题,报道了吴江“区域文化联运”的经验。11月在浙江长兴召开的全国公共文化发展论坛上,吴江的这个经验还向全国同行作交流介绍。
通过区域的联动,促进了吴江地方文化与周边和全国各地文化互相衔接、互相配合、互相依存, 在互补的优化下得到提高,文化资源得到相得益彰的整合和凝聚,全市的文化资源已形成一个以吴江区域地方文化为主的板块优势。文化的和谐带来了社会、政治的和谐, 一张市、镇、村三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经形成,一个和谐、繁荣的吴江文化环境和框架已经形成。
横扇:南腔北调唱出新明星
生活在横扇这块太湖滩涂地上的人,来自全国16个省市、114县,涉及到11个民族,随着经济的发展,全镇有一半以上的人口是外来移民。他们把不同的乡音交融在一起,不同的文化背景的融合衍生了有别于吴侬软语的独特语言,通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形成了比较有特色的文化乡镇。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天南海北的人来到这里定居,那时候人们在农闲时最爱听大鼓书,唱唱花鼓戏,就连玩狮子、跑旱船等表演时唱词中也夹杂道白,有说有唱,很有滋味。镇宣传文化部门专门成立了业余文化团队,组织他们发挥专长经常演出。菀坪社区还建有固定文化活动阵地“文乐园”,这块阵地还是当年的文化站借款7万元筹办起来的,现在里面设有文化茶室、棋室、乒乓室、桌球室、影厅、舞厅、网吧和图书室、溜冰场等10多个项目,这些活动场所全天候开放,深受全镇人民特别是外来打工者的喜爱,极大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在横扇镇,全国大部分的文艺门类都能找到踪影,声乐、舞蹈、戏曲、曲艺、民间文艺等丰富多彩,特别是戏剧小品成为吴江市群众文化独树一帜的特色品牌。各地移民将家乡的文艺形式带到横扇,同时人们又互相吸收、借鉴,文艺人才辈出。早年间,胡开正、朱堂功、张国梅、潘万禄、何来喜等民间艺人,虽然未从师学艺,也不认识几个字,单凭记忆,却能将《瓦岗寨》、《武松打虎》和《盗御马》等鼓书折子说的头头是道。
横扇的民间文化最受老移民的欢迎,逢年过节舞龙耍狮、划旱船荡湖舟、唱大戏送春联等热闹非凡。这里戏曲种类颇多,京剧、越剧、锡剧、沪剧、黄梅戏、豫剧等等都有大批的票友。民间手工艺花烛,堆锦叠翠,喜气洋洋,人们婚丧嫁娶都要买回去点上,横扇的小小花烛还上过《人民画报》,被广州博物馆收藏过。
现今,横扇的经济支柱是羊毛衫产业,每年有大量的外来人员前来务工。文化部门利用羊毛衫一条街和羊毛衫商城的大场地,连续多年举办“外来民工歌唱比赛”,连续两年举办十镇联动大型广场文艺巡演,观众人数多达万人。每到节日,镇文化服务中心还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庆祝,像庆七一“党在我心中”文艺会演、“庆国庆文艺演出”等大型活动、元旦春节系列活动等等,参加活动的所有演员都来自农民,有集体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学校等单位。横扇镇也因此在各级各类文艺比赛中屡获殊荣,是吴江市特色文化明星(文艺类)最多的乡镇。
芦墟:山歌唱出万家欢乐
芦墟山歌始于明,盛于清,是植根于吴江市境内,以芦墟为中心,用芦墟方言演唱,并向周边的莘塔、北厍、金家坝、黎里以及浙、沪毗邻地带辐射的民间歌谣。上世纪80年代由张舫澜、马汉民、卢群3人搜集、整理的长篇叙事山歌《五姑娘》,引起国内外学者的轰动。
“田家自有天然乐,两岸吴歌响遏云。”芦墟人有唱山歌的习俗,上世纪初,柳亚子举办山歌大会,连唱了三天三夜。现在每逢年历正月初二,各村的农民还要聚集在庙会上对唱山歌。芦墟山歌这一文化遗产的深远性和众多歌手参与的广泛性,得到了新闻媒体和有关院校研究机构的青睐。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南京广播电台音乐频道、吴江电视台、《苏州日报》、《吴江日报》先后对芦墟山歌进行专访。中国民俗学会、上海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华东师大、复旦大学、苏州大学等专家学者来芦墟进行山歌考察。荷兰、美国、日本学者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南亚代表团也专程考察。
