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文章引发争议
民俗学者刘宗迪告诉记者,他的文章7月24日发表在《读书》杂志第七期上,文章分析了牛郎织女的故事以及七夕风俗的由来。原来,「牛郎星」原名叫「牵牛星」,古代农历八月黄昏,正是祭祀用的牛膘肥体壮之时,它们可牵出来接受挑选,故名「牵牛」。
而农历七月黄昏,当「织女」升上头顶的时候,正值暑气渐消、秋凉乍起、妇女纺线织衣的时节,因此,这颗星就被称为「织女」。此时银河横贯夜空南北,织女和牛郎隔河相对,这一景象,触发了古人的想像。
古时七夕不谈爱情
「这说明七夕的由来是与节气紧密相关的。」刘宗迪说,「七夕的主要风俗一直是乞巧。判断一个节日的性质,关键要看它的习俗内容,因此不能因为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以及由这个故事引发的关于爱情的想像和创作,就想当然地把它当成是情人节。」据刘宗迪介绍,出土的秦代占卜文献《日书》,就明确把牛郎织女视为对婚姻不利。
「我们想有个中国人的情人节,选在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有什么不可以呢?」在网络论坛上,刘宗迪的观点挨了不少「板砖」。支持者则针锋相对地说:「想找个传统节日来压洋情人节,也要找得准点啊。」「七夕情人节有很强的商家炒作因素在里面。」
对于这场「口水战」,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萧放认为,把七夕选作情人节未尝不可,但不是最好的选择。「但在我看来,把三月初三的上巳节作为情人节更为合理,因为从周朝开始,它就是男女游春幽会的日子。」
河南民众冷待「七夕」
另据新华社29日报道,「七夕」将至,与2月14日西方情人节相比,中国传统的「情人节」明显冷清了许多。河南民众对此反应平淡,市面上也很少看到有关「七夕」的促销活动。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