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永丰县林业部门在该县的中村乡梨树村发现了一棵有着“10胞胎”的古老银杏树,该银杏树的“10胞胎”相互依偎,树高约为30米,树蔸占地面积达20.8平方米,“10胞胎”中主干围径最小的也有40.9厘米,最大的达165厘米,冠覆达150.8平方米,且枝繁叶茂,青翠欲滴,生机勃发。据林业专家介绍,这棵“10胞胎”银杏树树龄有500多年,其胞数之多,实在罕见。
银杏(Ginkgo biloba L.)又名白果,公孙树,鸭脚。明代李时珍曰:“原生江南,叶似鸭掌,因名鸭脚。宋初始入贡,改呼银杏,因其形似小杏而核白色,今名白果”。 在3亿多年前,银杏类植物几乎分布于全世界,至中生代侏罗纪为银杏目的全盛时期。到了白垩纪晚期,地球的气候变得干冷,出现了高度进化且适应性强的被子植物,银杏类植物开始衰败。经过第四纪冰川运动,气候剧变,银杏类植物已在世界大部分地区灭绝。我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北端,由于华北、华东、华中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受冰川侵蚀的作用较小,因此银杏得以遗存于中国大陆,成为银杏类植物唯一生存的后裔,也是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一个属,现存银杏目中仅一科一属一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稀有植物。目前,世界上只有我国浙江西天目山、四川和湖北交界处的神农架地区以及河南和安徽邻接的大别山,尚残存少量呈野生和半野生状态的银杏。其余大部分地区的银杏为人工栽培,数千年前即遍及全国各地,这也是我国人民勤劳、珍惜大自然资源、为子孙造福的具体体现。
我国早在晋朝左思撰写的《蜀都赋》(265-290年)中记载有“平仲果”,即为银杏。现存最早记载银杏药用价值的学著作为元代《饮膳正要》和《日用本草》。银杏枝干挺拔,叶形美丽奇特,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赞颂银杏的脍炙人口的诗文。唐代有大诗人王维赞之为“文杏载为梁,香茅结为宇”,近代文学家郭沫若有诗曰:“亭亭最是公孙树,挺立乾坤亿万年。云去云来随落拓,当头几见月中天”。汉末三国时,银杏就已盛植于江南一带,以后历代广植全国各地。我国的许多风景名胜以及庵、寺、院中,有众多的古银杏树。据初步统计,我国现有百年以上的银杏树约20万株,其中500年以上的180余株。各银杏产地的 “银杏之乡” 更是不胜枚举。现在,银杏成为热门话题的原因已不仅仅是其美丽的外观和悠久的历史了。银杏的经纪价值正越来越为人们认识到。银杏叶含有的黄酮甙类及银杏内酯类是治疗疾病的重要原料,在国际医药市场上非常畅销。银杏的果实(白果)除了作为中药外,也是上好的食品。至于它的木材,由于其细腻的纹理木质,是雕刻及木工装饰不可多得的材料。
银杏是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为我国特有,在学术界被称为“活化石”,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然而大自然给予银杏的并非只是永恒的春天。距今300万年前,地球上发生了第四纪冰川,欧州、北美洲以及亚洲大部分地区的银杏遭到了灭顶之灾。唯独在亚洲东部未遭冰川摧残的局部地区,银杏幸免于难,并繁衍至今,成为植物界的“活化石”。它是研究冰川地质、古地理、古气候以及植物演化和区系的珍贵材料。
本世纪30年代,园艺学家曾勉之发表了“诸暨之银杏”一文,依银杏生长特性和经济性状之不同,将白果划分为佛指、马铃、梅核三大品系,至今仍为农林、果树工作者所采用。如今长兴、富阳、诸暨、临安等地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选育出具有粒大、壳薄、糯性强、口感好的银杏优良品种,有的种核单粒重超过日本银杏品牌——“藤九郎”。全省白果最高年产达500多吨。
白果抢手,叶亦赚钱。据分析测定,银杏叶中有160多种成分,其中黄酮类活性物质就有35种。临床试验证明,对人体细胞内自由基活化因子有明显的拮抗作用。
银杏树的观赏性极强,不论孤植、列植或丛植,均极相宜。银杏树干乔挺,冠盖浓郁,叶片呈扇形,奇特而古雅。早春一派新绿,入秋满树金黄,在夕阳反照下,更是美不胜收。宋代苏东坡诗云:“满目清秀如画,一树擎天,圈圈点点文章。”对银杏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来源:江西日报/金华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