芦墟山歌不仅是芦墟的品牌,更是吴江和江苏的品牌,今年,《五姑娘·结识私情》代表江苏省参加了“天籁之声”中国原生态民歌演唱会,观看演出的各地专家代表惊喜万分。1986年起,江浙沪长三角地区先后举办了6次吴歌研讨会,出席者为全国各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各地民文协会的专家学者,芦墟的山歌手每次都应邀出席会议,现场演唱芦墟山歌。为培养传承人,芦墟镇从关心老歌手抓起,培养了老、中、青、少几代歌手,其中中青年歌手已成为芦墟群众文化活动的中坚力量。芦墟镇中心小学还成立少儿山歌班,为芦墟山歌的传承和发展建立了培训基地,他们把山歌引进课堂教学,做到人人会唱山歌,人人会编山歌。学校还举行校园山歌节,排练了一批新编少儿山歌,现在,学校已出版了小山歌专集2本,收集民歌童谣2大本,计几百首。
1998年5月由浙江嘉善、江苏吴江、上海青浦联合发起举办江浙沪首届田(山)歌大会串,给芦墟山歌的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同年6月12日成立了芦墟山歌社,吸纳会员百余人,山歌社分收搜整理、理论研究、创作演出等组。从此,芦墟山歌的活动更加红火,几年间,原生态山歌被不断地发掘和抢救,新创作的山歌在数量和质量上逐步提升,形成欣欣向荣、方兴未艾的局面。根据当代生活编创的《芦墟风情歌》、《汾湖滩上新事多》、《抛梁新曲》等屡获吴江、苏州的文艺汇演大奖,还代表吴江市赴日本交流演出。2004年6月,180万字的山歌巨著《中国·芦墟山歌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系短篇山歌,分10卷,分别为闹头、问答山歌、劳动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儿歌、杂歌、新民歌等共338首,是从搜集到的1000多首山歌中精选出来的,下篇是长篇叙事山歌,也分10卷,分别为《五姑娘》、《赵圣关》、《鲍六姐》、《周小妹嗷郎》、《卖盐商》等,此篇共收长篇精品10部,每部1500行以上,最长的达到3000行,且多半是第一次公开发表。芦墟山歌被苏州市政府命名为苏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且已初步通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专家认证。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芦墟镇文化服务中心和街道党工委联袂合作,共同发展、规划、筹建芦墟山歌馆,山歌馆选址在风景秀丽的分湖公园湖畔水阁,馆内陈设图片、文字、实物、音像资料,现在一期工程已进入尾声。不久,芦墟人民的欢乐在“呜哎哎”的悠悠山歌声中又要将 “压踏垂虹桥,塞满东太湖”,在江南大地上盘旋回荡。
松陵:满眼春色在社区
松陵镇是吴江市委、政府的所在地,是全市的政治、文化中心。据《吴越春秋》称,其地颇高,在淞江(即吴淞江)之上,有若丘陵,故名淞(松)陵,位于江苏省吴江市的最北部。南宋姜白石词“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为古镇松陵更添风韵。明代戏曲家沈璟、水利家沈启、社会学家费孝通都是松陵镇人。
松陵镇有10个社区。社区内都有规模不等的图书室、阅览室、棋牌室、文艺活动室,还各有3至8个文艺业余团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资源优势,使得松陵文艺人才济济。镇文化服务中心组织各社区的文学骨干组成文学社,19年来辛勤笔耕,每年有大量的作品在全国各类报刊上发表、获奖,仅2005年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作品61件,有一大批作者加入了苏州市、江苏省和中国作家协会。这些文学作者又是各社区的文艺骨干,他们影响和带动着社区的文化工作。今年以来,水乡社区在吴江宾馆举办了与大学生的文艺联欢会;东门社区举办过“老来乐”戏曲演唱会……社区的活动此起彼落,热火朝天,邀请镇文化服务中心的人员参加都得提前预约。
