沱沱河 国际在线配图 图片来源:CCTV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20年前的一曲《长江之歌》至今犹在耳畔,20年后《再说长江》,又该有哪些变化呢?
国际在线12日综合消息 20年前,一部《话说长江》曾经深深印在一代人的记忆中。20年后,由中央电视台历时两年倾力打造的又一部33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将从本周日(16日)起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
一曲跨越20载的长江之歌,将与观众共同见证20年中国的巨大发展和长江的沧桑变迁,用一个个令人震撼的影像镜头和动人故事,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
真实记录长江之“变”
20年前的《话说长江》记录了一个即将巨变的时代的开始,更多的是从史诗的角度去展示长江的自然风光;而《再说长江》的最大特点就是以一种多元的发展的视角,真实记录和展现长江之“变”。该片总制片人刘文介绍说:“这次创作的关注焦点是落在‘人’上,用镜头记录生活在长江沿岸的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变化,以及他们新的梦想和追求。”
曲水姑苏 山塘街傍晚 图/CCTV
自2004年开拍以来,《再说长江》摄制组用整整2年时间,跨越长江沿岸12个省市,用高清摄像机记录下55000分钟长江的最新影像,并创造了中国电视史上的多个“第一”:第一次实现了飞越长江的最大规模航拍;第一次使用高清动画、杜比技术、卫星遥感等高科技手段,对三峡大坝工程、青藏铁路、三峡百万移民潮、南水北调工程和重庆变为直辖市、上海浦东开发等6大工程做了全景式的记录,同时展现了长江源流的生命脉络,以及三星堆文明、现代冰川、可可西里等壮丽风光。
弹指之间沧海桑田
这部大型纪录片有哪些主要看点?《再说长江》总编导李近朱当年曾担任《话说长江》的音乐编辑,是摄制组中唯一一个参与两次创作的人,“将20年前后进行对比,从讲述长江人的故事中展现长江的变迁、乃至中国的巨变”,这成为《再说长江》的主线。李近朱说,当年重庆最靓的地方是琵琶山看灯火,而20年后这里就像香港的维多利亚湾,一片灯海,城市变了,朝天门变了,解放碑也变了,街上走着的人的神情、面貌、穿戴都变了。
片中寻访到四位20年前在《话说长江》里出现过的人。当年在葛洲坝2号闸控制室工作的小姑娘李秋菊,如今已穿上了神气的海事局制服。当年在重庆长江大桥上晨跑被镜头捕捉到的10岁男孩李曦,现在自己开了一家广告公司在做重庆的地图,他感慨“地图几乎每天都在变”。当年崇明岛上的挤奶工,现在成了一家大企业的管理人员。而当年南京街头一位用自行车载着3岁儿子的市民,因为自行车胎坏而满脸沮丧;如今,他的儿女都已拥有了各自的私家汽车……他们生动的面孔、感人的笑容以及真实的故事,鲜活地展现了一条浩浩大江的光阴故事。(文汇报 傅庆萱 张敏喆)
自2004年开拍以来,《再说长江》摄制组用了整整2年时间,行走在万里长江之上,飞越长江沿岸,用高清摄像机记录下55000分钟长江的最新影像。《再说长江》将从长江源头开始,一路展现长江沿岸丰富的自然文化遗产,以及人们的生活在20年间发生的巨大变化,其中有很多以前从未在电视上出现的震撼影像和动人故事。
俯瞰长江源头
长江源头,这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生命禁区,一直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然而6000米的海拔高度和变幻莫测的恶劣气候让人们望而却步。
为了能在高空中看到长江源头的全景,《再说长江》摄制组动用了可以低气压飞行的黑鹰直升机。但想要俯瞰长江源头,仍是困难重重,因为即使是这种直升机,也没有在海拔如此之高的地方执行过任务,所有的机上人员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经过一番紧张的操作,“黑鹰”终于展翅翱翔在长江源头之上。此刻,眼前壮美的景色令人不由屏住了呼吸,几十条巨大的冰川从山谷中如巨兽的利爪般探出,汇聚成一条蜿蜒的通天河,这,就是长江最初的源头。而这也是中国电视史上第一次采用高清摄像机航拍记录的长江源头的新影像。
最大规模航拍
《再说长江》在片中实现了第一次飞越长江的最大规模航摄,他们沿江而下,从空中追随这条巨龙蜿蜒东去,给电视机前的观众插上了一双翅膀,从全新的视角饱览长江沿岸壮丽的风光。不仅如此,《再说长江》中还运用高清动画和卫星遥感航摄全景展现长江生命脉络……节目组在国家测绘局的帮助下,取得了整个长江流域的卫星遥感图,并结合高清动画技术,把一幅特殊的中国山水图呈现在观众面前。在这幅山水图中,所有的山峰丘陵,都是根据卫星遥感数据按比例绘制的,而滔滔江水则在其间奔腾穿行,在诗情画意中描绘出令人震惊的视觉效果。除此之外,片中还大量采用了真实再现和动画合成的方式,重现了古蜀文化中的三星堆文明,以及长江文明的源流。
可可西里精灵
