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现象”文坛为何沉默
2006-07-14

陆天明(作家):这是文坛的堕落!

为什么文坛会集体失语?我觉得,首先媒体应该自己责问。媒体关注的重心不是谴责这种抄袭的行为,而是炒作,无形之中助长了他这样的行为。北京的一家大报,竟然整版报道,还配上郭的大幅照片,却一点都没有谴责之意。并且媒体在事后一直没有追问这件事情,导致了现在说真话的人不多的情况。

其次,这是市场经济下道德的丧失。郭敬明之所以这样,就其本身来说肯定是不对的,但是我感到惊叹的是为什么他这样子还有那么多的出版社为他出书,难道为了挣钱什么底线都能丢掉吗?这真的是一种荒芜,一种文坛的堕落。这样的文坛注定是会垮的。

我觉得应该要有严谨的社会环境,给予青年们以宽容的态度,但是不能过分宽容。最起码的诚信一定要有,市场经济诚信也很重要,文人应该有诚信。郭敬明这样的形象一旦树立了,会影响已经置身文坛,或者关心文坛的以及将要进入文坛的好多人,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方方(作家):跟他们没有对话的语境

对于郭敬明这一事件,首先我很高兴张悦然能站出来说话。我欣赏她的态度。但是,我不认为,所有的作家就应该有必要和责任站出来说话。我不想说,但不代表没有勇气来说,也不代表没有是非观和道德观。而是要看我的说话对象是谁,彼此之间能否进行正常的对话。

现在的问题是,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对话语境。一旦有人站出来说话,就会遭遇一群蒙面人失去理性的谩骂,就像一群疯子和流氓。试想,如果你在大街上,遭遇流氓和疯子,你是不是应该抽身走人?

我觉得,整个事件,它的是非应该是十分清楚的。法院已经作出明确的判决,这是铁板钉钉的事情,难道还需要我们这些前辈作家来说吗?为什么作家一定要站出来说话呢?我不认为作家有责任和义务来做这件事,他们不是八九岁的孩子了,都是20多岁的成年人了,应该学会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现在的问题是,是非都这样清楚了,但还是有那么多“粉丝”去盲目追捧和崇拜,我觉得这不是作家的责任,不是文学的责任,而是整个教育的责任。未来的生存环境都是他们的,连他们自己都那么不珍惜这种环境,我们有什么责任?作家没有责任去教育别人,作家不说没有任何责任。即使需要我们说,也需要一个正常的环境。

谢有顺(评论家):法律的意见才是最终意见

这件事情发生后,张悦然给我打过电话,但我确实不想说。这件事情不需要一个非常伟大的争论。这是一个常识。它的道德是如此的清晰,作为郭敬明,他的个人选择,肯定是不对的,根本不需要再去说明。

我为什么不愿意说?我比较反感现在媒体的焦点都聚集在80后的小孩子身上。其实,在中国,比它严重的抄袭案件,有谁说过要道歉吗?那些大学教授抄袭,不照样道貌岸然地出没在校园里吗?这是整体性的一个道德自律问题,我们的人格、文格,其实都面临一个严重的挑战。

一个事件发生后,常会有人质问批评家,为什么不发表批评?我申明,批评家不会对任何事情去发表批评。在郭敬明事件中,法律的意见才是最终的意见。遵纪守法是任何一个公民的常识。不需要在法律之外,再去给出一个额外的警示。如果有人说,这对一个批评家来说,是丧失了立场、人格和良知,那么,这么伟大的道德要求实在是太沉重了。批评家不可能对任何事情都发表意见。王小波曾经在他的一篇杂文中这样说过,永远在判断是非的人,对文明的贡献是最少的。我个人很警惕成为这样的判断师。有的批评家专门判断是非,还有一种是用创造的方式,来介入社会,我觉得这也是很好的方式。沈从文对时代所表现出的爱与恨,远不似老舍那般的强烈,但是他也实实在在地做着事情,编著《中国服饰史》,你不能说他没有道德是非,这也是一种创造的方式,也是知识者的一种良心。不能所有的人都做老舍,向社会表现出凛然的是非观,还要有人做沈从文,有人做钱钟书,他们一样可以贡献社会。

陈村(作家):这事该他爸管

郭敬明做了不对的事情,理应遭到读者的唾弃。但是,这事不该由我们来管。谁该管?他爸该管,买他书的读者也该管。如果他抄袭了,读者拒绝买他的书,谁买谁耻辱,这种抵制才是真正有用的。

苏童(作家):我不知道

我不知道这件事情,因此没有任何可以发表的意见。

张欣(作家):我不方便说

关于这件事情我确实不方便说,但我唯一能说的是要有一种“自省”的精神。□晨报记者徐颖实习生金思源

来源:《新闻晨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