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针对主要农区焚
烧秸秆现象抬头趋势,专家建议,要加快开发秸秆的新用途,并加大必要的资金投入,以保证综合利用技术的有效发挥——
每逢夏收季节,各地都有农民大量焚烧秸秆,造成环境污染。今年,由于个别地区焚烧农作物秸秆,导致北京和河北省部分地区大气环境受到污染,引起各地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纷纷下发文件,强调加强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
秸秆禁烧 禁而难止
记者调查发现,今夏焚烧秸秆现象出现抬头趋势。最新监测结果显示,5月29日至7月2日期间,全国共发现河北、安徽、江苏、河南、山东、湖北、陕西、四川及重庆等省(市)焚烧农作物秸秆火点3000多个。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遥感应用室工程师刘诚告诉记者,实际数字可能远高于此。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分辨率为1公里,卫星能探测出的火点的面积一般在1亩以上;另外,气象卫星在晴空或薄云时才能探测出地面火点,云层厚的时候,即使地面大面积焚烧秸秆卫星也难以发现。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监察局助理调研员金冬霞说,焚烧秸秆危害很大,不仅污染环境,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不利,而且还会经常影响飞机起降和交通运输,威胁高压输电线路安全。
焚烧秸秆是违反《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违法行为。金冬霞介绍说,国家环保总局、农业部、财政部、铁道部、交通部、中国民航总局曾分别于1999年、2003年、2005年联合下发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关于加强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的通知》。每到夏秋两季,各级环保等部门积极开展秸秆禁烧现场执法检查工作,环保总局也年年派出检查组对重点地区进行督察。从2004年开始,环保总局利用卫星遥感等现代科技手段,对全国夏秋两季秸秆焚烧情况实施了在线监控。将每日两次收到的有关焚烧火点数、焚烧时间、焚烧所在省地县名、经纬度、火区影响范围等信息以及卫星遥感火情监测图像编辑成《秸秆焚烧卫星遥感监测情况通报》及时电传有关政府和环保局,并在“12369中国环保热线”网站上公布,要求各地环保部门加强检查与督办。
近年来,各地禁烧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一些地方出现反弹现象。卫星监测显示,2003年至2005年,焚烧作物秸秆火点数目总体呈上升趋势,秸秆焚烧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
从2004年至今夏的监测数据看,秸秆禁烧禁而难止,焚烧秸秆现象出现抬头趋势。
光堵不疏 难以为继
如何彻底杜绝焚烧秸秆现象?国家环保总局环境监察局助理调研员金冬霞分析认为,光“堵”不“疏”使禁烧工作难以为继。
当执法人员劝阻农民焚烧秸秆时,他们说,“不烧咋办?马上就要种麦子了,总要腾地呀,都拉回去放哪儿?”彻底杜绝焚烧秸秆现象的关键在于搞好秸秆综合利用。目前,全国每年产生秸秆约7亿吨,尚有1/3以上的秸秆未很好利用。各地秸秆综合利用开展的情况也不平衡,有些省秸秆综合利用率不到20%。
究竟用什么办法解决农民焚烧秸秆问题?专家的方案是:从根本上消除焚烧秸秆的方法还在于开发秸秆的新用途。企业可以用秸秆生产产品,农民可以卖秸秆增加收入。焚烧秸秆等于烧钱,再无知的农民也不会干这种傻事。要使利用秸秆的企业有利可图,就需要开发利用秸秆的新技术。近一段时间来,秸秆“变废为宝”的发明创造屡见报端。
但是,开发利用秸秆不仅是个技术问题,更是个经济问题。某县造纸厂收购秸秆,某农民请了3个帮工把两亩地的小麦秸秆打捆,装上船,开到收购点,卸下来过秤,忙了大半天,卖了60多元钱,不够请帮忙的人吃一顿饭。结果小造纸厂垮了,农民也还是烧麦秸。
一些省、市、县在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和配套措施的资金投入上缺乏必要的支持,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优势尚未得到有效发挥。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监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环保部门在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的同时,还将配合相关部门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将秸秆综合利用与生态省市建设、生态示范区建设、开展循环经济紧密结合起来,提高秸秆用于畜牧业、农村能源等方面的比例。(市场报/记者 刘 毅)
来源:市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