群众参加文艺活动的热情高涨,有的退休文艺骨干比上班时还要忙。有的老年骨干既参加合唱队,又参加舞蹈队,腰鼓队也时常看见她们的身影,鲜艳的衣服,优雅的气质,一点也不逊于妙龄少女。各社区团队参加还经常代表各级各条线参加文艺汇演,市社区服务中心的老年时装队“鲈乡民风”文艺会演中甫一亮相就获得满堂彩。松陵社区的“金霞”舞蹈队平均年龄57岁,多年来一直活跃在业余群文的表演舞台上,多次获得县市、苏州市级奖,今年赴澳门参加了由宋庆龄基金会等主办“金莲花奖”全国中老年艺术大赛,其中舞蹈“好收成”荣获一等奖,舞蹈“锦上添花”荣获二等奖;并获组织奖;这也是吴江市业余团队走出国门获得的首次大奖,更是多年来社区文化持续繁荣兴旺的可喜成果。
盛泽:丝连人心 绸秀生活
“中国绸都”盛泽在明代就以“日出万绸,衣被天下”而闻名。今天的盛泽已成长为享誉海内外的丝绸纺织产业基地,她以年产50亿米丝绸纺织品的骄人业绩,成为一颗耀眼的江南明珠。世世代代把丝绸纺织视为生活的盛泽人,早已把丝绸纺织的基因融入了自己的血液,凝聚成具有独特风貌的乡土文化,丝绸文化渗入了盛泽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培育了“重商务实”的民风,造就了“海纳百川”的开放型经济文化,形成了许多与丝绸生产贸易相关联的民间习俗。
为了承续和发扬盛泽的丝绸文化,打造盛泽的特色文化品牌,从2000年开始,由镇党委、政府主办、宣传文化部门具体承办的丝绸文化节每年一届,连续举办了6届,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的群众文化生活,同时也提高了盛泽丝绸的品质。
文化节坚持为人民群众提供新鲜活泼、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内容讲求品位,富于情趣,雅俗共赏,力求思想性、艺术性的统一。6届丝绸文化节举办各类文化活动88个,有大型广场文艺晚会、有新盛泽人才艺术表演、农村青年歌唱比赛、城市女性丝绸服装展示;有京剧、沪剧、锡剧、越剧戏曲专场;有丝绸文化历史漫谈、知识竞赛、产品展销;有书法、美术、摄影、民间工艺、集邮、文物收藏品、青少年科技、艺术作品展览;有游园活动、烟火晚会、送戏进社区天天演活动等。活动内容涉及广泛,深受群众欢迎。
文化节是群众的艺术盛会。 “热在绸都,乐在群众”让群众在欣赏中参与,在参与中欣赏,群众既是文化艺术的创作者,表演者,又是文化活动的参与者,欣赏者。6届文化节演出的节目有458个(场),表演者5000多人次;各类作品展览3000多件,创作者1000多人次;参与各类比赛者1000多人次,参演、参展、参赛的7000多名文艺骨干,年龄跨度大,从4岁幼儿到93岁高龄的老者;涉及范围广,有机关干部、民企员工、农村妇女、学校青少年、社区离退休老人。观演、观展、观赛的群众达28万人次,充分展示了绸都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面貌。
从明清时代的“小满戏”祭拜蚕花娘娘,到今天现代化丝绸文化的火热,盛泽人把单纯的群众自娱自乐到自觉为人类丝绸文明服务,将群众文化的含义放大,使群众文化有了新的落脚点。丝绸文化使盛泽人亲商、留商;文化丝绸使企业家、贸易家爱盛泽、扬盛泽。盛泽已经成为全市的经济、文化大镇。丝绸因文化的注入而更加绚烂,群众文化因丝绸的内容而越发生机勃勃。
七都:一曲昆腔欲绕梁
北傍太湖的七都镇古来便是“桑梓万家、天天有鱼虾”。这里七十二港三十六溇水网密布,有陆龟蒙隐居的养鹅浜,有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开创中国社会学的调研基地的开弦弓村,有蜚声中外的太湖清水大闸蟹,有领军中国电缆行业的亨通集团,但更可值得骄傲的是已有300多年历史的优秀民间文化遗产——木偶昆曲。近年来,七都镇以保护传承为抓手,通过挖掘、抢救、传承、弘扬木偶昆曲这一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来提升七都的文化品位,全面推进七都经济、文化的全面进步。
