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从武侠剧看对中国武功的扭曲
2006-08-04

虽然是个女孩子,但很不好意思地说笔者从小就喜欢武侠,从小学开始看第一本古龙的《边城浪子》就心系江湖,只恨不得生在那刀光剑影的年月,也能好好的感受一番江湖的恩怨情仇。

也因为从小看武侠小说,所以对武侠剧也有的独特的热爱,近年来,武侠剧的产量一波高过一波,但对于一个看熟了武侠小说,心中自有江湖的武林迷来说,现在的武侠剧实在粗制滥造,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已经对武侠大师们笔下的江湖,甚至对一些古代的兵器和武功形成了一种错误的引导。

因为笔者是80后,所以谈论的武侠剧也当然是80后的,《射雕英雄传》就成了我们记忆中最早的武侠模式,该剧的武打全部到了点子上,一招攻来必有一招化去,否则便立见输赢,那个时代同出的一批武侠剧都是一个套路,武打动作实在而不花哨,在现在的眼光看来自然有些寡而无味平淡无奇,但看来倒也踏实。

稍后一点诸如《楚留香》一类的武侠剧,重点已经放到了人物塑造上,感情戏明显占主要,对于武打动作没有一点突破,但最让我心疼得是那些人根本弄错了剑的用途,剑的招式应以撩刺为主,以剑锋做主要攻击,再看电视里那些大侠们拿着三尺长剑左劈右砍的,全部拿着当菜刀使,真不知武打设计是不是拳打得太多,脑子打坏了。

让武侠界津津乐道的《新龙门客栈》,据说是开创了武侠剧的一个新潮,但在我看来,武打从此就变成了特技演员的翻跳,前面一个翻一圈,后面跟着的能翻三圈,搞得烟雾一阵一阵跟群魔乱舞似的,糊弄完观众了,他们也翻完了。

说到武打的回归不得不提袁和平的《小李飞刀》,虽说改编得面目全非,但袁家班的武术功底绝对能给这部武侠剧挣回满分,尤其有武术功底的吴京在片中尽展英姿,拳,脚,剑术融合得炉火纯青,并且袁家班的武打设计正确的认识到了兵器的用法非常难得,于是我们终于看到剑是用来刺的,刀是用来砍的,环是攻守兼备的,武打过程中不仅仅有攻击,也有防守,鬼影儿的双手剑对上官飞的单剑就是一个突破,不但如此,武打也讲求行云流水的美感,所以上官飞与荆无命双剑联手拼李寻欢的场景也相当出彩。

看完《小李》之后也给笔者鉴定了一个信念,真正要看武侠剧,还是得看有武功功底的演员出演的武侠剧才是享受也。

自《小李》之后便很难再从武侠剧中找到这样的亮点了,除了《水月洞天》中武术冠军杨俊毅和释小龙的一段打斗稍有新意,但大多数场景还是落入了群魔乱舞的俗套,再后来的《倚天屠龙记》等,更让笔者吐血吐到几近休克,武打连群魔乱舞都懒得了,演员在镜头前摆两个pose,然后镜头拼命的晃,特技可劲儿的用,生怕人不知道电脑在中国普及了似的,镜头晃悠完了,男女主角开始缠绵了。

然后就说到央视张大胡子的几部戏,虽说有人批评前两部拍成了风景片和“丐帮传奇”,不过《天龙八部》中对于乔峰的力度的展现非常到位,突出了天下阳刚第一的降龙十八掌的劲道,暴力美学的结合也十分完美,唯一的缺点是让人企盼很久的“凌波微步”,完全忽略了“步”,搞成了不知什么掉钢丝皮影戏一般,实在浪费了那么好的名字。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