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烧麦秸凸现农业发展的软肋
2006-07-11

  小麦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粮食作物,有研究表明2005年我国小麦产量估计达到9700 万吨,虽然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小麦的种植面积曾经减少过,但是小麦种植面积仍然非常可观,总产量还是持续走高。

  现在带来的一种很不协调现象就是农民在收割完小麦之后,一把火就把小麦麦秸焚烧。今年从长江以南到北方广大的小麦种植区传来各种消息,有消息说焚烧麦秸烟雾笼罩整个京城,就是我居住的城市近郊农民焚烧麦秸的情况非常严重,严重污染环境,于是有许多评论说希望政府出面干涉农民焚烧麦秸。

  笔者曾经下过乡插过队,当时的麦秸主要用于生产队的耕牛的饲养,并把剩余的麦秸卖给造纸厂。现在用麦秸养牛的产业在小麦主产区依旧是一个收益不菲的产业,但是用于造纸由于受到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限制,许多小造纸厂已经关门。有的地方小造纸厂依旧存在,仍然在污染环境,地方政府靠罚款管理这些企业。农民不愿出售麦秸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机器收割之后大部分秸秆留在地里,有碍抢种,农民感到不如一把火把麦秸焚烧,一烧了之。

  中国造纸行业中,纸浆成本占70%,同时每年都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纸浆,进口比例约占38%。那么是不是麦秸就不能用于造纸?主要的矛盾在于建设这种造纸厂的代价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费用比较大。国外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做法是把环境保护当着一种产业,而且是一个“一箭双雕”的产业,中国关闭小造纸厂是一关了之,麦秸的去处虽然在推广养牛的技术,但并不能解决所有麦秸。在关闭造纸厂的同时并没有鼓励大企业实现大投入建设有完善环保设备的造纸厂。在以罚代管的体制下的麦秸价格非常低,非粮食主产区的农民非常不介意这点麦秸的收入,抢种必然占先。于是麦秸焚烧也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把环境保护当着一种有利可图的产业,是让一些领头羊企业投入环保的资金既能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又能在环境保护的产业中获利。改变以罚代管,或者一关了之的简单做法,这是环保事业的根本出路。

  其实麦秸的用途非常广,造纸、沼气、发电、食用菌生产等各方面的需求之外还有许多用途,在国外就把它制成轻型保温并且能放火的建筑材料等等。笔者在写这篇短文时就发现人民网首页就有《秸杆造门年利99万 》广告。

  笔者以为这里不仅是一个疏导的问题,而是要有科技支撑,即要保护环境又要充分利用麦秸实现整个小麦种植的附加值的增加。现在国内市场上小麦的价格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虽然比较稳定,但价格并不高。因此这几年小麦的种植面积总也出现不稳定,如果麦秸不再付之一炬,而是能产生较高的附加值,促进的不仅是小麦的种植面积,而且农民也有可能在麦秸中获得更大的收益。投入开发利用的麦秸的企业也是会有更丰厚的回报,当然机器收割与抢种的矛盾也需要解决,如果麦秸让农民有利可图,此时农民就不会再焚烧麦秸。

  笔者以为焚烧麦秸凸现农业经济发展的软肋,我国有许多农业产品开发之后也出现与麦秸类似的问题。例如江苏徐州有一个乡的山楂经济。这个乡的山区非常适应山楂的生产,农民种植了大量的山楂,如果仅仅依靠把这些山楂投入市场做成冰糖葫芦,或者切成片晒干进入中药,这个需求量是很小很小。由于没有山楂深加工的企业,地方上建立的山楂饮品产业起点太低,无法进入国内市场。最终山楂丰收了,农民看着卖不出去的山楂也只能落泪,无奈之下风靡一时的山楂树也就让农民都砍掉了。

  不过在徐州的邳州市银杏种植和沛县的牛蒡种植的结果及完全不一样,邳州市的银杏,从育苗,银杏叶,银杏果已经形成很大的产业链,农民收益不断增加;沛县的牛蒡种植不仅是直接出口,也有深加工的产业支持形成巨大的产业链,而且当地农民都到北京等地发展牛蒡的生产,从这种农业经济中直收益的就是农民。

  小麦生产虽不是经济作物,但是麦秸的利用也能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链,解决小麦秸秆去处的产业规划中除了要解决如何利用的问题,还要解决机械化耕作过程中如何让收割中让麦秸回家,抢种时麦茬也不会给增加麻烦,显然农机配套也需要更上,这样种植小麦的农民才有可能不焚烧麦秸,同时收益也会直线上升。

来源:人民网环保论坛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