木偶昆剧是用木偶演绎昆剧,是昆剧的又一种表演形式,是昆曲艺术的一种延伸。七都姚家“公记保和堂”洪福木偶昆剧团在继承昆曲艺术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演木偶,唱昆曲,“日唱堂名夜演戏”,“双手提活生、旦、净、丑千般态,一口唱妙喜、怒、哀、乐百样声”,用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昆曲配以惟妙惟肖的木偶表演,将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与舞巧妙融合的昆曲表演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在60年代初还曾为国家主席刘少奇演出过。
从2003年起,七都镇政府着手开始实施抢救方案,对洪福木偶昆剧以及唯一传人83岁的老艺人姚五宝进行了保护,给予了物质与精神上的关心。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木偶昆曲事业的传承人问题,七都镇政府与具有10多年昆曲教学经验的苏州市艺术学校合作,从应届初中生中招收了5位“洪福弟子”,将进行5年系统地学习昆曲表演和木偶技艺,毕业后回七都要至少服务10年以上。七都镇重新恢复组建“七都镇木偶昆剧团”,通过组团来加以传承这一濒临绝迹的艺术。
通过对传统剧本的挖掘、整理,2003年苏州的虎丘中秋曲会上,七都木偶昆曲重新登台亮相,使这一沉寂于民间40多年的戏曲奇葩再现舞台,得到越来越多的领导专家的肯定、关心和推崇,更受到各级媒体的关注与追捧。
为了充分展示这一优秀文化名片,政府规划了筹建“七都镇木偶昆剧”演艺馆,通过图片、实物以及声像资料等将木偶昆曲这门民间艺术进行全方位的立体展示,从而使木偶昆曲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更好地得到保护、传承和利用。
桃源:美酒飘香醉东南
吴江西南部的桃源镇,传统酿酒历史悠久。东汉时期,曾有“米酿酒、蚕吐丝、蜂产蜜”三宝而著称。至上世纪初,桃源的铜罗(当时称严墓)被公认为是苏南3个酿酒发源地之一。至2004年,桃源镇共有颇具规模的酿酒厂32家,年产各类白酒、黄酒15余万吨,占全国酿酒总量的1/10,成为仅次于浙江绍兴的全国第二大最为集中的黄酒生产基地。其中苏州百花漾酿造有限公司的“百花漾”牌商标被评为江苏省著名商标;苏州中南酿造有限公司生产的“鸳栖”牌黄酒被国家农业部评为“绿色食品”。
酒乡桃源镇的酒文化源远流长,酒诗、酒文、酒歌、酒令等酒文化在桃源民间广泛流传。为充分挖掘、整理、展示酒文化这一独特的文化品牌,当地政府经过大量的组织、挖掘和充分的筹备,2004年10月,举办了首届 “苏南酒乡黄酒文化节”,同时投入了近百万元资金,聘请了国内著名的书法、书画家,以酒乡酒文化为背景,建起了我省唯一的“苏南酒文化馆”,原中国酿酒协会会长、中国酒界泰斗秦含章亲笔题写馆名,还不顾96岁高龄专程从北京赶来参加开馆仪式并题诗一首。苏南酒文化馆,以丰富的酒文化为背景,充分展示出苏南的酒乡酒史、酒王酒星、酒诗酒画、酒联酒令、酒坊酒艺、酒装酒具、酒标酒誉、酒厂酒品等,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观赏性于一体的实物和史料,馆内18间陈列室,展出了我国书画名家的酒文化书画作品100余幅,各类不同年代的艺术酒具100余件,展览大厅内存放了30多家生产厂家的各类样酒琳琅满目。传统酿酒工艺流程复原室、旧时的苏南小酒店、品酒室等对弘扬吴文化、研究酒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在每年的酒文化节上,桃源镇都举办一系列的文化活动,有为期一周的广场群众文艺演出,有国内著名艺术家与本镇文艺骨干同台演出的晚会,有本市的舞龙队和南京金陵第一鼓、舞狮队来一起“闹猛”,有敬老爱老戏曲电影免费展映周活动,有全市的诗词作者进行以“酒”为专题采风活动,并汇书成册出版发行。桃源镇以“酒”会友,以“酒”兴文,以“酒”为题为群众文化活动融入新的内容,以“酒文化”提升经济竞争力,营造祥和安乐充满希望的生活环境,人们在品酒的同时也品尝到了桃源人的情谊和醇美。
