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四川省“8·13”特大山洪地质灾害案例分析
2013-06-03
四川省“8·13”特大山洪地质灾害案例分析
来源: 作者: admin时间: 2013-04-15
 
分享到:
 

四川省“8·13”特大山洪地质灾害案例分析

2010年8月中下旬,四川遭受了特大山洪地质灾害,全省20个市(州)、125个县(市)、970多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成都、德阳、广元、绵阳、雅安、阿坝等“5·12”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市(州)受灾严重,极重灾区德阳市绵竹市清平乡、阿坝州汶川县映秀镇和成都市都江堰市龙池镇受灾尤为严重。

  面对这场特大灾害,四川省委、省政府和灾区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全力以赴迎战特大山洪地质灾害,誓死保卫人民群众毕命财产安拿,誓死保卫灾后恢复重建重大成果,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人员伤亡,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害损失。

  一是提前安排部署,及时监测预警。四川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防范工作。“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组织对全省山洪和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排查,逐一落实监测防范和治理除险措施。2010年入汛以来,省委书记刘奇葆、省长蒋巨峰多次对山洪和地质灾害防范作出重要批示,省政府多次召开电视电话会议、下发紧急通知对防灾避灾进行安排部署。8月9日晚,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切实加强山洪地质灾害和堰塞湖隐患再排查工作的紧急通知;8月10日上午,省政府又召开紧急电视电话会,通报甘肃省舟曲县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情况和四川省近期地质灾害防治成功案例,再次做出紧急部署。在这次降雨发生前和过程中,省级气象部门先后6次发出重要天气警报、7次发出暴雨橙色或黄色预警信号。省、市(州)政府多次发出预警,迅速传递到乡、村、组、户和施工单位,提前组织受威胁群众避险转移。由于事前工作落实到位,会商预报准确,为提前转移群众赢得了宝贵时间。

  二是高效组织指挥,全力抢险救灾。面对特大灾害,四川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决策,高效指挥,及时传达、坚决贯彻中央领导同志对四川抢险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多次召开紧急会议,精心研究和部署抢险救灾工作。刘奇葆、蒋巨峰等领导同志始终在第一线指导抢险救灾。省政府启动每日应急处置会商协调机制,确保重要问题随时发现随时解决。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第一时间成立抢险救灾指挥部,调集各方面力量,争分夺秒抢救被困人员、搜救失踪人员。省直各部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积极投入抗灾救灾。灾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关键时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冲得上去,成为灾区群众的“贴心人”和“主心骨”。德阳市、县、乡机关500余名党员干部和l0支党员干部应急突击队第一时间奔赴灾区。汶川县77个部门、392名科级干部、60名下派驻村干部、39名援藏(区)干部,组成14支抢险救援突击队,深入各受灾乡镇,帮助转移受灾群众、抢修公路。都江堰市迅速组织1000余名党员干部组成20支党员突击队,深入一线开展抢险救灾。解放军、武警、公安、消防和民兵等力量迅速行动,共计约19.6万人次投入抢险救援工作。成都军区第一时间派出直升机参与一线救援、转移伤员、运送救灾物资,在山高谷深、气象复杂的恶劣条件下,挑战飞行极限,高密度飞行770余架次,转运群众3000余人次。

