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不久前落幕的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多元化”、“民族性”成了媒介报道的关键词。诚如一些报道所言,本届电影节充分体现出多国别、多题材、多角度的特点,而如何开拓好莱坞之外的国际市场、在世界电影领域建立多元文化,更是摆在所有电影人面前的重要议题。本期中国电影话题访谈录,记者采访了法国发展文化史协会主席帕斯加尔·欧利教授,从法国电影的国际化生存之道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经验借鉴。
嘉宾:帕斯加尔·欧利(PascalOry,法国巴黎第一大学教授、法国发展文化史协会主席)
主持人: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设立的十个奖项中,法国独中三元,将“最佳导演奖”、“最佳男演员奖”和“杰出艺术成就奖”一举收入囊中。在中国人眼里,“法国电影”似乎已成为“艺术片”的代名词。在法国人眼里,中国电影又是怎样的形象呢?
欧利:其实,法国人也同样钟爱中国电影。近年来中国拍摄的一些新电影,以及一些中法合资拍摄的影片,在法国的知名度非常高,很多还获得了影评界人士的好评。如今,作为以原版字幕在法国进行放映的外国电影,中国电影所占的比例与频率是最高的。而美国电影在法国则必须经过法语配音后才能放映。越来越多的法国人开始意识到,在中国的和平发展中,不仅有经济的维度,也有文化的维度。
主持人:中国与法国都是文化资源大国。但是,在向世界推广本土文化方面,法国无疑做得更加出色。法国在张扬本民族特性方面一向不遗余力;而法国的艺术片在国际影坛更是独树一帜;与此同时,法国的电影艺术家也从不缺乏向好莱坞进军的信心和勇气。所有这些成绩,在您看来是如何做到的呢?
欧利:可能是因为我们更多的是将发展文化看作一种社会共识与社会责任,而非一种商品的缘故吧。所有的经验都证明了一点:在融入到国际社会的过程中,如果以牺牲文化特性与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来换取经济繁荣,这将是一个致命的错误,没有一个国家会因此而获得成功。必须通过立法保护、达成一致民意等诸多有形的、无形的、现代的、传统的途径,传承那些受到民众认可与欢迎的文化特性与文化传统。
法国不仅从法律上规定对文化产业的创作者提供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还制订了具体的政策扶持国产电影。与美国由制片商和电影院把持影片的市场走向不同,在法国电影界,导演在审美标准和艺术尺度上拥有最终拍板权。政府还规定,立足本土的电影,从剧本创作伊始,到生产、发行、制作,均可享受相应的资助,资助经费来源主要为影院收入抽成,部分则来自国家特设的奖励基金。法国的电影票价相对于一般民众的收入水平来说并不是很高,在一些电影节期间可以提供比平常更低的票价,用以鼓励民众在选择看录像、影碟等文化休闲方式之余更多地关注电影。此外,在电影节期间还会特别对一些独立电影人与私营片商给予资助。对于一些专家认定质量上乘的艺术片、探索型影片,影院则承诺按一定比例放映。
这些做法都体现了一种思路,那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兴盛仅靠税收扶持是不够的,保护文化作品不仅是要保护创作者们的权利,还要考虑到保护这些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价值。
主持人:就文化而言,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正如导演李安所说:“我用华人的眼光去看待西部牛仔的生活,虽然表面上是部西部片,但却拥有不同的观点和特色,观众就会接受这样的影片。”尽管很多人都认同这一点,也的确有一些电影艺术家做到了“艺术”与“市场”的有效结合,可从电影产业整体的发展现状来看,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是:好莱坞风格的电影广受欢迎,而很多艺术电影、民族电影却难脱“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
欧利:我认为这种尴尬是可以化解的。一方面,一部分艺术电影确实曲高和寡,需要观众达到一定的欣赏水平,需要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积累和发展到一定阶段,才有可能渐渐扩大其影响范围。因此,在艺术电影的早期,尤其要舍得将国家财政投入到文化事业中,为剧作家、音乐家、画家等文化从业者提供资助。没有资助的创作自由是得不到保障的,极有可能滑向美国的那些艺术品“交易集市”、滑向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市场。
另一方面,流向市场的大众电影,需要兼顾民族性和全球化。坚持民族性不难理解,是为了发挥“差异性”文化的吸引力,以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来征服观众。同时,也不应忘了考虑全球观众的眼光,体现“相似性”文化的亲和力。因为,如果全球观众从一开始就无法理解和领会其中的“民族符号”,那么,恐怕电影涵盖再多的民族特征也只是一厢情愿。如何将民族语言转化为全球观众都能理解、喜爱的文化符号,同样也是民族电影走向世界过程中需要深切关注的问题。
主持人:长期以来,面对好莱坞的文化强势,很多国家采取的另一个方法就是配额制度。然而几十年过去了,美国电影仍然能够以其魅力争取到单片票房的最大收益,在全球电影市场拔得头筹。不过,韩国在放宽电影政策之后,国内电影反而迅猛发展。那么,是不是存在真正有效的文化扶持办法?
欧利:面对全球市场,民族电影的尴尬其实也正是它参与全球分工所必须经历的阵痛。法国面对好莱坞的强劲冲击波,也采取了强制性的“限额”和“配额”制度,主要体现在:影院播放一部美国影片,必须同时搭配放映一定数量的法国或欧洲影片。歌曲的播放也是如此。客观地说,这一政策在法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当然,从长远的市场效益和艺术发展来看,政策的扶持和保护也不是最终办法,关键要在保护过程中提高本国电影的竞争力。这并不矛盾。一个国家无论怎样寻求经济发展,都必须同时保护好自己的文化特性,采取一个决定性的、积极有力的政策,而非坐等依靠以经济的繁荣发展来获取国际社会的认可。必须纠正一个误区:彰显文化的张力,并不是靠多举办声势浩大的文化活动就可以奏效。文化的立足之本,还是应该回归大众一点一滴的日常生活。如果你到法国,你会发现,看电影、尤其是艺术电影成了人们热爱的生活方式。每个法国人都为自己的文化而自豪。
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