平望:文化广场就是群众的精神家园
国内外文艺团队的频繁演出,群众广泛参与,是平望广场文化的特色。
2003年10月,新世纪文化广场投入使用后,立即发挥了它的作用: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先后开展了10次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和特色广场文化活动,每场演出观众人数都在1万人以上。作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先后承接了波兰卢布林歌舞团演出、“相聚平望”全国特色文化广场评比暨展示活动演出、“天籁之声”中国原生态民歌演唱会等国际团队和国家级演出。2005年4月,一部在全国赢得巨大票房的《天下无贼》在平望新世纪数码影院放映,以前只在大城市里才能看到数字电影,开始与平望老百姓“结缘”了。以新世纪数码影院为中心,每周放映一部电影,满足市镇居民和外来打工者的需求,并逐步根据企业规模,选择外来民工较多的企业,建立企业放映点。现在每天早晨和傍晚,广场上总是聚满了晨练以及散步休闲的群众,自从广场建成以后,大家都喜欢到这儿来,政府为老百姓做了一件好事。
以最受追捧的“莺湖谜会”为例,每年春节,平望主要大街上都挂满了精心制作的谜条,猜谜者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几岁的孩子。周边乡镇甚至浙江的猜谜高手自发到这里,几天几夜竞猜擂台。现在,不同年龄段的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文化娱乐方式,本镇12个团队、800多名文艺骨干轮番活动,喜欢打篮球的打篮球,喜欢舞扇的舞扇,喜欢听评弹的听评弹,喜欢看电影的看电影,自己要演出的也可以演出。
平望人认为,发展经济的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但光有经济不行,大经济应该有大文化,文化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应该与群众需求密切结合,经济、政治、文化要协调发展。平望新世纪文化广场建设前的科学选址、建设中的量力而行、建成后的集聚效应,都折射出平望镇构建和谐社会、营造群众精神家园的匠心。功能设置上最大的考虑是面向群众。作为东南名刹小九华寺重建三期工程的牌楼,甚至建到了面朝莺湖的寺庙外,所有过路群众都可以在这里欣赏临湖美景。新世纪文化广场、莺湖公园、翠庄盆景园、烈士陵园、小九华寺,形成了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技知识培训基地、文化活动基地于一体的集中、完整的文化区域,它不仅满足了群众文化娱乐休闲的需求,使平望的“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从而在改善平望投资环境、吸引资本投入、服务经济建设大局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震泽:风光无限看团队
位于太湖南岸的震泽镇,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著名诗人柳亚子先生曾赞道: “太湖湖水连天阔,中有灵气号震泽。”人杰地灵的震泽历来重教尚文,“儒林三贤”王蘋、陈长方、杨邦弼,天文历算学家王锡阐,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嘉墀,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等都是从这片土地上走出来的俊彦。