可可西里,蒙语意为“美丽的少女”,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面积达8.3万平方公里。每年的5月,冰雪融化,高原上短暂的夏季即将来临。与往年一样,怀着小羊的藏羚羊便会北迁,它们从千里之外的西藏羌塘、新疆阿尔金等地,沿着一条古老而固定的路线,向着可可西里开始了持久而又神秘的迁徙之路。可可西里周围没有屏障,地势高峻,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是中国最大、世界除南北极外第三大无人区,这里保存着地球久远的记忆,也是最后一块保留着原始状态的自然之地。为了拍摄藏羚羊的生活与保护状况,《再说长江》剧组在可可西里蹲守了许久。
20年后重逢
当《再说长江》的镜头对准了一位南京市民时,他感到无比惊讶。原来,在当年的《话说长江》素材中,这位市民推着一辆自行车,车上载着他3岁的小儿子,当时他的自行车胎坏了,满心沮丧。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再说长江》竟然凭着当初的一段影像,又找到他。然而,这场20年后的重逢已经是今非昔比,如今他的儿女都已经拥有了各自的私家汽车,那场自行车带来的不快早已经湮灭在光阴的流转之中。《再说长江》中,还记录了包括三峡移民等数百位生活在长江边的人们,和他们生动的面孔、感人的笑容以及真实的故事。(大河报)
《再说长江》央视一套即将开播 欲创新经典
作为中央电视台立项的重点工程,《再说长江》共33集,每集30分钟。总体结构上,将沿长江上、中、下游流向,提炼出统领全片的三大主题。即:上游——自然与人,中游——水利水患,下游——开放发展。曾任《话说长江》音乐编辑、现任《再说长江》总编导的李近朱介绍,全片将从考古新发现、文化新开掘、经济新发展、人物新变化、环境新面貌、江河新景观等方面,反映长江流域的迅猛发展。在拍摄手法上,《再说长江》也创下多个第一:第一次利用多种飞行器对全流域进行大规模航拍活动,第一次运用高清晰数字电视技术拍摄,第一次使用杜比立体声录音技术。值得一提的是,《再说长江》中将全部采用画面配音解说,不再专设主持人。
老“长江人”述说长江情结
7月11日,记者与央视海外中心取得联系,了解到一台时长90分钟的《以长江的名义——大型纪录片〈再说长江〉开播特别节目》也将于15日20∶00在央视一套播出。这是一档由鲁健、董卿联袂主持的晚会式特别节目,当年《话说长江》主持人陈铎、年近八旬的指挥家郑小瑛、《长江之歌》的词曲作者胡宏伟和王世光,以及首唱者季小琴都参加了这台节目。记者从节目组打探到,这些当年《话说长江》的功臣们,每个人都有着深深的长江情结。
陈铎 一开始曾想“演”主持
在央视《以长江的名义》特别节目中,如今已满头华发的陈铎最为观众熟悉。他回忆说,主持《话说长江》时,自己刚走上主持岗位,当年43岁的他是中国广播艺术团话剧团演员,接到这个任务时他最先考虑的是:“我该怎么‘演’好一个主持人呢?后来才明白:我为什么要演呢?我应该把我自己对长江的感情通过我的主持传达出来,这样才能让观众产生共鸣!”主持了《话说长江》后,陈铎走到哪里都会被人认出来,一次在东北,一位老年女观众指着他说:“你,你不是那个‘长江’吗?”陈铎笑着回答:“是,我是长江!”
王世光 为两个《长江》作曲
为《话说长江》创作音乐,王世光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共创作了80多分钟的音乐。他回忆,1983年《话说长江》在央视播出后的半年多时间里,《话说长江》成为荧屏热点,数百万观众每到星期天晚上就准时坐在电视机前收看,节目组先后收到了全国各地的观众来信一万多封。如今拍摄《再说长江》,身为中央歌剧院院长的王世光,与张宏光合作创作了主题音乐,因为没有合适的歌词,《再说长江》没有主题歌,通篇以女声哼唱贯穿。
胡宏伟 把歌词写在贺年卡上
当年《话说长江》播出时,并没有后来那首家喻户晓的《长江之歌》,只是片头一支没有歌词的曲子,有观众写信给节目组,要求把这首主题音乐填一首词。节目组觉得这个建议非常好,就向全国发出了“征选《话说长江》主题音乐歌词的通知”。当时身为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创作员的胡宏伟看到通知后怦然心动,提笔以最快的速度创作出《长江之歌》歌词。
相隔23年,胡宏伟还清晰地记得当年的情景:“我是《话说长江》的忠实观众,听说征集歌词,那时刚踏入歌词界的我按捺不住热情写下了这首《长江之歌》。”而胡宏伟寄到央视的歌词,还是写在一张贺年卡上的。
一首《长江之歌》胜10部歌剧
在演唱《长江之歌》之前,季小琴就是中央歌剧院的台柱子,曾获第二届梅花奖,主演过《卡门》《茶花女》《蝴蝶夫人》等10部歌剧作品,“可10部歌剧的影响顶不过一首《长江之歌》。”后来去法国定居,季小琴在一次沙龙聚会上演唱《长江之歌》,当时有位华人激动得站起来:“季小姐,你的歌声太美妙了,我从你的歌声里看到了长江!”(成都日报记者:赵斌)
(国际在线综合央视、文汇报、成都日报、大河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