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对镉大米危机勿讳疾忌医
2013-05-23

媒体:对镉大米危机勿讳疾忌医

2013年05月23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湖广熟,天下足”,两湖地区向来是我国南方地区的“粮仓”。然而,发端于广州的“镉大米”风波,将“稻米产量第一省”湖南也卷入危机之中。其实,自今年2月以来,湖南稻米就接连陷入“镉霾”包围。令人遗憾的是,湖南相关部门至今未对镉米事件做出全面正式的回应,调查结果也迟迟不肯公布。

  粮食生产关系到公众健康,关系到广大农户种田收益。今年受“镉污染”影响,湖南上千万农民种植的稻谷几乎无人问津,已经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在攸县大同桥镇大板米厂,有老板反映两个月来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尤其令他们感到彷徨的是,“没有人告诉我们该怎么办”,如何走出“镉大米”的困扰,是当下许多大米厂商求解的难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搞清楚的是,受到污染的土壤究竟具体分布在哪里?这样的土壤质量,还适不适合继续用来种植粮食?如何才能修复这些土壤?

  在没有官方数据之前,土地污染面积恐怕无从猜测。但是,假使污染的面积的确很大,或者严重到已经不能为我们提供粮食,修复起来也困难重重;或者有关部门认为公布调查结果会引起公众恐慌。但所有这些,都不能成其为官方不作任何回应的理由。任何问题,须面对才能获得解决,须坦诚才能得到理解。在重金属污染已经既成事实的当下,任何的拖延和隐瞒,只会让消费者对当地大米产品更加避之不及。

  也许,消费者面对“镉大米”,还可以选择其他产地的替代品。农民面对“镉土地”,也可以选择离开土地进城打工。但在一个农业大省、一个“稻米产量第一省”的辖内,“无人种田”和“无人买米”的现象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反思。毕竟,粮食生产不仅关系到人们的日常需求,更关系到国家安全,对此,政府部门不能无动于衷,更不应该讳疾忌医,无所作为。

  对于相关政府部门而言,选择沉默以对,或许能扛得过一时的舆论风暴,但却会给相关产业的发展埋下“定时炸弹”。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唯有选择积极面对,才能破解问题的症结,争取主动改善当地的粮食产品形象。笔者相信,在公众环保意识日益提高、科技水平不断进步的今天,“镉污染”并非不可治的顽疾,需要的只是治理的决心和方法。

  再有不长的几个月时间,就又到了一季稻谷成熟时。农民辛辛苦苦收获的稻米,决不能因为挥之不去的“镉霾”阴影遭受损失。解决污染问题,宜早不宜迟。这不仅是对广大农户负责,也是对广大消费者负责。对此,当地相关部门显然还缺乏一个正确的态度。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