民风清嘉的震泽镇,群众文艺团队也开展的蓬蓬勃勃。目前,有13个业余文艺团队,晓钟文学社、业余京剧学社、地方戏曲协会、中老年舞蹈队、老年腰鼓队、頔塘书画社、国际标准舞协会、老年合唱队、集邮协会等等。团队中上有80岁以上的耄耋老人,中有年轻力壮的中青年,下有稚气未脱的孩童。他们涉及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美术、书法、摄影、文学等等。参加各类活动的有工人、农民、商人、机关干部、教师、学生以及外来民工,他们怀着一个心愿,自发组织、自愿参加、自娱自乐,陶冶情趣,扩大影响,为社会服务,为繁荣本镇的文化事业服务,为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家乡日新月异的建设成就热情宣传。
业余文化艺术团队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在于群众参与,群众信赖,群众爱看,演身边的事,直抒内心的情怀,用文艺的形式讴歌新生活、讴歌主旋律,为社会服务,为本镇的经济服务,劝人为善,给人欢乐。
中老年舞蹈队成立已6年之久,总共排练688次,外出演出89次,观看人数12.5万人次。参加市级演出(含苏州大市)41次,先后有7个舞蹈获得市级奖。由此,该团队先后获得“吴江市特色文化团队”和“苏州市优秀业余文艺团队”的称号。
地方戏曲协会成立时间比较早,他们制订了健全的规章制度,每周二、五晚上风雨无阻地前往文化服务中心戏曲排练室进行切磋戏艺。经历了13个年头风风雨雨的他们,有了成功的经验和体会,戏曲节目跨越越剧、沪剧、锡剧等江南各大剧种。他们还与越剧名家上海赵志刚探讨表演,与上海“赵(志刚)迷”沙龙结成对子,每年进行艺术交流。2005年吴江市首届戏曲艺术节戏曲比赛中,入围决赛的14名选手中,本镇有5位选手入选,得奖率超过其它镇1/3还强。他们创作的《人人遵守交通法规》、《慈云塔风光》、《伟大的母爱》等曲艺作品结合形势、结合实际,为各部门各条线的活动服务。
“晓钟文学社”是本镇最早成立的文化艺术团队,一帮年轻人自己创办了《青豆》文学季刊,其影响力深远。京剧学社每周两个晚上进行练声、演唱,雷打不动,一招一式,一板一眼,颇有专业京剧演员的架势,在江浙边缘乡镇颇有影响。
各团队常常自掏腰包排练节目,自发深入基层,走村串户,把党的政策、形势、法规通过自编自演的形式,宣传到企业、田头、农户,配合财税、计划生育、农村科技,把通俗易懂、群众广为喜欢的文艺形式送给他们,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同里:现代人诗意栖居地
中国魅力名镇——同里,一座美丽幽静的江南古镇,似一朵五湖环抱的莲花,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景色和人文荟萃、文物古迹遍地而闻名海内外,以世界文化遗产退思园为代表的众多明清建筑每年吸引着无数慕名而来的游客。
自宋淳祐四年至清末,同里先后出状元1人,进士42人,文武举人93人,“儒绅大夫彬彬辈出”、“多名家盛族”。这里诞生了南宋著名诗人叶茵,明代著名造园艺术家、《园冶》作者计成,清代画家陆廉夫等。近、现代史上,同里更不乏名人名士。辛亥革命“风云人物”陈去病,《文汇报》创始人严宝礼,中国第一个翻译列宁著作的著名经济学家金国宝,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也曾在同里居住和活动过,还有中科院院士冯新德、沈善炯等等,他们的“功业声光,为时所重”,历来为同里人自豪。同里人还有著书立说的传统,遗留下来的著作多达780多部,同里的文化积淀因此更加深厚。
1982年2月,同里镇开始修复退思园,从此拉开了发展古镇旅游文化的序幕。深厚的文化底蕴,注定了同里与艺术家、文化人结缘。镇政府和文化部门联手打造了“同里之春”旅游文化艺术节、“中国同里影视摄制基地”、 “同里杯”中国围棋天元赛、“水乡丽人”评选活动、民间文艺展演等众多文化活动,吸引着陈凯歌、巩俐等众多的海内外影视明星、作家、诗人流连忘返。