  三是紧急避险转移,全力避免人员伤亡。各地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及时组织公安武警和基层干部,通过警报、警铃、逐户动员等方式,以最快速度组织群众撤离危险地带。8月12日晚,绵竹市清平乡紧急启动应急避险预案,到各村组发布疏散警报,组织危险区内5000余名群众按预定路线转移,避免了群死群伤事件发生。8月13日深夜,汶川县映秀镇迅速组织疏散群众和施工人员,抢在8月14日3时泥石流暴发前安全撤离人员8000余人;在8月18日晚泥石流再次袭来前又安全转移l000多人,无一人伤亡。8月19日下午,西安开往昆明的K165次列车运行到宝成线德阳至广汉段间,石亭江大桥部分桥墩被洪水冲垮,造成列车脱线,当地基层干部、公安民警、民兵和群众与铁路方面一起迅速组织旅客撤离,短短15分钟就把l318名旅客全部转移到安全地带,没有发生人员死亡。8月12日以来,全省受灾区域临灾避险转移群众60多万余人,创造了成功避险的“四川奇迹”,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受到了灾区群众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四是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确保群众基本生活。采取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办法,临时转移安置受灾群众70多万人。绵竹市清平乡设置5个集中安置点紧急转移安置群众5400多人,汶川县映秀镇紧急转移安置群众8000多人,都江堰市龙池镇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和被困人员5300多人。对受灾困难群众每人每天补助1斤粮、10元钱,对交通中断的重灾区组织直升机紧急调运食品、药品、衣被、帐篷等物资,共发放帐篷3316顶、棉被2000床、衣物55627件、粮油食品等物资折款2500余万元。组织专家对集中安置点进行勘查评估,避免第二次受灾。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开展安置和思想工作,帮助群众重树信心。派出医疗防疫应急人员2419人,参与救灾防病工作,救治伤病员l0917人次,消杀灭面积1600多万平方米。

  五是抓紧实施工程除险,尽快恢复基础设施。组织专家和技术力量,迅速研究堰塞湖处置和泥石流淤塞河道治理方案,投入抢险人员11755人、大型机具2175台,抓紧开挖泄洪通道,科学、安全、及时处置壅塞体。8月18日进入映秀新城的洪水被成功拦截。组织调配精干力量,抢时间抓进度,抓紧抢修灾毁道路等基础设施,累计调集5457台次机具设备、2.6万多人次投入公路抢通工作,抢通道路3453公里,8月25日,因灾中断的14条国道、省道全部抢通。经过8天8夜的艰苦奋战,历经5次反复断道后,国道213线映秀到汶川段全线抢通。经过9天9夜的连续奋战,克服重重困难、反复抢通,通往清平乡灾区的生命线汉清公路于8月22日晚全线抢通。修复受损变电站15台,恢复受损通信基站4360个,水库应急除险250座,解决了249.86万人饮水困难,灾区受损电力、通信、供水等基础设施应急功能已初步恢复。

 

  回顾总结“8·13”特大山洪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有很多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深切关怀,提供了最根本、最有力的保证。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四川抗击特大山洪地质灾害工作。灾害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迅即作出重要批示,指导抗灾救灾工作。8月22日至23日,在抗灾救灾的关键时刻,温家宝总理亲赴灾区,慰问干部群众,指导抢险救灾工作。中央的亲切关怀,极大地鼓舞了斗志、稳定了人心、凝聚了力量,确保了抢险救灾工作顺利开展。

  二是省委、省政府加强领导、统一指挥,确保了抢险救灾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在灾情发生的紧急时刻,四川省委、省政府紧急部署,省委书记刘奇葆、省长蒋巨峰在第一时间分别带队到受灾最重的清平乡和映秀镇现场指挥,随后一直奔走在清平乡、映秀镇和龙池镇等重灾区靠前指挥。省委、省政府其他领导同志按照抢险救灾分工,分赴灾区指导。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科学高效指挥,为夺取抢险救灾胜利提供了最坚强的组织保障。

  三是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民警、消防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发挥了主力军和突击队的重大作用。特大山洪袭来时,各路救援大军在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后又一次向灾区大规模集结,以最快速度奔赴抢险救灾第一线,不怕牺牲、连续作战、敢打硬仗、争当先锋,争分夺秒地搜救群众、转移人员、抢运物资,用钢铁意志和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道生命长城,为夺取抢险救灾胜利提供了坚强后盾。

