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是如何挖掘回收的?
2006-07-06
5日,日本政府派遣代表团来华,在中方协助下共同处理黑龙江省宁安市发现的侵华日军遗弃的化学武器。记者在第一时间赶到作业现场,真实记录下此次化武挖掘回收的全过程。

  7月酷暑,阵阵热浪袭人。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宁安市化工轻工产品经营公司院内的日遗化武作业现场,看到周围已经被警戒线包围,10座军用迷彩帐篷整齐排列在工作区,一道警示线将工作区和污染区分开。

  下午14时左右,记者在现场中方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进入位于宁安市化轻公司院内的日遗化武挖掘回收作业现场。为了保证安全,在工作区的记者休息室内,中方工作人员已准备好了隔绝式防毒服。记者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换好防毒服及防毒面具。在室外34摄氏度的高温下,穿上这身密不透风衣服,戴上防毒面具,汗水随即便开始顺着脸颊流下。

  在所有的记者都穿好防护服后,国防部化武专家王宁带领记者进入污染区。王宁介绍,污染区是化学武器挖掘回收的核心区域,由挖掘室、安全处置室、外观鉴别室、密封包装室、临时存放室组成。污染区内的挖掘室、安全处置室、外观鉴别室的帐篷是一种特制的密闭帐篷,里面是负压的,还配有滤毒通风设备,外面的空气能进去,里面的空气不能排到室外,即使出现毒气泄漏也不会造成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可以有效防止毒剂泄漏对人造成的伤害,能有效地防止处理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化学伤害。挖掘点的帐篷周围,搭建了由钢板和沙袋组成的防爆墙。防止意处爆炸引发物理伤害的扩散。

  挖掘作业在有滤毒通风的密闭负压帐篷内进行,在这里记者看到,中日双方工作人员正用竹片清理土壤,直到露出炮弹。负责此项工作的中方专家王学峰表示,选用竹片,是为了防止在挖掘过程中金属物与弹体碰撞而产生的火花。炮弹出土后,中日双方专家各用毒剂报警器先对炮弹进行检测,确认无毒剂泄漏污染后再进行处理。如果报警器发出警报,现场工作人员将马上撤离现场,由专业人员再进行相应的安全处理。

  在外观鉴别室内,炮弹清理和检测的操作台上,中日双方作业人员正紧张而有序地进行作业。王宁介绍,这里往往是中日两国专家争论最激烈的地方。因为一颗炮弹是不是日遗武器,要在这里被确定“身份”并进行登记成册。

  王宁告诉记者,如果是常规弹经过编号后送到临时存放点。若是经过确认的化学炮弹,先用一个布袋将毒弹包起;然后,再用锡箔袋进行第二层的防护,抽尽袋内的空气,进行密封真空包装;再将密封好的毒弹套上专业缓冲材料,用胶带缠好放进特制的绿色专用钢管内,最后再将钢管放入纸箱中。

  由于化轻公司处于宁安市区内,周围住宅密集,公司门对面还有一所学校,环境安全该如何保证呢?对此王宁说,在现场和核心区帐篷内都设有风向标、大气采样器,每天有专人负责将所采集的样本,送到分析室内进行检验,上、下午各一次。如检出有污染指数,他们将会立即启动应急措施。

  王宁告诉记者,这次作业将持续8天,这些处理好的化学武器将被送到化学武器托管库,等待最后的销毁。

来源:新华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