为了更好地发挥其文化的魅力,同里镇政府和文化服务中心成立了同里水乡艺术团、同里耕乐文学社、同里宣卷队、同里舞蹈队、连厢队、腰鼓队、舞狮队、丝竹队、木兰拳队、太极拳队等业余文艺团队,每天都有组织地进行排练、表演,基本上做到小区活动天天有,社区活动周周有,重大活动月月有。重点旅游景点上以锡剧名剧和苏州评弹经典曲目《珍珠塔》为主打节目,每天安排丝竹、评弹、锡剧、宣卷、民间文艺表演,极大地丰富了旅游文化内容。各文艺团队还常常代表同里参加市里的各类比赛,参加公益演出和活动展示,在周边地区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其中同里宣卷队以独特的演唱形式深受江浙沪一带农民的喜爱,农民宣卷队从过去宣扬佛教转变为今天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歌颂主旋律新生活,并从以往利用农闲时间演出的业余团队“升格”为专职演出“专业”剧团,农民的婚丧嫁娶、乔迁升学都要请他们“宣一宣”,演出定单签到了后年。宣卷队因此屡在《新华日报》、《苏州日报》显著位置“曝光”,先后被评为吴江市级和苏州市级的优秀业余文化团队,同里镇也被江苏省命名为“民间文艺之乡”。
在各旅游景点,同里深挖其文化背景,大到园林结构走向、小到砖瓦花草,都赋予了深邃的文化含义。徜徉在同里的穿心弄和石拱桥,除了尽情欣赏旧时水乡的风貌外,还能从活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中领略“水乡丽人”的风姿,放松心灵,仔细体味古人和当代生活的点滴情趣,“很有味道”的文化活动使同里旅游变的更加富有人情味和浪漫诗意。
黎里:人才辈出竞风雅
黎里位于吴江的东南,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公元前496年发生了吴越槜李之战,有史记载黎里的御儿荡即为两国分界。唐代时黎里名“黎花村”,南宋时升格为镇。因此,现在的黎里还可以找到许多宋代的遗存。而明代时黎里已成江南大镇。至今黎里保存的明清建筑多达9万多平方米,沿市河分布,长近2000米。历史上,出了特奏状元1人,进士40人。黎里是富庶之地,镇上富家望族很多,且多以诗文传家,因此,黎里人才辈出。南宋有赵磻老、魏宪,至今遗迹尚存;明代有太常寺少卿凌信,出使安南凭三寸不烂之舌屈人之兵,使安南国王心甘情愿臣服大明王朝;明末有“满门风雅”名驰大江南北的叶氏午梦堂一家,叶氏一门,人人有文集留世。还有清代工部尚书周元理、创立近代史上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爱国诗人柳亚子、女革命家张应春、中国第一代影星殷明珠和参与审判日本战犯的国际大法官倪徵噢等等。
正是因了这样独特的人文资源,多年来黎里镇一直将名人研究作为特色文化来抓。到目前,进行了4个方面的研究:柳亚子及南社、张应春、叶氏午梦堂以及江南古镇文化。
进行历史人物、资料的研究,首要是掌握充足的资料,其次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系统地研究,再次是写出有价值的研究文字。黎里正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经过10多年的研究与挖掘,举办“南社”90周年纪念会,相继写出了相关研究文字达200多万字,出版了柳亚子纪念馆编的《人中麟凤》,张明观著的《柳亚子传》,李海珉著的《柳亚子》,顾美珍著的《张应春小传》等。目前,《柳亚子史料札记》、《柳亚子轶诗轶文集》、《陈去病诗文集》也已完稿,《吴江馆藏南社书画选集》已经列入编辑出版计划之中。
从1997年开始,黎里开始了叶氏午梦堂的研究。在中国文学史上,明末清初在黎里北厍出现的“满门风雅、叶叶交光”的叶氏午梦堂,被誉为第一个“以女性为创作群体的”文学家庭,列在曹氏父子和眉山苏氏两家庭之后。基于午梦堂所具有的独特、典型的江南文化的代表——名门望族和名门才女,黎里镇开始了相关的研究。他们边组织相关人员去江浙沪收集资料,进行研究,边编印《午梦堂研究文丛》,目前近50万字的《满门风雅午梦堂》、《分湖吟梦》和《江南大哀赋》已撰写完成。
在组织当地有识之士进行研究的同时,利用研究中所收集的资料、图片以及研究成果,投入资金1000万元,建立了柳亚子纪念馆、柳无忌生平事迹展室、张应春纪念馆和午梦堂陈列室,其中柳亚子纪念馆、张应春纪念馆为省级文保单位,午梦堂陈列室为市级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中展出大量的实物和图片资料,每年吸引海内外的参观者达7万人次。随着研究的深入与宣传,海内外的名人之后、学者专家都慕名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