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有绛山,山体多姿,遍布绛红色的石头,遂得名。绛县又因绛山而得名。绛县横水镇北横水村北坡,处绛山脚下,涑水河北,远眺中条,一个巨大的宝藏在此沉睡了3000年。
震惊考古界的绛县倗国古墓群,就沉睡于此,千年无语。
在考古专家的抢救性发掘下,一件旷世珍宝荒帷出土了;一个史无记载的倗国横空出世了……
倗国的出现,使得晋国疆土的区域划分又成待解!倗国夫人殉葬规格五鼎五簋,远高于夫君,她是谁呢?再者,墓葬礼俗异于同时期其他墓葬,东西向、殉人、俯身葬,笼罩着层层迷雾……
盗墓肆无忌惮
横水古墓最初闯入众人眼球,缘之于崔合林为首的盗墓团伙的落网。
20世纪90年代末期,横水镇总有一些不明身份的人在盘桓,田地里经常无缘无故地出现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洞。探洞的出现,使得横水有古墓的传言不胫而走。几路盗墓贼闻风而至,一到晚上,横水就成了盗墓贼的天堂,他们疯了一样在田地里翻腾。
崔合林一伙也闻风而至,为了找到古墓的中心位置,4天时间里,他们钻探了上百个探眼后,确定了一个墓室的方位,即随后挖掘的3号墓。他们没有轻举妄动,而是收买了横水派出所民警李亚平。2004年7月20日,他们肆无忌惮地着手盗挖。他们在棺木停放的位置附近打一个几十厘米宽、十几米深的细洞,把十几公斤炸药倒入洞中,引爆后,一可容人出入的盗洞直通到墓室里。第二天,他们鬼魅一样再次潜入麦地,盗出青铜尊、木鼎、玉器等文物。这些价值连城的文物,被他们以60万元的低价转了手。
运城市文物局获知横水古墓被盗的消息后,火速请求武警部门配合,对古墓周边进行封锁,并着手进行抢救性挖掘。行动很及时,3号墓被盗洞中,还有用报纸包好、没来得及运走的青铜鼎。9个大盗洞,有5个深入墓底,最大的直径达到3米,洞中还有盗贼哄抢遗漏的玉蚕、玉鱼、玉龟、玛瑙管等。
2004年12月初,山西考古所专家来横水古墓现场观摩。眼前的3座墓室的面积均约30平方米,深度达到15余米,还各有20余米长的坑道。专家们判断,这绝不是普通贵族墓,而是一座国君级别的墓葬。更令专家们欣喜的是,除3号墓有多个盗洞外,1号墓和2号墓毫发未损。
12月19日,寒风凛冽。横水考古队正式成立。当夜,一场暴风雪呼啸而来。多名武警战士依然在古墓旁站岗,盗墓贼不时出来偷窥。
发现罕见荒帷
严寒对于考古工作来说,是极大的难题。室外滴水成冰,气温低到了零下十几摄氏度,发掘工作进展缓慢。大家经过研究,在墓室上搭起了类似于蔬菜保温大棚的钢架保暖棚,挖掘哪个墓室就将保暖棚移至哪里,并在墓室里生起了小火炉,果然暖和了不少。队员们脱去笨重的衣物,专注着每一个细小的发现。
“1号墓是倗伯夫人墓,与2号的倗伯墓并列,为西周中期的并穴合葬墓,均为一椁(古代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两棺,椁盖上各架着一辆车。夫人墓长26.65米,总深15.28米,明显要比倗伯墓的23.8米、4.40米长且深。”考古专家对每一个数据都进行了详尽的记载。
第五天,有了新的发现。2号墓棺椁之间,有人头骨和铜鼎露土,殉人、鼎,都是国君墓的标志。在1号墓,还发现了一截鲜红色似乎是纺织物的东西,用手触摸,即与土壤混为一体,往下拨拉,就化为一撮泥土。
“这究竟是什么东西呢?”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陪葬品,大家不约而同地意识到这是一项重大发现。为了使这件文物得到最好的保护,大伙当即停工,将此情况上报给了山西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
这夜,等待消息的考古队员们围坐在一起,交流着看法,人人心潮澎湃。“这绝对是一件旷古奇物,让我们幸运地碰上了。”大家兴奋不已。此后几日,队员们一再向上级申请,请求指派最好的专家对其进行全面地保护性发掘。
12月底,横水考古队和陕西省考古所文物保护室的工作人员,携手对这件未知的古物进行“原貌恢复”。发掘日进,这件奇物渐露容颜,眼前大面积的图案鲜艳欲滴,令人叹为观止。
起初,面对腐化了的荒帷,众说纷纭。有专家说不是丝绸,有专家说不是壁画。经过专家论证,《礼记》中曾有“荒帷”的记载,最后确认这是荒帷,即棺罩,系古代的饰棺之物。然而,考古中向来难见荒帷,有时仅在墓室中获取一个帷角。那么,倗国夫人墓的荒帷为何得以见诸后人呢?
