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戏都围绕圆明园的浩劫展开,清末的文物、民国的木劫、05年铺膜,当然还有06年的无级毁容……单独将剧情的安排和台词的修措分解开来讨论真的蛮不错,可全局看下来,似乎那儿还少点什么?
我看过萨特和斯特林堡的两部名戏,也许因为“经典”,就显得不那么“先锋”了?剧情持续发展得很顺畅,结构紧凑,每一幕、每一个场景、甚至每一句台词都觉得是整部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戏虽简单,情节也没有什么跌宕,似乎要说的话也不多,但却让人引起相关的人性的思考。每每回味,都意犹未尽。
但是今天的《圆明园》,客观地说,有点搞笑有余了。这个戏,针砭时弊,寓教于乐,宣传环保真是不错。表演形式很丰富,我能想象到的元素基本都有,没有想到的元素,张导演也用得很好。但是,我依然觉得形式重于内容了。我理解,台词、舞台效果甚至是表演都是形式,引人思考和发问的才是内容。张广天,几乎把可以说的,都通过演员说了出来,甚至在剧中两次在观众席中站起来,让光打在自己身上,对观众解释维克多雨果对圆明园的理解。问题依然有被冲突甩出来,要快乐还是要出息?但正面反面也太过于清晰了些,形势很左,但主旋律依然纯正。
而李梅和王玉宁是很不错的演员,放得开!但他们的一些戏份从戏里拿掉也并不影响整个戏剧的发展。张弛有道蛮好,但过分追求搞笑,是不是将话剧小品化了?当然,也有人说,话剧和小品本来也没有太大的区别,宋丹丹还演《茶馆》呢……也许是我神经质,将话剧神圣了?我不是内行,只是说点私人感受,理论问题,大家一起讨论。
希望《圆明园》演出成功,毕竟一出环保的戏,被张广天搞得有声有色,不单纯只是教育那么简单了,问题甩出来,引起讨论和关注,这是我们都乐于看到的!
1962年蕾切尔·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做环保的人都知道,不知道得自己搜索一下吧……
今天,张广天也作了一首同名的歌儿,他问:“还记得那些明媚的日子吗?” 理想主义究竟在哪里?
《寂静的春天》歌词:
今年春天为什么那么寂静?
鸟儿为什么不飞不对我欢鸣?
那些红墙都已斑驳绿树凋零,
曾经荡起双桨的小船搁浅而停。
还记得那些明媚的日子吗?
杨树的叶子摇得很慢很抒情,
啤酒的味道很浓衬衣很洁净,
你对我笑啊,把双手举过头顶……
我走在霓虹灯闪亮的街道,
震耳欲聋的音乐闭塞视听;
一幢幢高楼耸立扮演着神灵,
你匍匐跪拜在地上看不分明。
翅膀在战栗,你无动于衷,
寂静的春天,沉默无语;
一位祖先朝你走近,
他的脚步敲响你心的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