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罗斯与成吉思汗后人“亲密接触”
2006-08-05

要不是一口流利的俄语和典型的俄罗斯名字提醒了我们,几乎所有记者都以为面前的这位黄皮肤、黑头发、长着丹凤眼的布里亚特姑娘波林娜是我们在他乡遇到的“故知”。

30岁的波林娜是俄罗斯联邦布里亚特共和国首府乌兰乌德市一所大学的俄文老师。尽管一句中文也不会,但姑娘那张非常亚洲的脸庞还是让“中俄友谊之旅”报道团的中国成员感到亲切。

俄罗斯化的蒙古族后裔

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中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主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承办的“中俄友谊之旅”,其联合报道车队于7月25日从北京天安门广场出发,将用45天跋涉15000公里,途经中俄20多座大中型城市,最终抵达莫斯科红场。

乌兰乌德是车队进入俄罗斯后抵达的第二站。布里亚特共和国总共生活着40多万布里亚特人,是这里的主要民族。

其实,除了长相之外,这些自13世纪就生活在贝加尔湖流域一带的蒙古族后裔在长期同俄罗斯族混居的过程中已在相当程度上被同化了。

“我们喝着伏特加,吃着大列巴,看着芭蕾舞。许多父母不给孩子沿用古老的蒙古族姓,只给他们取俄文名字。这种情况在城市里尤其普遍。”波林娜告诉记者。

布里亚特人曾经祖祖辈辈使用传统的蒙古文字,但从20世纪中期开始改用俄文。波林娜说,现在许多布里亚特的年轻人对自己祖先的文化已不太了解,这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是不利的。

仍把成吉思汗视为“真正的英雄”

但是,波林娜同时表示,布里亚特人对自己的宗教是绝对虔诚的。据她介绍,自16世纪末藏传佛教广泛传入并影响蒙古地区之后,布里亚特人就成为了虔诚的喇嘛教徒。一度,仅乌兰乌德地区就有200多座喇嘛庙。

在乌兰乌德的商店和宾馆里,记者经常可以看到用俄文书写的、以藏传佛教为内容的挂历和唐卡,摆放在充满俄罗斯风情的橱窗里。

另外一件让布里亚特人铭记在心并颇感自豪的事情是,布里亚特人一直把自己当作成吉思汗的后人。一说到成吉思汗,波林娜的学生、20岁的布里亚特少年瓦洛佳便兴奋得手舞足蹈:“他是一名真正的英雄。”

领略原汁原味的布里亚特文化

波林娜告诉记者,其实布里亚特共和国的一些地区至今仍保留着有着完全蒙古式生活的村寨部落,有的已被辟为“民俗文化村”供人参观。

在她的建议下,记者来到了距乌兰乌德100多公里的布里亚特民俗村,那里的布里亚特居民在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均与现在的蒙古族相近,建筑也表现出不同于俄罗斯传统风格的特点。

走进布里亚特土著村,记者看到,村里有10余户人家,村民朴实大方、热情好客。他们用新鲜的奶茶和油饼招待客人。虽然没有条件放牧了,但是居民的生活仍然能够自给自足。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小院,种植蔬菜、水果,养着猪、鸡等畜禽。

亚克汗是我们碰到的第一个村民。他告诉记者,在这个村子里,许多人平日的主食一半以本民族的手擀面、各类肉排等为主,一半是俄餐。逢年过节时,布里亚特人还要穿上本民族色泽艳丽的、与蒙古袍相似的布里亚特袍子。

他说,现在布里亚特聚居的土著村已有了自己的学校,传授本民族的语言和风俗知识。“这件事情已经很紧迫了,我们很多年轻人已经不会用本民族语言交流了。”他说。

布里亚特人祈求神灵的方式也很独特。在土著村,记者看到许多挂着五颜六色的布条的树。一位村民正站在树边,一边喝酒,一边往树上洒酒、挂布条、扔钱币。

亚克汗告诉记者,每逢重大节日以及家庭中有结婚、生子等重要事情时,他们会以这种独特的祭祀方式,来祈求神灵保佑自己和家庭成员平安、健康、幸福。“这些是布里亚特民族文化的根,我们将一直继承下去。”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