据专家推测,当时,荒帷套在外棺,棺外有椁。不久后,墓室中流进泥水,泥土不断涌进,渐渐填实于棺椁之间,日月交替,水汽慢慢挥发,泥土渐干形成壳状。后来,棺木腐烂下塌,但椁的外壁完好支撑,泥壳就像是一个保护层,将荒帷托了起来。
于是,今天,我们就看到了———似壁画而非壁画,似织品而非织品的荒帷。“如果不是这个巧合,我们看到的可能只是荒帷腐化后的一层灰。造物神奇啊!”考古专家惊喜地感叹。
随后,荒帷的保护性发掘难题频出。对于壁画保护技术来说,它是丝织品,对于丝织品保护来说,它已渗入泥土成为壁画,数月中,专家们殚精竭虑地研究保护措施,国家文物局科技保护专家成员也赶来指导。最后,对于土质坚实能切割的,专家们进行了整箱切割套箱,然后分外小心地将其运回室内,不能切割的部分,专家进行了细致认真的图案临摹。全部整理完毕后,荒帷由陕西考古所文保中心运回西安妥善处理。
荒帷高120至130厘米,总面积10平方米。图案之间有错位和接缝,据说是两幅织品拼接而成。刺绣的主图案是凤鸟——象征着吉祥、地位的鸟王,共有3组凤鸟图案。多只小凤鸟中围绕的大凤鸟昂首扬翅,凤眼炯炯有神,两腿肌肉强健,爪部苍劲有力。整幅刺绣图案恢宏大气,刺绣手法精美华丽。
“荒帷的出现成为横水古墓最为辉煌的标志,也是本次发掘最重要的收获,这件荒帷是迄今我国考古界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墓内装饰图案实物,对西周时期晋南方国及埋葬制度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山西考古研究所所长宋建忠如此评价荒帷的考古价值。
倗国史无可考
发掘仍在进行着……黄色的泥胎层层剥离,露出土下锈迹斑斑的各种器皿,件件是稀世珍品,但最让考古专家感兴趣的是倗伯和夫人的饰品,它们对研究西周时期的丧葬制度有着重要意义。
倗伯和其夫人尸骨完整,各种装饰一如千年前守护着它们的主人。
倗伯夫人头向西,平躺于斯,两手安详地叠放在小腹部位,与白骨相伴的是莹莹发光的各种玉饰。夫人头两侧,跌落着从前插在发鬓间的玉箍、小玉串饰。夫人嘴中含玉,项部有玉蚕料管项饰1组。身体部位,料之原是绫罗绸缎,饰品琳琅,如今却空留有5组组佩,3组玉璜玛瑙管组佩,2组柄形器,散落在骨屑之间。夫人的棺外,有以苇席裹包的3个殉人守候在侧。
倗伯头向西,面部朝下趴在棺中。玉覆面,玉五联璜串饰,玉璧、玉柄、玉管分别饰于全身,棺椁间比之夫人多一殉人。此外,棺椁间还放置着大量的随葬品,两墓共发现带铭文的铜器16件。其中2号墓中的铜器上有铭文“倗伯□作宝鼎……其万年用永”,1号墓中的铜器有铭文“倗伯乍畢姬宝旅鼎”。这件倗伯为夫人“姬”做的铜器,专家进行了考证,认为:周人奉行“同姓不婚”的政策,倗国是为异姓诸侯国。
考古专家们对中国历史了如指掌,可从未听说有个“倗”国。《左传》中,晋国的部分占了一半,倗国却不见只文片字,连地方志中也不曾有记。专家推测,“倗”可能是爵位较低的一个小国。有专家更提出了倗国就是曾有记载的“”的观点,古书《元和姓纂》中书:“氏,出自伯絮,国在虞、芮间。”宋书《古今姓氏书辨证》也曰:“,国在虞、芮之间。”
如果此倗系彼,那么,依据《国语·郑语》记载,周幽王时期,各国分踞。虞在今天平陆东南一带,虢在三门峡,晋踞曲沃,霍在霍县,杨在洪洞东南,魏在芮城东北,芮在大荔。如上所说,在虞、芮间,绛县西部横水是其属地,也合乎情理。看来,倗国的发现,使得西周中期以前的晋国疆域,又缩小一隅。