  四是全省上下全面动员、共同奋斗,是抢险救灾取得重大胜利的重要基础。灾害发生后,全省上下迅速行动,齐心协力抢险救灾。各级领导干部深入抗灾现场,与灾区群众同呼吸、共患难。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冲在最前面、守在最险处,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灾区人民临危不乱,不等不靠,自救互救,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水利、气象、水文、国土、交通、电力、通信、铁路等战线的科技工作者、工程建设者密切协作,为抢险救灾提供了有力支持。各级医疗卫生人员深入抗灾前线,夜以继日地抢救生命、严防疫情。广大新闻工作者不畏艰险,对抢险救灾斗争进行及时、全面的报道。党政军民团结奋战,全社会广泛动员,形成了抢险救灾的强大合力。

  五是发扬抗震救灾精神,用好灾后重建成果,为抢险救灾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次的重灾区也是“5·12”汶川特大地震极重灾区。面对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经历过汶川地震考验的灾区群众,发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成功避险转移,开展自救互救,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后重建成果在大灾面前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学校、医院等重建公共设施成为灾区最安全、最牢固、最放心的建筑,统规统建的住房也经受住了特大自然灾害的检验。

  截至8月底,四川省抗击特大山洪地质灾害已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胜利,但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地方。

  第一,必须进一步重视应急管理。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大,由此引发的各类自然灾害将多发。特别是受汶川特大地震影响,四川地震灾区极易发生山洪和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全面增强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才能快速反应,科学决策,高效指挥,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第二,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报送的“绿色通道”。信息是应急管理的灵魂。在这次抢险救灾过程中,四川省高度重视信息的收集、汇总、报告、发布等工作。在灾害发生前,获知8月12—14日、8月17—19日将有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就提前部署,要求相关市(州)和部门迅速做好防范准备,为避险转移和抢险救灾赢得了先机。在灾情发展过程中,及时收集上报雨情、水情和灾情,及时作出抢险救灾决策,妥善处置山洪地质灾害引发的各类突发事件。同时,省政府先后7次召开新闻发布会,新闻媒体及时报道抗灾救灾情况,“四川奇迹”、“四川行动”再一次引起广泛共鸣,也再一次赢得普遍赞誉。实践证明,及时、全面和准确掌握灾害信息是抢险救灾工作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今后,要进一步加强信息收集和报送“绿色通道”建设,继续完善气象、水利、民政、交通、国土等有关部门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灾害会商、通报和共享机制。

  第三,必须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能力建设。搞好预警预报是赢得先机、把握主动的基础性工作。“6·12”汶川地震后,四川原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条件更趋恶化,地质灾害呈现频发、多发趋势。在“8·13”灾害期间,全省共发生地质灾害442起,实现成功避险33起。在灾害面前,预警预防机制发挥着巨大作用。为此,要进一步总结多年来特别是“8·13”防御山洪地质灾害的成功经验,突出隐患排查,坚持群策群防,全面提高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最大程度地避免和减轻灾害损失。

  第四,必须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避灾抗灾水平。这次特大山洪地质灾害对交通、通信、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损失,这虽主要与极端天气有关,但也反映出个别地方基础设施脆弱,难以有效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的问题。在下步的重建工作中,要科学评估、科学规划,充分考虑防灾避险的要求,进一步增强基础设施对自然灾害的承载、抵御能力,减少因灾导致的基础设施损毁,把灾害可能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第五,必须进一步提高基层干部和群众参与应急的意识和能力。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必须立足于基层,依靠群众,这是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坚实基础。有了汶川特大地震中抗震救灾以及灾后重建的宝贵经验,面对特大山洪地质灾害,灾区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快速反应、高效应对。清平5000余名群众安全转移;映秀8000余名群众及时疏散撤离;茶坪两次沦为“孤岛”,上千群众“零伤亡”……这充分证明,在同特大山洪地质灾害斗争的实践中,广大基层组织和群众的应急反应意识和科学处置能力不断增强,掌握了应对突发灾害的主动权。今后,要进一步推动应急管理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完善基层应急组织体系和预案体系,建立专兼结合的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同时,加强应急知识的宣传与普及,使群众掌握自救互救技能,提高全社会防灾避灾抗灾能力。

本文转载自《中国应急管理》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