倗国的出现,还使得一直以来困扰史学家们的一个难题豁然得解。
“《左传》记载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即当时的曲沃竟大于晋国的都城翼!对于晋的一个邑竟大于都城的奇怪现象,数千年来众多史学家也无人做出合理的解释。横水,在上郭之北,两者直线距离约15公里;晋侯墓地的天马———曲村遗址,在横水东北,两者间直线距离29公里。”
“既然横水在西周中期不属于晋之范围,那么,上郭更不在晋的疆域之内,也就是说,在晋国和上郭之间还有倗国。若上郭一带是古曲沃的结论无误,那么,它原来并不是属于晋国,并入晋之版图的最早时间只能定在西周晚期。如此,曲沃也许是他国大邑,被晋灭掉后,从属于晋,其大于晋都就不足为奇了。”考古专家田建文论述。
20世纪90年代,上海博物馆斥巨资从香港买回一西周铜鼎,鼎铭曰“晋侯令追于倗,休又(有)禽(擒)”。顾名思义,铭文中记载的可能就是恭王前后晋、倗发生武力冲突的故事。晋国和倗国之间究竟发生过什么故事?时至今日,考古学家们仍然将目光聚焦在横水古墓的发掘中,希望从中获取更多的历史信息。
解密还需时日
横水倗国墓地面积3万平方米,现已发掘8500平方米,耗时近两年,至今仍在继续。期间,可谓万分艰难。横水考古队发掘中的很多创新方法令考古界称道,2006年5月,横水西周古墓考古获得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一等奖,在此之前,该奖长期空缺。
发掘中,在1号墓室底部,考古人员发现了纵横交错的绳索痕迹,这种痕迹在以往墓葬中并不多见。专家们认真地用石膏将绳索的形态拓印下来,以供研究,拓印后的模具效果奇好,连绳子的纹路都清晰可辨。
墓中发掘的随葬玉器,玉质细腻,纹饰精美,均为极品。各玉器组件发掘后,专家们采取了现场原位挪至泡沫板上,进行原状态穿缀。边清、边拍、边串、边绘,大家花了三个月时间,才将玉饰串缀完毕,串出来的饰物别致古朴,保留了玉饰组件的原始形态。
几年中,考古学家和媒体一致关注倗伯为其夫人做器,而且倗伯墓远不如夫人墓椁室讲究、随葬丰厚。
鼎是权势的象征,倗伯夫人的随葬中有5鼎,倗伯的随葬中仅有3鼎。夫人仰身葬,倗伯却是俯身葬。夫人究竟是谁呢?为何身为夫妇,葬俗却迥然不同?
从随后发掘的器皿铭文上得知,倗伯夫人是毕姬,倗、毕之间互相通婚。毕是王朝显族。考古专家据此推断,倗与周王朝渊源深厚。因而,夫人葬礼重于夫君也就不难理解。夫人“娘家”显赫,做了倗伯的夫人,尽管接受了倗国的一些礼俗,但还顽强地保持了一定的母国葬俗文化,譬如,仰身直肢的葬俗,讲究华丽的棺椁,厚重的礼器随葬等等。
至今,仍有谜团萦绕在考古专家心头。头向西或者头朝向墓道、俯身葬及殉人,这种葬俗与同时期姬姓诸侯国墓葬的葬俗差别很大。而且,西周以来的墓葬中,很少发现俯身葬。更难理解的是,西周时期,姬姓诸侯国的墓葬中殉人的现象不多。倗伯为俯身葬,殉有数人的葬俗,究竟昭示着倗是怎样的一个国家?另外,3座大墓主人和其他小墓主人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
我们期待着横水古墓早日发掘完毕,让这个谜一般的古国拨云见日。
来源:三晋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